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果你能從上帝視角完整地看到人的一生,會有什麼感受?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很爽。

但實際上,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BBC出了一部史詩級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從1964年到2019年,一共拍了55年。

真實地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

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

與英國版的《人生七年》不同的是,它將視角聚焦在佔比80%的中產家庭裡。

跟我們更貼近的日本生活以及那些過於現實的多舛命運。

導致許多網友看了後都感到喘不過氣。

因為實在是太真實了。

你彷彿能從一個有著相似經歷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未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叫貴子的女孩。

她跟很多90後、00後一樣,從出生起,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僅僅7歲的時候,貴子就每天都要輾轉於各種輔導班之間。

“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游泳,星期三練書法、上補習班和練劍道,星期五上補習班和練劍道,星期天練劍道......”

她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雞娃——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被父母安排去學習、去奮鬥。

但貴子並沒有覺得被打了雞血,她只感到疲憊。

貴子說:“如果世界上有兩個我就好了,一個負責學習,另一個就可以玩。”

她多渴望自由。

可儘管如此,貴子也從來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

她努力地學習,用盡全力去滿足父母的期待。

但人生不是電視劇。

在每一次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考試中,貴子都沒有如願以償過。

儘管從小就比別人快了一步,但屢屢受挫讓貴子心裡產生了很深的自卑感。

無論做什麼事之前,她都習慣地想到最糟糕的結果。

一邊是父母從小精心的培養和期待,一邊是無論多努力都沒有好結果的現實。

誰能理解貴子的掙扎和痛苦?

在大學畢業那年,貴子的人生似乎迎來了一點轉機。

她當上了航空公司的空姐。

在拿到offer那一刻,她迫不及待地給父母打電話。

“我感覺終於讓他們自豪了。”

即使是多年後回想起來,貴子仍然激動地有些哽咽。

但一個offer,並不代表著就是貴子漫漫人生的happy ending.

貴子在當上空姐之後,才發現服務行業並不好做。

稍有差池,就會被人指著鼻子大罵。

貴子每天都活在緊張的高壓中,即使是下了班也很難擺脫當時的情緒。

更讓貴子備受打擊的是,三年後,貴子的公司宣佈破產了。

在28歲這一年,貴子正式失業。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會比別人過得更好嗎?

很顯然,貴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

而與貴子的成長截然相反的直樹,他的人生就能事事順遂嗎?

從很小的時候,直樹就擁有自己的遊戲機。

父母對直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樂。

他無憂無慮地長大,在上大學前,聽說大學很輕鬆,還滿懷期待地想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

後來,他也的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當一名檢察官。

多年的隨心所欲並沒有讓直樹變得懶散,他自覺地努力唸書,只為離自己喜愛的事業更近一些。

但人生無常,直樹並沒有透過最重要的一次法律考試。

他對自己失望又灰心,畢業後在一家咖啡店打工。

無論是被精心培養的貴子還是自由教育下的直樹,他們都沒能擁有一個世俗定義上的完滿人生。

命運的十字路口交叉錯雜,到底哪裡才是他們的最終歸屬?

其實英國《人生七年》的拍攝初衷,是想驗證一個問題。

“富人一定更富,窮人一定更窮嗎?”

或者更直白一點:人,是否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上面提到的貴子和直樹的故事裡,我們會發現一開始在我們認知中,能左右他們命運的因素——原生家庭和教育,似乎都無法取到決定作用。

那麼什麼才是決定命運走向的關鍵因素呢?

或許我們還得回到問題本身去尋找答案。

窮人、富人。

在日本《人生七年》的記錄物件中,有兩個家境貧寒孩子,健太和光平。

健太作為務農家庭裡的一個長子,從小就被教導以後是要繼承家裡的一塊3.4公頃的稻田。

光平出生於祖傳製陶之家,15代人一代代傳下來,7歲的光平時常被父親耳濡目染——“我是他的傳人”。

多年後再見他們,健太和光平分別從高中技校畢業,舉目之下,一片茫然。

20年期間,日本的主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健太家裡那塊田的收入早已達不到當年的一半,而健太自己早在14歲的時候就不想要那塊田了。

小時候樂呵呵地說著“我想製作陶瓷”的光平也表露出對製陶的厭倦。

後來,健太去了一家建材廠當臨時工。

光平身無所長,迫於生存壓力下只能跟著父親繼續學習製陶。

在貧乏的家庭條件下,健太和光平似乎都沒有脫離命運的軌跡。

但在英國《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中,同是農村出生的尼克就完美實現了逆襲。

尼克是個奇妙的特例,他並不受貧寒環境的影響,一路考上了牛津大學。

後來又移民美國,在那裡研究核聚變。

現實沒有讓尼克的認知受縛,也沒有泯滅他的天真和理想。

當女朋友問他為什麼研究核能時,他說他想要拯救世界。

不過,尼克最後也並沒有實現拯救世界的夢想就是了。

因為他沒法發明出儲存熱氣的容器,他的研究只好到此結束。

後來尼克轉而去教書,教師的職業沒法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尼克常常為此感到筋疲力盡。

而讓尼克更苦惱的,遠不止這些。

尼克的妻子跟他離了婚,兒子與他關係很差,常常跟他對著幹。

他還患了癌症。

很多人看完了尼克的一生會悲觀地想,即使是逆襲成功的尼克最後也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啊。

是的,單看尼克的一生,從出生的貧寒,到年老的不如意。

就算是在勵志電影裡,尼克演的都是個悲劇。

但人生不是電影,它不能這樣被簡單地解讀。

尼克年老的遭遇其實並不能簡單歸因到他的出身。

因為人的一生真的太複雜了,你永遠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關鍵因素能決定命運的走向。

既然沒有統一的關鍵因素。

那麼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人是否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尼克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

但有些時候,我們對待命運,更重要的不是如何掌握和改變它,而是如何看待它。

畢竟尼克的例子也只是少數,健太和光平,才是我們的常態。

這也是很多人看了之後有代入感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貴子、直樹、健太和光平,他們四個人最終都沒有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意義在哪裡?

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因為,問題裡有個限制條件——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我們來人世一遭,是為了滿足外界和世俗的期待嗎?

顯然不是。

在我看來,他們過得並沒有那麼糟。

貴子失業後,和同事們組建了一個啦啦隊,偶爾去喝喝酒跳跳舞。

也不再沉浸在自卑和高壓的心態裡,整個人都快樂了很多。

直樹現在已經成為了咖啡店的店長,他的店在全國一千多家店中是排第一的。

健太也在工廠中從小時工做到合同工,抽空也會回到家裡給爸媽幫幫忙。

更令人驚喜的是光平,他不但繼承了手藝,還主動給陶瓷創新,請朋友拍照在網上賣。

在他們每個人的維度裡,他們都達到了相應的自我實現。

所以,真的不必代入自己更沒必要憂慮。

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且快樂的生活方式。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失敗,富裕與貧窮都無法為任何人的人生下定義。

真正能下定義的,是你想過怎樣的人生。

作者簡介

1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澡堂堪比“殺豬現場”?就問問你除了愛人誰還見過你的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