前幾天,我的兒子小米問了我一個問題:
爸爸,哪些因素決定了商品的價格?
我說,關於價格,你可能聽說過一句話:
商品的價格,會圍繞著它的價值上下波動。
那價格是如何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的呢?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 1 —
具體來說,價格,由4個不同的因素決定。
這4個因素,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價格的高低。
第1個影響價格的因素,就是成本。
成本越高的東西,價格就會越高。
生產成本,會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而降低,價格也就會隨之降低。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在過去,我一個人一天可以砍一棵樹。
後來,我有了更好的斧頭,一天可以砍兩棵樹。
再後來,我有了電鋸,一天可以砍20棵樹。
未來,我有了人工智慧,機器人一天可以砍2000棵樹。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勞動生產率大大提升。從一天砍1棵樹,到2棵樹,到20棵樹,到2000棵樹。
這時,一棵樹的價格,也就隨著砍樹付出的綜合成本,不斷降低。
我再舉個例子。
法國皇帝拿破崙招待客人,用得都是非常精美的銀質餐具。
而他自己,卻只用鋁製的餐具。
你知道,銀可比鋁值錢多了。
很多人認為拿破崙用鋁製餐具是因為他低調樸素,其實恰恰相反。
在那個時代,用鋁製的餐具,是身份高貴的象徵。
因為鋁的煉製成本極高,鋁製餐具非常罕見,所以價格昂貴,甚至比黃金還貴。
而現在,鍊鋁的技術突飛猛進,鋁也就變得非常便宜。而因為金屬銀本身的稀缺性,銀的價值,就大大超過了鋁。
所以,成本,影響著價格。
而科技,改變著成本。
— 2 —
第2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供需關係。
我舉個例子。
中秋節的月餅幾百元一盒,節一過完,沒有了需求,月餅價格立刻大幅縮水。
平常白菜2元一斤,過年的時候,因為供給變少,白菜變成5元一斤。年一過完,供給恢復正常,白菜又降到2元一斤。
假設一件物品,只生產10件。
如果市場上,只有10個人需要,供需平衡,每個人都可以買得到。
如果市場上,有100個人需要,物品的價格就會上升。
如果市場上,有1000個人需要,物品的價格就會上升得更高。
供給稀缺,需求旺盛。這時價格就會上升。
所以,賣一種需求很旺盛,但是供給很稀缺的商品,就會比較賺錢。
比如,房子。
蓋房子,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嗎?
沒有。
但是,上海中環以內的房子,就這麼多,但是價格卻非常貴。
中環、內環和外環,從蓋房子的角度來說,蓋房的成本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不同位置的房子能賣出不同的價格呢?
是因為大家都想去市中心,需求非常旺盛,而中心地段的房源供給卻很少。
供給稀缺,需求旺盛,價格就會非常昂貴。
這是第2個影響價格的因素,供需關係。
— 3 —
第3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效率。
潤米商城在賣小洞茶,銷量很好,但其實並不算貴。
為什麼呢?
因為效率高。
我們直接從供應鏈源頭拿到茶葉,沒有開線下門店,沒有請售貨員,更沒有砸廣告,縮減了許多中間環節。
這就是用效率,降低了價格。
同樣的需求,同樣的生產成本,但是運營效率不一樣,價格就會不同。
為什麼網際網路上有些東西品質不錯,價效比很高?
那是因為在網際網路上賣東西,效率更高,所以價格就會更便宜。
這是第3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效率。
— 4 —
第4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資訊。
你去批發市場買一件東西,通常情況下,售貨員會上下打量你一眼,然後給你報價。
然後,你們會開始討價還價。
最終,每個人買到這件物品的價格,可能是不一樣的。
換你媽去買,幾乎一定比你買到的價格更便宜。
為什麼?
因為資訊不對稱。
當資訊不對稱的時候,就會有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
什麼意思?
就是你的心理價位和賣家的成本之間,是存在一定空間的。
假如物品的進貨價是5元錢,然後你覺得這東西花20元錢,你都願意買。
而對於賣家來說,20元他能賣掉,但6元理論上他也願意賣。
最後以什麼價格賣出,就看你們倆討價還價的能力。
如果賣家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最後15元賣給你了。
你覺得還不錯,比想象中便宜一點。這時你就佔有了5元的消費者剩餘。
而如果你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最後你8元錢買走,你就佔有了12元的消費者剩餘。
雙方透過不斷討價還價,試探對方的底線,最終確定成交的價格。
所以,價格的高低,還和雙方的資訊差有關係。
這是第4個影響價格的因素,資訊。
最後的話
成本、供需、效率、資訊。
這就是影響價格的4個因素。
小米,現在你應該知道了,一件商品的貴和便宜,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
價格,會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具體如何波動,由成本、供需、效率、資訊這4種因素共同決定。
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最後體現出一個共同的結果,那就是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