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講過:"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的便是國家的治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確一個國家的發展會牽扯到諸多的因素,比如生存環境、地理資源、外交關係、政策決定、國際形勢等等,這是一個綜合問題,更是一個難題。
所以歷史週期率便應運而生,說白了就是沒有一個國家會一直繁榮昌盛,比如亞洲國家——緬甸,曾經的緬甸手裡握著一手好牌,國運昌盛,經濟實力強。
但是現如今的緬甸卻大不如從前,完全就是由富變窮的典例,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有什麼原因?
曾經的亞洲強國——緬甸緬甸曾經的富庶或許是大家想不到的,彼時的緬甸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富庶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在120多億美元,人均GDP都有700多美元。要知道當時日本的人均GDP才60億美元,就連富有的美國也才600多美元。
那個時候的緬甸不僅富裕而且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它同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一樣,是亞非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三是緬甸的人口數量很少,這也就意味著緬甸的財富總量被極少的人分享。貧富差距不大,經濟運轉、資金流轉都是健康的狀態,這樣的國家想不富有都難;
四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這個理由乍一聽上去不像是一個有利於國家發展的理由,但從事實來看的話,英國對於緬甸的殖民統治是有利於緬甸發展的。
大航海時代,大英帝國悠哉的來到了緬甸的國土之上,一眼就相中了這個資源豐富的國家,於是對緬甸實行了殖民統治,被英國殖民統治之後,雖然說喪失了國家主權,但是英國為緬甸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了耕種效率。
同時興修海岸港口、公路,將貿易的海陸通道徹底開啟,並且在英國的大力支援下,緬甸擁有了自己的蒸汽船,這在當時的亞洲絕對屬於先行者的存在。
所以說英國的到來,將緬甸的所有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也正是這種被迫的開放,讓緬甸的繁榮程度達到了頂峰。
貧窮的開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這一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便發生了改變,二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發生鉅變,原本有英法等老牌強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民族獨立的浪潮,再加之美國這個政治"攪屎棍"的加入,讓英國對緬甸的管制逐漸放鬆。
即使緬甸因為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緬甸人打心眼裡是不想寄人籬下的,於是選擇了揭竿而起,帶來的則是緬甸的獨立。
但這種獨立卻帶來了緬甸國力的下坡,所以大眾普遍認為彼時的緬甸並沒有做好自我執政的準備,而這種普遍認知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現實根據的,現如今的緬甸在世界上成為了暴力、毒品、貧窮的代名詞。
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約為印尼的1/4,連寮國和柬埔寨都趕不上,在整個亞洲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這種前後反差之大雖說是以二戰結束為開端,但追尋歷史便會發現,其實貧窮的端倪早已出現。
持久的內戰是緬甸貧窮的元兇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為緬族,其餘人口散落成為了135個民族之多。歷史上緬族是名義上統一過緬甸次數最多的民族,為什麼會說是名義上,因為緬甸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發生衝突。
而每一個民族的稱霸都伴隨著大規模的暴力性屠戮,這也直接導致各個民族之間仇怨極深。每一個民族的稱霸並不能真正的將緬甸真正統一,那些散落的民族往往自立為王,稱之為土司,而這種土司直到現在仍然存在。
所以說雖然緬甸明面上由一個民族統一,但實際上內戰不斷。英國殖民時期,這一窘境讓英國人也一度十分頭疼,畢竟緬甸本是屬於熱帶國家。
再加之地形複雜,小民族往山溝溝一鑽根本無法徹底剷除,所以英國對緬甸實行了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也正是這種管理模式,將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當英國與緬甸分道揚鑣之時,吳努上任緬甸總督,採取了大緬族主義。
這等於給緬甸其他少數民族下達了命令,要麼讓出一部分利益後接受同化,要麼就拿起武器抵抗到底。這樣的政策擱誰能忍?於是內戰再次打響,直到現在也沒有平定。
攘外必先安內,這樣一個連內部都無法控制的國家,哪還有心思去發展經濟,所有的人與物都供給到內戰中予以消耗,自然經濟無法發展。
緬甸失敗的頂層設計政治中有一句話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是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沒錯一個國家制度的優劣與否直接決定了經濟的發展。
1962年吳努政府倒臺,奈溫執政,這也標誌著緬甸的獨裁政治拉開了序幕,而這種獨裁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這種獨裁政治的表現體現在選舉制度的改變與對外關係之中,奈溫先是推翻了民主選舉制度,再者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其目的只有一個:我奈溫要成為緬甸永遠的王!我把國門鎖閉,那些有二心的民族自然無法勾結其他各國勢力,這樣我就能真正的一統緬甸了!
只能說這種想法不錯,但是實際操作性太過於扯淡。閉關鎖國不僅擋住了外來勢力得滲透,也失去了追趕世界形式的機會,這直接導致緬甸與世界脫軌。
有不少旅客去到緬甸之後紛紛感嘆:緬甸的基礎設施、生產水品與方式貌似停留在二三十年之前。
一手好牌讓緬甸打了個稀碎,歸根結底是沒有一個足夠強硬的政府,倘若想要再度崛起,必須安定國內現如今的紛亂內戰,說白了先統一全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