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是一個認知分享的時代。各個平臺都有講述“窮人思維”“富人思維”的文章,那麼,窮人和富人的根本區別到底在哪裡?身為窮二代,能不能跳出“窮人迴圈”?怎樣跳出來?

窮人思維是真的嗎

說到窮人思維,人們首先會確定窮人的行為。比如二胎政策開放以前,窮人更喜歡生孩子,教育卻跟不上;窮人寄託於虛無縹緲的彩票,無視勤奮節約自己的每一分錢;窮人沉溺於刷影片、看直播、吃垃圾食品……

說起窮人的“可惡”行為三天也說不完,專家們將之總結,無非三點:懶,蠢,短視

我窮是因為我懶嗎?

拋開工作時間為老闆創造的收益,只說下班回到家裡,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是脫下外套,甩掉鞋子,癱在沙發,抱起手機開始刷劇刷短影片,刷直播刷禮物?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種行為不僅僅是懶,也是浪費;從傳統文化角度看,也有悖於“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我窮是因為我蠢嗎?

咳咳,留心身邊你會發現,經常買彩票、想靠D博翻身的是窮人;每月倒騰花唄、信用卡手忙腳亂的是窮人;頭腦發熱為了消費去借網貸、高利貸,以至於自己深陷債務深潭的也是窮人。

我窮是因為我目光短淺嗎?

窮人裡不乏能夠勤勞吃苦的人,但是他怎麼埋頭苦幹也趕不上那間房子的漲幅。很多專家教授提出建議,如果,窮人能夠積極儲蓄,合理分配,按照輕重緩急來安排自己有限的資源,儘可能提高自身文化或技能,謀求更多更好機會。當然專家不是孔明,所制定目光長遠、堅定目標、脫離貧困也不是隆重三策,尚可商榷。

但是大致上,這就是專家們口誅筆伐的窮人三條“原罪”了吧?

沒錯,又是專家。自從陶澍教授帶領團隊研究出農村火灶每年造成70萬人傷亡的結論後,我就對專家們敬而遠之了。那麼,窮人的三條原罪成立嗎?

不一定。

宏觀來看,將智商數值化後正常智力範圍80-150,人類平均為95-100,除了比較深奧的科學、哲學等專精尖領域,大部分學習、工作和生活在正常智力範圍內就足夠解決。換句話說,平時所見的窮人和富人在智商上沒有差別,窮人裡可能有天賦凜然的人才,富人裡也有一無是處的廢物。

那為什麼專家們總結的三原罪,窮人紛紛中招呢?

因為,那不是窮人的三原罪。窮人的懶是所有領域的共性,窮人的蠢是周圍環境的制約,窮人的短視是身處階層的生存智慧。

我老家是山東的一個小村落,曾經力勸老家的表哥,一定讓侄子們唸完高中,考上大學,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可是他們父子不聽,兩個兒子一個去學了挖掘機,一個去學了廚子。學成歸來,大侄兒在工地幹了幾年,慢慢積累,也開始接一點工程幹;小侄兒飯店顛勺幾年,現在老家縣城也有了自己的小飯店,表哥一家日子開始富足起來。

再後來,孩子們結婚買房,我又站出來,建議到省城或者周邊城市裡買,比老家十八線小縣城潛力大。可是他們不聽,堅持在縣城買了房子。四年後的今天,省會的房子已經翻倍,縣城的房子也增值了,但是仔細想想,我發現還是表哥的決定是正確的。

無論是讀書就業,還是買房,我認為的短視的選擇,其實都是表哥當時的最優選擇,我所謂的目光長遠,其實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

窮人不是不思考,只是每個人身處環境不同,出發的角度不同。就拿表哥來說,他身處可愛又貧窮的農村,採用的是集體思維,考慮的是當下的資源和發展。

上學讀書,考試翻身是一種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對於我那不愛學習愛搗亂的兩個侄子更是一種壓力,遠不如一技在身。買房也是如此,省會房市確實優於縣城,但是上有房住不炒的政策,下有自己的財力限制,表哥家買房絕對是自住,相當於省會優勢並不明顯。反而住在縣城,更有利於他們一家資源積累。

窮人思維的侷限性

上面說道窮人思維的說法是不合適的,只是人在所處環境中做出最優選擇的驅動。但是需要明確,不管什麼思維,都是產生於人所處的環境,換句話說,不管是“窮人思維”“富人思維”,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只不過,窮人嘲笑富人往往帶一點羨慕,富人嘲笑窮人,是真看不起你

1、資訊差。

《貧窮的本質》一書講到很多貧困地區,那裡的窮人們不明白為孩子們接種疫苗能夠避免花費更多醫療費,不明白讓孩子們接受政府基礎教育可以讓他們以後有更多機會,不明白使用避孕套能夠避免艾滋疾病。

2、逆境多

無論是窮人和富人,這一生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決策時刻,不同的是,窮人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生死存亡。所以菜市場裡斤斤計較的都是市井小民們,沒辦法,賺的就是這塊兒八毛。市面上諸多的大口才家、管理學家教老闆們給員工灌輸的公司文化,比如以司為家,狼性文化等等雞湯文化,大抵都是利用這一點。明白這一點,那個傻憨憨的皇帝就不會問:何不食肉糜。

前面說了人的智商差別不大,但是同樣的聰明才智和精力前提下,窮人迫不得已分配在諸多雞毛蒜皮上,這確實是逆境多、重要決策多帶給窮人的劣勢。

3、槓桿低

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真正的窮人難以享受到優質的金融服務。假設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專案,就不得不求助於親朋好友,而窮人的親朋好友中富裕者往往也是少數;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就只能觸及高利,這又無異於飲鴆止渴。面對的低槓桿,也是迫使窮迴圈的一個重要因素。

4、滿足欲

滿足欲,或者叫面子,這個特點在中國尤為突出。老舍先生說到老北京人愛講究: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有錢人哼著小曲出門遛鳥,滿大街鬥蛐蛐;沒錢的人也不閒著,照樣把大小衚衕逛個遍,把皇城根裡三層外三層人物排上號掛上牌,品讀一番。有什麼用麼?沒什麼用,過過嘴癮。

滿足欲還體現在婚喪嫁娶上。嫁娶大事,人生一輩子一次,不能馬虎。兒子是娘心頭肉,彩禮不能少;姑娘是爹的眼珠子,嫁妝不能小。白事兒也講究大操大辦,甭管有錢沒錢,哪怕是借債,也得把事兒辦得漂漂亮亮的,不能讓鄰里街坊戳脊梁骨!若不是現在政策糾正不良風俗,這種糟粕文化簡直成了老百姓的肩頭大山。

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說,富人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富人真正的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富人在不知不覺中知道的。說白了,富人和窮人智商是差不多的,二者的差距是在“頻寬”(“頻寬”指同一時間處理多個事件的能力)。

傳統文化裡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於漁。通常人們認為由於窮人思維,即便給了某個窮人錢,過段時間後,他仍然會恢復成貧窮狀態。

然而在經濟學看來,授之以魚是可行的。加拿大一個貧困小鎮上進行了一場為期兩年的實驗,當地政府配合研究人員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保障窮人的基本生活,簡單說就是這兩年可以直接派發給窮人錢用來生活。

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當地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居民健康提升,幸福度上升,犯罪率大大降低。研究人員總結所有資料得出結論:給錢,有用。

為什麼?

《貧窮的本質》給出了答案:

貧窮會限制人的思維寬度,即心智“頻寬”,消耗人的精力,讓人的行為模式和視野缺乏整體性長遠性的目光。

所以窮人很容易陷進一個貧窮迴圈 中:因為貧窮而得不到高效正確的資訊,導致判斷錯誤,進而導致更貧窮。

“很多東西是富人在不知不覺中知道的”,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富人的優勢在於視野開闊,哪怕是閒聊中得到的簡單的訊息,也可能是窮人根本就接觸不到的。這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削尖腦袋經營圈子的原因之一吧。

跳出貧窮

理解了窮人的思維,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跳出貧窮。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財力暴富也行,見識暴富也行。我們不挑。

上面的故事裡,我的表哥屬於典型的窮人變富。兩個侄子避開了我的不正確指導,採用了更適合他們的策略,積累資源,增加“頻寬”,從而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間。今年如果疫情消弭,他們的事業可以更上一層樓。

表哥和我這樣出自貧困農村的能夠翻身,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整體環境要好,比非洲一些國家或地區生活要好得多。那,如果是更貧窮的人,怎麼樣實現暴富呢?諾貝爾獎得主給出的答案是:考公務員。

當然,考公務員的目的是第二種暴富:見識暴富。全世界的公務員都是相對穩定的,可以為窮人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保障生活。可以獲得很多有價值的資訊,最高效的拓展自己“頻寬”。

說到這,問題的答案已經明晰。

諾貝爾獎得主在著作中也明確告訴我們,跳出貧窮走向致富有兩個途徑。

跳出貧窮:找一份穩定工作,獲得基礎穩定的薪資,以保障基本生活,不讓貧困降低自己的判斷。至於工資的多少並不重要,多掙了花狠一點,少掙了花省一點。重要的是養成節約的習慣,學會合理分配你的資源。

走向致富:經營自己,積極獲取資訊,拓展你的“頻寬”。經營自己包括增加知識,增長見識。在如今知識分享時代,網際網路上的知識足夠你武裝自己。不過網際網路的缺點也在於此:儘管資訊豐富,也魚龍混雜,大量垃圾資訊充斥其中,成為你成長路上的攔路虎。

回想一下,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拿起手機是想幹什麼來著?

2020年還剩下2天,所有的壞運氣都將進入倒計時。從現在開始,讓好高騖遠翻篇,用紮實成就夢想。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成不了富一代,那就成為富一代吧!

喜歡就點關注!最新文章搶先看!

2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關鍵時刻,中美聯手合作,幫了澳大利亞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