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和德國人打過交道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德國這地方,就是掃個大街端個盤子,最低時薪也能拿到9歐,德國人花起錢來,肯定挺大方的吧?
完全不是。
很多同胞們,從為了爭著付賬都能大打出手的祖國遠道而來,第一次和德國人深入接觸後,最大的文化衝擊就是:德國人,你們也太小氣了點吧。
1比如一個朋友,早在200X年,一聽說我要和德國人結婚後,立刻給我發來一個帖子,題目是《八一八我吝嗇的德國公婆》。朋友非常驚恐地問我,真有這麼誇張嘛?
帖子是個中國女孩發的,她和德國老公在中國工作時認識,相戀一年後,回德國結了婚,之後就在德國住下了。
剛到德國時,她覺得很幸運,老公溫柔老實,公婆也比大家印象中的典型西方父母要大方多了,不僅讓小兩口和自己一起住,平時買菜付賬單什麼的,都是自己承擔,沒向小兩口要過錢。
她有點中大獎的不真實感,這種世紀好公婆,怎麼就讓她碰上了?
然而很快,讓她重新擁有踏實感覺的事請就來了:
有天早上,她正哼著歌衝著澡,忽然浴室的門上傳來了“咚咚”兩聲,緊接著公公那中氣十足的聲音就響起了:“你已經洗了十分鐘,別太浪費熱水了。”
她立刻條件反射一樣把水關住了,就這麼汗毛倒立,一身冷汗地站在淋浴頭下,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她和老公住樓上,公公人在樓下,還能聽風辨色,準確計時,親自來敲浴室的門,這到底,是有多心疼熱水啊?
洗澡事件過不久,某天一家人出門吃飯,去了家義大利餐廳,飯後甜點她要了提拉米蘇,不過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太甜了,都齁了,又油膩,和她原來在國內吃過的口味完全不一樣……
在她放下叉子後,公公看了她好幾眼,最後終於忍不住問她:你不吃了嗎?
她搖搖頭,不吃了,不好吃。
公公嘖嘖了一下,滿臉遺憾,最後問道:那可以把盤子遞給我嗎?我幫你吃了。
她大吃一驚,簡直有點花容失色,這這這……這種事請要是發生在中國,大家肯定要往某個方向想了吧,然而發生在這位德國公公身上,大概估計可能,也只有心疼東西這一條解釋了……
婆婆呢,更是過日子的一把好手。
哪個東西在某超市比其他超市低了幾分錢,哪個超市哪些產品在做減價,她都了然於心,每到週末大采購,都有兩個採購單,ALDI一個,Lidl一個,哪樣東西在哪家買,都列得清楚明白,而且優酪乳精確到盒,燻肉精確到片。
若是她哪次圖省事,隨便在門口買點東西,婆婆就會嘮叨上很久:Lidl這個更好,還便宜,一盒能省2毛錢呢。這個包裝也不對,兩天以後就不新鮮了,而吃不完就浪費了……
等她拿到德國駕照後,婆婆又對她進行了精確的指導:方圓5公里內,某某某加油站,比另外的某某某加油站,每升柴油要低上3分錢,千萬千萬要去這幾家!態度之嚴肅,語氣之鄭重,讓她頓時感到自己已擔上關乎家庭存亡的重任。
一起住了沒幾個月,她就有點堅持不下去了,與其這麼被從頭管到腳,還不如出去住呢!
她和老公商量,老公也沒說不行,只是拿起個本子給她算賬:房租、水電費、飲食、日常用品……
她看了最後得出的數字,滿心的躁動瞬間平靜了下來,嗯,還是抓緊時間再就業吧。
經濟基礎建設好,才能談上層建築不是?
2
這麼多年過去了,再回頭看看,覺得關於“德國人是不是小氣”這個問題上,和世界上大多數類似問題差不多,也是個見仁見智的事兒。
普通德國人中,大方的也有,會被咱們中國人認為“小氣”的,也很多很多。
我在柏林的第一份實習,是在一個網際網路初創公司。
實習工資很低,身邊有不少窮得叮噹響的德國年輕人。
這些人在吃喝玩樂上大多很精通,我跟著這群人出去吃吃喝喝,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我知道了柏林哪裡能買到2歐一個的kebab(土耳其肉夾饃),也知道了哪裡有1歐一杯的白葡萄酒,還知道了誰家陽臺上自種了大麻。
同時,也重新整理了我對請客兩字的認知:
某同事過生日,請了同組實習生去家裡聚會,我提著精心準備的禮物,到了以後發現,餐桌上擺了一盆薯片,一個自烤的蛋糕,以及精緻小巧的6瓶啤酒,就是生日大餐的全部內容了……
呃,有6個同事要來,加上過生日的主人和他的室友,一共是8個人,該怎麼分這精貴的6瓶啤酒呢?
然而沒人介意這件事,大家聊得歡聲笑語、熱火朝天,最後一個同事到達時,正好提了一提啤酒做為禮物,過生日的主兒又從櫥櫃裡扒拉出一大瓶廉價伏特加,配上另一個同事做為禮物帶來的一提可樂,把整個派對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只有我一個飢腸轆轆地幽怨著:誰家過生日請客,還能不管飯呀!
第二份實習,是在一個小型的私募基金,實習工資是上一份的兩倍。
這個基金替法國某個老錢家族在德國做投資,買一些瀕臨破產的中小企業,拆分之後再賣出去,
我的頂頭上司是個四十歲左右的金髮美女,是搞資產清算的資深人士。
她妝容精緻,一身大牌,第一天和我見面,笑盈盈地問我:中午一起去吃飯吧。
吃完了飯,侍者奉上了賬單,她掃了一眼,問我:我先用卡付吧,你有現金嗎?給我XX歐就好了。
我也掃了一眼賬單,有些好奇地問道:怎麼不是平分啊?
她笑道:我多點了杯葡萄酒,你只需付你吃的飯,加上水的一半就好。
後來實習了幾個月,我處理公司來往賬單時發現,她的佣金是按百分點收取的,每天的平均收入,大概是我每月實習工資的兩倍……
可見,在德國人身上,親兄弟明算賬這個習慣,和本人有沒有錢,真沒啥關係。
3德國人為啥這麼小氣呢?
或者說,德國人為啥一點都不大方呢?
有人說是因為1922到1923年間的惡性通貨膨脹。
在這兩年期間,德國發生了超級通脹,下圖展示的就是面值20兆馬克的鈔票:
通脹到極致時,上個月發的工資,這個月連盒牛奶都買不起了;一個麵包,就要賣到460億馬克:
由於食物價格隨時上升,餐廳根本不再印刷菜牌;上班族也要在出糧日帶上行李箱來裝著工資,然後在匯率變動之前衝到最近的商店購物,而付錢時,錢都是按重量給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超級通貨膨脹呢?
1918年,席捲整個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
1919年,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巴黎舉行會議,商談戰後和談,史稱巴黎和會,會議上的結果是《凡爾賽和約》,該條約對戰爭發起國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治,其中包括:
德國賠償2000多億馬克;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法國;薩爾煤礦區劃歸法國開採15年;萊茵河以西的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被分讓給其他協約國,等等。
戰前,1美元可以兌4.2馬克,1922年初,1美元兌320馬克;到了1922年底,1美元就可兌7400馬克。在1923年,1美元最高曾可兌4.2兆馬克,出現了20兆,100 兆面值的鈔票,貨幣對福斯來說,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
(德國主婦用鈔票燒火)
(兒童用整捆鈔票做玩具)
面對失控的超級通脹,嚴重的物資匱乏,德國人不再以鈔票來購物,轉而以物易物,食品極其缺少,不少醫生都以香腸、雞蛋、煤炭等東西代替診金,而大多數平民,日常難有果腹之餐。
一無所有,長期捱餓的感覺,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集體世界觀。
4
還有一些人說,德國人之所以這麼小氣節約,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絕大多數德國人來說,二戰是個讓他們充滿負罪感的話題;而對德國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二戰還是一場讓他們刻骨銘心的個人災難。
在二戰中,作為發動戰爭、並再一次戰敗的罪魁禍首,德國在戰爭結束前,遭受了地毯式的轟炸。
柏林被炸得一片狼藉,一半的民宅遭到摧毀,成了無法居住的廢墟:
經歷過這些事,一個人對食品、消費產品、存款的態度,必然會極大地改變。
二戰過去多年,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人的存款積極性,一向是最高的:國家平均存款率達到了28%(2017年),無論是和美國相比(18%),還是和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20%出頭)相比,都拉開了極大的差距(CIA 資料)。
當然,和45.8%的某大國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但德國作為一個醫療、養老保障已普及全民的高福利國家,自發存款達到了醫療、養老主要靠自己的美國1.6倍,德國人的勤儉節約(小氣),大概已經寫入了民族特性。
5
雖然在很多事情上摳摳索索,涉及到興趣愛好時,德國人還是很能花錢的。
比如說買裝備,釣魚、打獵、攝影、樂器,都是德國人樂於一擲千金的地方。
再比如說愛裝修衛生間、廚房、花園……上百歐的廁所刷子,上千歐的洗菜池,隨隨便便一逛就要大出血的花園用品市場,也就是在愛刷裝備的德國人面前,才有這麼大的市場……
能用一輩子的東西,再貴,德國人買起來都不心疼,而且只有買了貴的,心裡才更踏實。還好大部分的德國製造,比較符合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句老話,用上幾十年,還能閃耀如新。
當然,東西買到家裡,那個方才還在揮金如土的德國人,就瞬間華麗變身了。
拿著這些昂貴的裝置,德國人渾身散發的吝嗇氣場,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畢竟是要用一輩子的東西嘛,可得小心謹慎著點!
-
1 #
-
2 #
我感覺精打細算不應該歸類於小氣
-
3 #
把別人的節儉說成小氣,也是沒誰了,任何一個優秀的品牌就是他們這樣嚴謹的態度建立起來的,事物都有兩面性,他們用嚴謹的態度立於世界,當然生活顯得刻板 要自己有個底
-
4 #
事事處處嚴謹務實居安思危勤儉節約成就強國之夢,揮金如土終必敗業敗家敗國。
-
5 #
我覺得挺好:不浪費,效率高,誰也不佔誰的便宜。
-
6 #
德國C4採暖系統,百年的採暖系統。
-
7 #
德國人買的車是歐洲國家最貴最大的。比如GolfPassat奧迪a4a6賓士BMW啥的。比義大利法國英國都高檔
-
8 #
應該是一種文化吧,與小氣無關。
-
9 #
我穿衣服也很節約但是一到我興趣愛好的東西另當別論了
-
10 #
有一些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如音樂會、旅遊體育等比較好
實在,不愛虛榮!不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