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睡前和斌哥聊天,他評價我:心太高。
這讓我想起《紅樓夢》中對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顯然,這不是褒義。
是的,我從不否認自己就是個普通人,但即便如此,普通的我,卻並不願意甘於平庸,所以一直都在努力掙扎。
他的話也引發了我的思考:這樣不甘平庸的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從我的成長軌跡來看,我想最早大概是小學四年級吧。
小學四年級之前,我在班上的表現還比較平庸,但四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之後,我似乎突然覺醒了,開始知道努力用功讀書,成績直線上升,後來又一路碰到了鼓勵我、引導我的好老師,四年級到整個初中,一直都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班裡的優等生,也非常令母親欣慰。
如果說,一開始我的不甘平庸是因為成績變好激發了好學的勁頭,那麼到後來,尤其哥哥輟學後,這種不甘平庸更多則是來自於母親的期望而產生的壓力,或者說動力。
一開始,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母親把希望都寄託在我哥身上,就指望著他好好學習考大學。小學五年級一畢業,哥哥就被送到了城裡舅舅家,奈何我哥興許並不是讀書的料,後來又發生了一些矛盾,具體我也不太清楚,總之我哥哥初中都沒讀完,大概初二那年,也就12、3歲的時候就輟學跟師傅學了手藝。
現在想想,我哥那時候還很小,在還很需要父母關懷和教育的年齡,就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漂泊,自謀生路了,也是挺辛酸的
後來,我媽一直對這件事特別後悔,總覺得虧待了我哥,不該讓他小小年紀就輟學打工,青春期的男孩多數都比較叛逆,萬一交上狐朋狗友很容易就走了岔路。
所幸,整個青春期,他倒是也沒給家裡惹什麼麻煩,但在外面混了幾年回來後,也沒什麼長進,雖然在家後來開了個洗車店,但屬於有活就幹活,沒活兒幹就懶散度日,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想法和規劃,當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鐘的那種。
哥哥的過早輟學,加上我學習成績比較好,從那之後,我幾乎承載了母親全部的期望。
但一個從小就揹負太重期望的孩子,其實也很辛苦,因為不可避免地,一定會失去很多快樂。
十幾歲的年齡,大家都還處於很貪玩的階段,然而我卻根本不敢肆無忌憚地玩耍,即便週末,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在做作業看書中度過的,偶爾看看電視。好像只要自己玩耍了,就會令母親失望,心裡充滿了內疚甚至罪惡感。
記得初一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寫週記,有一次我無意把自己的那種焦慮、內疚的心情寫進了週記中,因為我一直都是班裡的第一名,老師平時很關注,從週記中,他感覺到我的壓力有點太大,有一天早晨課間操的時候,語文老師,也是班主任專門把我叫了出來,對我進行了非常親切的開導。
雖然老師很好心,但那對於我來說效果甚微,我依然不敢鬆懈地努力學習,竭力保持優異成成績。但這種關懷我到現在都記得,並一直感恩於那位老師。
所以整個求學生涯,父母對我的學習基本都不用太操心,和同齡孩子比起來,我非常自覺。因為我太明白母親對我的期望了,她自己以及哥哥的過早輟學,這些未竟的夢想和遺憾,最終全部都落在了我的身上,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也促使我逐漸形成了無法甘於平庸的個性。
回顧人生前30年,包括最容易叛逆的青春期,我幾乎沒有做過任何一件叛逆之事,唯一最叛逆的行為,就是不聽家人勸說選擇了遠嫁,跑到了離家千里的他鄉。
母親曾說,我這樣做傷透了她的心,她一直把我當兒子養的。在還有些重男輕女的鄉下,在我們家,我確實從未有感受到過父母對男孩與女孩的區別對待,甚至如果從教育和被父母的照顧這兩方面來說,年少時期,我一直比哥哥獲得的更多。
遠嫁這件事,或許我真的是自私的。因為從我母親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我沒有感受到婚姻帶給她的幸福,兩個性格迥異,毫無共同語言的兩個人建立的家庭只是形式上的完整,卻始終缺乏家庭的溫馨與溫暖。不幸福的不僅僅有他們自己,更有子女,甚至後代。因為家族的基因是會代代相傳的,父母的性格和行為模式都會傳遞甚至影響到下一代。
20來歲的我,感情經歷和人生閱歷都不豐富,對很多事情依然處於比較單純懵懂的階段,但卻非常肯定,父母的婚姻以及他們創造的家庭模式絕對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今後自己組建的家庭是充滿歡聲笑語的,是幸福溫暖的。
而和斌哥在一起的那幾年,他一直對我照顧有加,給了我很足的安全感,我很珍惜當時和斌哥的感情,也很相信我們的結合將會因此構建一個幸福的家庭。
所以當時,沒有誰能勸得動我,我哥形容我是“一條道走到黑”。但彼時的我,對自己的選擇深信不疑,所以算是一意孤行,骨子裡很倔強。
畢業一年後,我去了北京,一方面是想去大城市闖一闖,一方面也是想著,往北走的話,能離斌哥近一點,我去北京不到半年,斌哥也辭了老家的體制內工作跟著我北漂。
因為只要想起還未實現的夢想,想起母親對我的期望,想起結婚那天,母親哀嘆以後怎麼回得去,我就特別不甘心,內心一直鉚足了勁,急切地想要做出點什麼來,讓母親放心和寬心,也給無法接受平庸的自己一個交代。
所以從17年結束北漂,遠嫁他鄉開始,我就一直堅持讀書寫作,冥冥之中相信,或許它能幫助我改變命運。
應該說,作為眾多遠嫁女之一,我是幸運的。因為對讀書寫作的堅持,沒有用太長時間,我就真的做到了經濟獨立,時間自由,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想回老家就回老家,每次還能住上十來天。
和普通上班族相比,已經擁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家人至此,終於不再像之前那樣痛訴遠嫁的弊端,因為我已經努力把遠嫁的弊端降到了最低。
今年開始,應讀者建議,我從自己一個人孤獨地讀書寫作,慢慢成立的書評班和讀書營,影響並帶領了近400名書友一起閱讀和寫作,看到許多書友因此而有了許多的改變與收穫,我也因此對自己選擇的這個方向更加充滿了信心,母親也為此深感欣慰。儘管距離我的期望依然很遠,但我相信未來可期。
遠嫁曾是父母心中的痛,但不甘平庸的我,卻也因此探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是的,就像斌哥說的,我的心或許是有些高,但有些東西經年累月,早已經刻到了骨子裡,即便我自己,也很難改變。因為我很清楚,如果讓我什麼都不幹,只需做一個普通的居家女子,我一定會痛苦到懷疑人生。
我心高,我不甘平庸。這或許未必是好事,因為註定會活得辛苦,但這就是真實的我,我已經很瞭解這樣的自己,也已經接受了這樣的自己。
蘇辛在《度光陰的人》裡寫道,人生不管美好或痛苦,我們總歸要失去它。所以,不妨活得大膽一點,本質一點。
是的,我們只有這一生,只活這一輩子,不如,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即便不能事事完美,但求無怨無悔,無愧於心。
寫在最後
大家好,我是笑薇,南方姑娘遠嫁西北,靠讀書寫作實現自由生活。堅持閱讀三年,成功實現經濟獨立,時間自由。
讀書寫作,足以改變一個普通人命運的軌跡,因為我就是最真實的受益者。現在,我致力於推廣讀書寫作,帶領更多的人因書受益,因書結緣。
瞭解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