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土耳其、基督教、異教、猶太教,阿姆斯特丹就是這樣,是各黨各派林立滋長、分裂的溫床,充滿各種想法,不管什麼樣的意見,在此皆可存可賣。”
——這是英國詩人安德魯.馬威爾1653年說的一句話。
歐洲
海上馬車伕
只要掌握商品轉運就能掌握市場,荷蘭(尼德蘭)阿姆斯特丹商人深諳箇中奧秘,於是囤積大量資本打造一套環環相扣、精密無比的造船與貨運系統。
阿姆斯特丹
荷蘭強大的時候,美國紐約曾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那麼,阿姆斯特丹也可以稱得上荷蘭歷史上的“紐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歷史與現實。
阿姆斯特丹建築
壹阿姆斯特丹是個奇蹟:黃金17世紀的世界商場荷蘭
現在的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首都,面積219.3平方公里,人口約110萬。歷史上,這座城市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是來自另一個世紀,精確來說是1640年。
比起義大利威尼斯,水與歷史對阿姆斯特丹要和善得多,或說這裡的執政者比威尼斯的睿智得多。
荷蘭國土與海平面的對比圖
圍海造陸之後,須德海(英語中寫為南海)大片海域被排幹,造就東弗萊福蘭可供耕種、居住的土地,也讓洪水氾濫的危機從此消失。
位置圖
但卻帶來一大堆社會與環境問題,儘管阿姆斯特丹不會被海平面吞噬,但當地海洋生態平衡已被嚴重破壞。
這座城就是這樣:幾乎在一夜之間發達起來,極盛之後卻決定守成,不再冒“登高必跌重”的險,在普天下都市之中特立獨行。阿姆斯特丹在1600年前後只有3萬人,100年後變成20萬,但到了1900年,過去了300年,人口數還是20萬,甚至還稍微減少。
1612年所繪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有著節制保守的名聲,這實在是人們的誤解。此地雖不似美國拉斯維加斯,但只要有成績就喜歡四處炫耀。
阿姆斯特丹市最早的地圖(View of Amsterdam)1538年
《阿姆斯特丹城市史》出版於1614年,是第一本讚美阿姆斯特丹的書,那時這座城還是個不起眼的地方。過了24年,正式迎接法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入住,當時法王路易十三世(瑪麗之子)與法國都被樞機主教黎塞留所操控,與瑪麗逐漸疏遠。
阿姆斯特丹。古老的歷史建築和運河
荷蘭位置圖
在這裡,瑪麗很快成了購物狂,跟所有在黃金17世紀前往阿姆斯特丹的人一模一樣,老練地與商人討價還價。因阿姆斯特丹確實是當時的世界商場,這裡有東方來的香料與陶瓷、美洲來的噴香雪茄、伊比利亞來的鋼與皮革(跟西班牙開戰是一回事,跟西班牙商人做生意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並不衝突)、土耳其地毯、波斯絲綢,甚至哪個貴族想為自家動物園購買珍禽異獸都行。
荷蘭
貳不靠奢侈品賺大錢,日用品市場才是財富的來源鮮花
比如,如果是來自英格蘭東部諾里奇(英格蘭地區僅次於倫敦的大城)或奧格斯堡(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城市),為什麼要特意跑到阿姆斯特丹去買東西,而不直接從產地運來貨物?
辛格爾運河以內的阿姆斯特丹17世紀同心圓型運河區
因為阿姆斯特丹什麼都有,關鍵是還便宜。箇中原因何在?
《從荷蘭北碼頭眺望艾默伊登》,1878年
荷蘭人預定整片挪威森林、大量尚未收成的波蘭黑麥,手頭不富裕的地主也樂意,因為能馬上拿到現金。木材等建造艦隊的所需物資,寄存在城市北郊的衛星村鎮中,每處聚落都專注於某一部分的造船工程,有的工廠負責木工,有的鑄造船錨、有的製作帆布裁製船帆。
船體各部分用駁船載往位於北荷蘭省的海灣與阿姆斯特河的造船廠,船身經特別設計,只要少數船員即可操作,載貨空間也被擴大到極致。不論目的地是波羅的海、白海(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部的海域)或地中海,出航一趟的開銷儘可能地降至最少,其他船隊根本沒有競爭力。
從此以往,西方都得到阿姆斯特丹來取得供貨。
叄營造一座世界化的大都市對做生意有益阿姆斯特丹地圖
外人來此或許還有一個原因:追求自由。荷蘭人與阿姆斯特丹都發現營造一座世界化的大都市對生意有益,猶太人、門諾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在其他地區必須被關在集中區,甚至只能躲著過活,但阿姆斯特丹卻給他們自在定居的空間。
荷蘭語方言
塞法迪猶太人(15世紀晚期以來被驅逐出伊比利半島的猶太人族群)的貢獻尤大,他們原本在西班牙治下當著裡外不一的“馬拉諾”,後來則遠伸到大西洋彼岸的菸草與糖業殖民地,以及非洲西北部馬格里布大巴札(集市)的人際與商業網路搬到這裡;阿姆斯特丹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商業貴族,得以在一個基督教都會的核心區建起猶太會堂與住宅。
古老教堂
從其他方面來看,阿姆斯特丹也可稱自由之地,人們擁有印刷出版的自由,此地也是國際書籍買賣的中心。
20世紀5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在1660年代落成,頂端的和平少女手執橄欖枝伸向水壩廣場。當時,主宰著阿姆斯特丹的“攝政”世家大族(海德寇波家族、迪.格拉夫家族、巴克爾家族和寇維家族)是否以為這一切能千秋萬世長存?是否以為一個偉大的商業帝國能不受打擊,逃過迦太基、推羅(黎巴嫩南部的古老的腓尼基城市)以及威尼斯所遭遇的命運?
跳舞的夫婦,1663,一幅典型的風俗畫
對於這天下無敵的世界大都市來說,如果“可長可久”只是生意做得好不好的問題,那他們看待自己的持久力可是很有信心。
水壩廣場
肆陸權,還是海權?但事情並非如此,無盡財富引來鄰人嫉妒、恐懼、忌恨,就連荷蘭共和國(1588年至1795年)或荷蘭省(北荷蘭與南荷蘭兩省)境內,都有不少人對阿姆斯特丹的頤指氣使心懷怨憤。
這些人希望共和國發展陸權,但阿姆斯特丹堅持以海權為重;這些人想要打造一個穩固安全的國家,卻認為阿姆斯特丹的實用主義態度是個拖累。
1650年,威廉二世(尼德蘭執政和奧蘭治親王)乾脆直接兵臨城下要求對方聽命,幸好命運女神對阿姆斯特丹(暫時)展開笑顏。奧倫治親王計程車兵因大霧迷途,這位最高長官又在圍城戰開打之後不久過世,從而將“荷蘭自由”的地方分治特色加以制度化。
和迦太基不同,這裡並非因一場戰爭失敗被毀滅。18世紀中葉的阿姆斯特丹,街上更多的是乞兒和流鶯。窮人益窮,富人卻越來越喜歡用外國式的作風來炫耀。
最重要的是,阿姆斯特丹人那大吃大喝縱情聲色的生活,基本上沒什麼變化。這個地方讓法國作家伏爾泰的著作得以出版,但伏爾泰對此城可沒什麼好話,他說荷蘭是“運河、鴨子與惡棍”之地。
直到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時期漫長而嚴酷的戰爭後,才讓這裡陷入一個硝煙瀰漫的時代,從王子變為乞丐。1795年至1805年,巴達維亞共和國成立的那段日子裡,市民覺得自己成功從攝政者手中奪回了城市。
夜幕
然而真相很快顯明,阿姆斯特丹必須屈從於法國。阿姆斯特丹曾經英雄造時勢,但在一個全民動員、武器發達的時代裡,荷蘭只能任憑歷史巨輪輾過。
這座城在19世紀成了歐洲一個溫馨小角落,鬱金香、木鞋、溜冰者、路邊手風琴演奏,“古雅”是命運所能加與它的最大羞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風華再度綻現,科技革命將阿姆斯特丹從一個昏昏欲睡的小可愛,轉瞬間改造成爆發性的現代之都,古雅消失了,鮮明銳利取而代之,一眨眼躍上設計、建築、繪畫與寫作的尖端。再一次陶醉於四海一家的情懷裡,放眼世界的同時卻不失其錯綜複雜的內在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