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為一箇中東小國,巴勒斯坦有著與自己體量和影響力極不相稱的新聞熱度,無關好事,永遠離不開巴以衝突、武裝戰亂、恐怖主義以及流離的難民。

這塊本就不大的地區被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當做角逐場反覆爭搶踐踏,國民要麼成為難民全世界流離,要麼揹負激進信仰或仇恨留守故土,忍受或加入對抗,領土在一次次征戰中被蠶食侵吞,到如今只剩支離破碎的佔領區。

就現實而言,巴勒斯坦國已不國,但不管出於利益還是出於道義,全世界仍有140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聯合國仍有其一席觀察國的特殊身份,只因它已不只是一片可不可以吞併的土地,而在文明和歷史衝突中承載了太多不可磨滅的意義和價值。

以色列復國運動,巴勒斯坦淪陷之殤

現在的巴勒斯坦隨處可見流落的戰爭難民和各種武裝組織,領地被周邊國家蠶食得七零八碎,只剩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兩個狹小地區,總面積剛過6000平方公里,幾乎要被以色列吞併。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巴勒斯坦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一切變故從20世紀初猶太復國運動開始。作為一個流落1800多年為散的民族,猶太人有著過人的智慧和勤勞、隱忍的民族性,一直是世界商業界中佔有重要一席。

猶太復國運動

工業革命興起後,奧斯曼政權隕落,英國開始稱霸全球,流落西歐的猶太人趁機發起復國運動,1890年成立了復國組織,全世界流落的猶太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巴勒斯坦。

當時的巴勒斯坦擁有包括以色列現有疆域在內的全部領土,西臨地中海,以死海、約旦河為界,南鄰埃及,東接約旦,北接敘利亞和黎巴嫩,不僅是中東阿拉伯大國大國交界處,還是聯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塞,礦藏儲量豐富,但這都不是它被猶太人盯上的原因。

猶太人會在這裡復國是因為這裡有猶太教聖地——耶路撒冷。然而耶路撒冷可不只是猶太人的發源地,作為世界三大宗教聖地,它在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地位和象徵意義一樣神聖無可取代。為此,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兩個文明之間的鬥爭和仇恨就這樣圍繞這片土地的歸屬開始了。

歷史上的巴勒斯坦,到底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誰的聖地?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三教的聖地,在猶太《聖經》中,三教的共同先知,希伯來族和阿拉伯族的祖先亞伯拉罕受神的指派,帶著猶太人遷居到巴勒斯坦。當時的巴勒斯坦還叫迦南,而希伯來族其實就是早期的猶太人。

據考證,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世紀從阿拉伯半島遷居而來的閃族迦南部落,稱為迦南人。公元前20世紀左右,亞伯拉罕帶著閃族的另一個部落也來到了這裡定居,稱為西伯來人。

公元前11世紀,西伯來人打敗了迦南人,建立了希伯來王國,並將耶路撒冷設為都城,建造了猶太教的神殿。從此這片土地就成了猶太人心中的聖地,但這個地處要塞的地區註定無法安寧。

希伯來王國

公元前926年,希伯來國南北分裂,北部為以色列國,南部為猶太國,這兩個國家分別在722年、586年滅國,這一地區先後被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侵佔。

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的暴政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大潮,但最終都被血腥鎮壓,此間有了首領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的故事,以此為藍本的基督教義興起,開始在世界廣為流傳。

但猶太人的反抗終究是失敗了,一百多萬猶太人被驅逐,四處流落,一千多年沒有故土和祖國。到了公元7世紀,默罕默德在猶太教、基督教的基礎上創造了伊斯蘭教,並且以強大武力統一了紛亂複雜的阿拉伯半島,羅馬帝國被驅逐,巴勒斯坦迴歸阿拉伯治下。

此間,阿拉伯人大量遷入,與當地人融合後形成了當下的巴勒斯坦人。16世紀,巴勒斯坦被強盛的奧斯曼帝國佔領,一直統治到20世紀一戰爆發。

通過歷史來看,巴勒斯坦人的祖先首先遷居到這片土地,但猶太人先建立強大王國,先開創宗教、先設下神殿聖地,猶太教歷史比伊斯蘭教超前了12個世紀。

然而這份宗教史和統治史是斷代的,只維持了公元前的10個世紀,伊斯蘭教雖然後發,但是一直延續到現代,佔據了這片土地的後20個世紀。

兩個宗教和兩族人像歷史長河中兩個連續順延的口岸,只在時間軸上有先後,誰也無法否決對方的合法性與所有權。然而長槍和大炮為真理的時代來臨後,單純道義上的探討就失去了決定性作用。

英美接力助推,以色列成功鳩佔鵲巢

1917年,英國人佔領了巴勒斯坦。作為全世界最會以夷制夷、最會製造內亂的國家,英國也沒放過在巴勒斯坦發揮老傳統的機會。

在拿下巴勒斯坦前,他們向阿拉伯承諾會建立阿拉伯國,但拿下巴勒斯坦後,他們又批准猶太人在當地建立民族之家,允許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東部歸為約旦,西部作為自己的殖民地,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在英國移民政策的扶持下,數十萬猶太人回到他們渴望已久的聖地,有錢的猶太商人開始買地、辦工廠。

約旦河

1939年二戰爆發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從5萬猛增到50萬,掌握了高階產業,擠佔了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引起當地人極大不滿,兩族人的對立開始白熱化,英國殖民者不得不限制猶太移民數量。

二戰爆發後,納粹的種族屠殺造成數百萬猶太人死亡,逃往巴勒斯坦成了他們的救贖之路,英國的移民限制阻礙了他們的迴流,巴勒斯坦境內的猶太極端組織對英國殖民者揮起了戰旗。

1946年猶太組織的一次遊擊活動中,英軍司令部受襲,導致80多人喪生,英國隨即決定扔掉巴以衝突這個危險的炸藥包。第二年,英國匆匆將巴勒斯坦交給了剛成立兩年的聯合國託管,結束掉了裹亂的30年統治。

1947年11月,在俄美主導下,聯合國頒佈了一個近乎野蠻的決議:將巴勒斯坦強行分成兩個國家,移民猶太人主導猶太國,佔1.5萬領土,原住民巴勒斯坦人主導阿拉伯國,佔1.1萬領土,耶路撒冷由聯合國託管。

這項極不平等的草率協議大筆一揮,將沿海最肥沃的57%土地劃給了人口不足總數1/3、原本只有全國6%土地的猶太人,而剩餘2/3的阿拉伯人只能共享資源貧瘠的43%土地,這種有失公平的決議透過成了聯合國歷史上的一樁醜聞。

但霸權的英美認定協議合理,以色列在聯合國程序正義的加持下在巴勒斯坦擁有了合法權利,沒人在乎喪權辱族的阿拉伯國家怒火中燒。

兩次大戰期間,英美的連翻助推如海嘯般襄助了以色列的復國運動,將這個已漂離巴勒斯坦近兩千年的民族以最粗暴、霸道的方式塞了回來。

猶太人覺得自己迴歸了故土和祖國,被猶太財團侵蝕已深的英美只覺得賣了人情,短視的小團體皆大歡喜,沒有意識到這個傲慢決定帶來的是沒有盡頭的腥風血雨,會成了他們百年痛癢難當的遺創。

以色列

5次中東之戰,巴勒斯坦成了任人踐踏的戰場

雖然181決議受到了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的激烈抵制,但以色列還是在1948年建了國。建國第二天,阿拉伯五國就組成聯軍發起了第一次中東大戰

以色列當時只有3萬游擊隊,阿拉伯的4萬正規部隊完全佔優,很快攻佔了大片土地,流浪國外的猶太人為拯救剛剛重得的祖國群情激奮,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梅厄夫人甚至匆匆去向美國求了援。

美國出面調停後雙方同意停火四周,這期間,以色列財團火速湊出8000萬美金為自己國家的軍隊補充裝備和戰士。四周結束時戰況完全逆轉,以色列以6萬軍隊,優良裝備橫掃阿拉伯聯軍,十天取得大勝。

停戰時,以色列佔去了巴勒斯坦領土的近80%,約旦拿到了約旦河西岸的4800平方公里領土,埃及佔了258平方公里加沙地帶。最悲哀的莫過巴勒斯坦當地人,戰火綿延,領土被佔,百萬巴勒斯坦人成了戰爭難民,失去家園,流離失所。

1956年,英法為爭奪蘇伊士運河主權聯合以色列向埃及發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蘇伊士運河

當時阿拉伯國家紛紛站隊埃及,一致威脅要截斷中東石油交易,當時還是石油進口國的美國擔心自己利益受損,轉性施壓英法。最終英法和以色列撤軍的同時又向埃及賠償了2800萬英鎊賠款。

1967年,以色列攻打了約旦、埃及、敘利亞三國,第三次中東之戰爆發,以色列拿回了原本屬於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並佔領了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亞戈蘭高地,巴勒斯坦全境落入以色列手中。這場戰爭又產生了近百萬難民,並導致蘇伊士運河停航。

1973年,阿拉伯國家發動第四次戰爭,口號是收復失地,雖然以色列佔領了戈蘭高地以北的更多領土,但阿拉伯搶回了西奈半島,數次打敗後總算找回了一點信心和顏面。時年,蘇伊士恢復通航,埃及也與以色列建立了正常關係。

戈蘭高地

1982年,巴勒斯坦武裝暗殺了以色列駐英大使,以色列大為惱火,發動了第五大戰,動員10萬軍力攻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再次碾壓巴勒斯坦武裝,黎巴嫩南部地區被佔領。

無論五次大沖突期間還是之後,巴以衝突、阿以衝突從未停止過,因為領土、宗教、文化問題,兩國間的小範圍武裝衝突和火力交戰不斷髮生,民間的仇恨越來越深重,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終究是從當初的共生狀態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巴勒斯坦在阿以鐵蹄之下被踐踏成一塊碎布,只能凝視那些踐踏過他們的人和國家,再無力迴天。

巴勒斯坦的宿命,建國還是被吞併

197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代表國家獲得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名分,之後升格提議一直被美以阻攔,直到12年才成為梵蒂岡之外第二個觀察國。

1988年,阿爾巴基宣佈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單方面宣稱首都為耶路撒冷,之前在1980年以色列也宣佈過定都耶路撒冷,實際上兩國誰也沒有真的拿回聖地,巴勒斯坦的政治、經濟中心都設在特拉維夫

1994年開始,巴以陸續達成了一些協議,大規模正面衝突結束,但仍摩擦不斷。流散一千多年的猶太人回到了故土,百年紛爭裡的巴基斯坦人開始了流散。

阿拉伯聯盟都有自己的疆域、政府和體系,無論如何都儲存著一個國家的本質,而巴勒斯坦,在數次大戰中反覆被戰火碾壓、佔領,最終只佔有一小塊被強敵半包圍的領土和背後無法依靠的同族異國。

現在,巴勒斯坦管制權分成兩個部分,加沙地帶由哈馬斯組織控制,約旦河西岸由巴解控制。然而無論是名義上的政府巴解組織的軟弱鬆散,還是激進組織哈馬斯的自殺式恐怖主義襲擊的極端,都無力改變現狀,為巴勒斯坦求個光明未來。

武裝衝突不斷,民生凋敝,產業破敗,人才外流,組織內鬥嚴峻,名義政府的財政都需要由以色列代管,巴勒斯坦終究是變成了戰爭和破敗的代名詞,只剩下一個虛無的國家框架。

國際上雖然有一百多個國家承認其國家地位,但對於巴基斯坦國家之實的爭論從未停止過——說它不是國家有個國家之名,說它是國家它徒有個國家之名。

細去追溯歷史,巴勒斯坦的處境是尷尬的,夾在阿拉伯大國之間,它的國家地位一直很模糊,歷史上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曾表示巴勒斯坦其實是南敘利亞,並不是一個國家,是猶太復國主義將它推成了一個國家。

從實際而言,巴勒斯坦從未達成過國家實質,能否建國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需要得到周圍國家的認可。血汗深仇堆積如山,巴勒斯坦很難從以色列跟前獲得什麼認同和體面。

作為對抗以色列的前線,阿拉伯國家認可巴勒斯坦的同族屬性,但幾個國家內部矛盾重重,靠反以凝聚,能否一致承認巴勒斯坦擁有真正的主權無法定論。到如今,巴勒斯坦的選擇只剩那麼三條,一繼續獨立建國之路,二併入以色列,三併入阿拉伯國家。

從複雜的中東局勢來看,為抵抗以色列併入阿拉伯國家不現實,從民族仇恨、宗教對立和衝突歷史來看,併入以色列感情上難以接受,最終只剩繼續堅持獨立建國一條最坎坷灰暗,最風雨飄搖、虛無縹緲的路。

也許永遠沒有終點,只有無限的僵持和區域性衝突,發展難有起色,但這條路也是巴勒斯坦人最能接受、唯一能接受的選擇。現實弄人,“戰地”與“聖地”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諷刺融合。

古老神秘的古城裡矗立著厚厚的哭牆,那本是數千年前為飽受流落之苦的猶太人而設的,如今,猶太人已將這種深重的苦難轉嫁給了巴勒斯坦人,該哭的成了阿拉伯人。

屠龍者成了惡龍,不知猶太教徒扶牆痛哭時是會回味祖輩流浪到自己得償所願的過程,還是會以己度人懺悔族人犯下的罪孽,亦或感念他們篤信的先知和聖人。

無論巴以兩國、兩族未來的關係走向何方,作為一個承載了歷史、宗教、民族、文明、主權、地緣政治甚至道義全方位對抗的地區,巴勒斯坦已經成為一面寫滿國仇家恨的歷史豐碑,巴勒斯坦人不會允許它消失,阿拉伯人也不會。

而對於那些傲慢、自私、獨斷專行的大國,它是一面歷史之鑑,照著每一個草率決定、每一個輕視、每一份踐踏所積下的仇恨,以及仇恨帶來的漫長傷痛和無盡煩擾。

13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為什麼蒙古國幾乎不被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