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每天寫一點#個人能力提升#《這樣讀書就夠了》#用“前因後果,適用邊界”助力我們分析和整理資訊

想必很多朋友會說,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書怎麼辦?是不是有別的辦法讓我真的學到東西呢?比如看網路上大牛發的文章,或是他人分享的乾貨……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一種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我們雖然知道書中的資訊和網路資訊的質量不一樣,但移動閱讀是大勢所趨,人們接受資訊的數量也呈現出指數增長,但質量卻在不斷降低,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應熟練掌握分析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一般我們認為,知識屬於資訊,但並非所有的資訊都是知識。我們姑且將知識定義為由專家或權威給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資訊。

我們在網路中接收到的資訊大多缺少上下文,我們想要從中學到東西,就需要我們提升學習能力,自己來給它新增上下文。這就要求我們對資訊進行分析和整理,書中給出了“前因後果,適用邊界”的學習方法助力我們的資訊分析和整理。

追問前因後果(分析資訊的關鍵)

前(前車可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資訊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明確適用邊界(整理資訊的關鍵)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觀點的例項?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邊鼓):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看起來差不多的)資訊?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的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資訊,和這個資訊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只是為我們提供思考方向,一般不需要逐一問下來。當遇到新資訊時,能否熟練和適當地應用這些提問,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為了方便大家掌握“前因後果,適用邊界”我製作了一張表,在開啟一篇文章時,想一下這篇文章的核心資訊是什麼,然後填寫這張表格中的8類問題,就能判斷是否需要看這篇文章了。

2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你真的會吃早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