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事林廣記》
導語從古到今的養老育兒觀念就是,父母生育孩子,以準備老了的時候有人照顧,看似有交易的成分,但這種老幼傳承,一代又一代,也恰恰就是"人"之所以被被稱之為"人"基礎所在。尤其是中國這個傳承數千年的文明古國,甚至能從一個人的族譜推算到幾千年前的祖先是誰。而如今社會漸漸出現許多不如人意的現象: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等出現老人兒童的無助。但是最近民政部:更好實現"老有所養"的發文,真的是暖人心。
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無論是從電視劇,書籍上,還是老師教導的觀念裡,從古到今的"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沒有人能動搖它的地位。而且在古代,家庭的傳承是男子來完成的,女兒嫁出去以後跟家裡沒有了多大的聯絡。養育老人也就只能由兒子來完成,並且老人養育了你,你沒有權利拒絕,所以"養兒防老"因此形成。
並且,因為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時候,孔夫子對孝道有了更為深刻的解讀,使得國人的孝道思想刻在了骨子裡,也使得數千年的傳承沒有斷絕。在現在的社會,"養兒防老"的觀念雖然依舊占主導地位,但是彷彿受到了一些衝擊,發生許多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老無所依"現象越來越嚴重你見過人流如海流的春運現場嗎?你見過"空城"般的北上廣深嗎?造成這一現象的是什麼?
"打工"一詞自上世紀90年代,農村勞動力的流動進入高潮而產生,無數的農村人走出村裡,走進城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打工熱潮。為了掙錢,為了變有錢,年輕力壯的中青年人出發了,而留下的就是那些已經年邁體衰,雙鬢斑白的老人,還有種了一輩子的土地。
"打工"熱潮開始了,"空巢老人"也流行了,這個群體的數量,可以說是跟春運的人流量成正相關。甚至於有的時候,過中秋呢甚至過年呢,老人在家收拾好等著走出去的孩子回家過節過年呢,一個電話打來:"爸,媽,今年不回去了,過年給的工資可高了,您二老在家自己吃好點,好好照顧自己"嘟~嘟~嘟~
養兒越來越防不了老由於各種原因,上學也好,工作也罷,把老人自己留守在家,卻是實實在在的現實,老人極少得到關懷,那麼"養兒防老"的意義何在呢?
更好實現"老有所養"由於這種現象的愈演愈烈,國家也是出手干涉,近日民政部又是為"老有所養",針對養老服務領域的各項問題,圍繞"管什麼","誰來管","怎麼管"的《意見》,提出一系列解決措施。這一行為可謂是暖心了!
法律是對人們道德的最低要求,當贍養老人需要用法律手段來保護的時候,你可以想想已經到了什麼地步,到了什麼程度。
不要只靠養兒防老,還要準備積穀防饑古人說的,"養兒防老"的下一句就是"積穀防饑",也就是要人懂得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光等著孩子來贍養,最後可能會吃大虧,給自己留點東西,晚年無憂。
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對養育兒女,贍養老人非常上心的,只不過極少數的案例刺激著人的神經,我們要以此為戒,而不是向之看齊。
沒事多給家聯絡聯絡,沒事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