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惠能《菩提謁》

佛教於公元前世紀左右,由印度傳入我國,白馬寺也一直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這首詩詞是佛教所倡導的六根清淨。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匯聚了我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三大體系,如今佛教已在中國根深蒂固,有些人遁入佛門開始修行。在我國,修行之人不能喝酒吃肉,但日本卻完全不同,有一位96歲的日本尼姑,竟然吃肉飲酒,沉迷於男色,這彪悍的人生也根本就不需要解釋。

瀨戶內寂聽出生於1922年,小時候她的家境優渥,之後,她考入東京女子大學,並嫁給了一位日本學者,生下一個女兒。一九四六年,一家人來到了日本德島,但丈夫卻遠赴東京,致使夫妻兩人聚少離多,讓在家的瀨戶內寂聽感到非常寂寞,這個期間,她竟愛上了其他男子。

據悉,這位男子是瀨戶內寂聽丈夫的學生,叫木下因彥。兩人的愛情火花燃燒的很熾烈,瀨戶內寂聽不顧一切的選擇和這位少年私奔,結果對方卻拋棄了瀨戶內寂聽,迎娶了別的女人,這使瀨戶內寂聽傷透了心,於是決定用文字和眾人對話。

之後,瀨戶內寂聽又結識到一位小說家,儘管對方已有妻室,但兩人卻秘密的在一起8年。在此期間,瀨戶內寂聽也有其他的情人,並於1956年發表了《女子大愛,曲愛玲》,這部作品反映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此書一經推出,便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瀨戶內寂聽還於1963年榮獲“女流文學者”。此時,瀨戶內寂聽又與木下因彥重逢,定重歸於好,但最終卻沒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瀨戶內寂聽用14年的時光,並沒有換來一段真心,於是在1973年選擇出家為僧,此時瀨戶內寂聽終於明白,與其依靠別人獲得幸福,不如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於是瀨戶內寂聽便選擇與自己對話,在1992年開始再次創作。這一次的創作,使瀨戶內寂聽超越了自我,她的“源氏物語”,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瀨戶內寂聽一生率性灑脫,即便如今已98歲高齡,但依舊很豁達。與其他的出家人不同,瀨戶內寂聽反而是大口喝酒和吃肉,並且毫不避諱談及以往的情史。這便是瀨戶內寂聽灑脫的一生,至此大家紛紛感到: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解釋。

佛教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雖然我們周圍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回過頭來,我們卻發現:一切終究是過往雲煙,唯有正視自己的內心,坦然面對一切,才能夠超凡脫俗,達到修行的目的。以往,瀨戶內寂聽被煩事打擾,但遁入佛門之後,她卻能夠直面內心,坦然面對過往,這便是她修行的成功之處。

如今,之所以有很多人嚮往佛家之地,源於大家在紅塵之中過於忙碌,每天都不停歇地向前走,最終使自己身心俱疲。與其一味尋求寄託,不如直面自己,只有找到內心的安寧,才是最大的修為。佛家所追求的西方的極樂世界,也是出於自我的正視,只有我們不懼怕外界的批判,才是修行的意義所在。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謁》

6根清淨,雖然只有簡短的6個字,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參透。人生在世,我們要面對太多的人和事,很難真正的做回自己,而佛教給了我們一個清靜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會讓我們心中無限的嚮往。

事實上,現在有太多人過得不快樂,時常感覺自己壓抑痛苦,其實就是想要的太多。有時候,越是想的事情多,越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真正的修行從來都是放棄雜念,做回自己,即便很多人對於法師的生活頗有微詞,但她的一生追逐的就是灑脫自由。

看了瀨戶內寂聽的故事,使得我們的內心不由得也跟著豁亮起來。的確,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的壓力太大,如何釋放自己的內心,尋求寧靜方為修行的重點。也許我們無法放下一切,但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快樂,是自我給予的,而不是靠外界的賜予。

參考資料:

惠能《菩提謁》

惠能《菩提謁》

1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我吃西紅柿又一完本小說爆火,完結十年重登科幻第一,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