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全文共4213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每每說到扶貧的事情,無論內容有多麼令人震撼,駐村幹部們都會笑一下說,“我們其實也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了”。

劉越帆坐在前往扶貧地的車上,一側是峭壁,一側是金沙江。

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便是崖壁上滾落的石頭,砸在擋風玻璃上,甚至更大的石頭落下,封住那條“只能過1.5輛車”的路。

當然,不僅僅是巨石擋路,阻擋這條路通暢的因素還有山體塌方、交通事故......被阻擋的不僅僅是路,還有山上老鄉的生存和發展。

兩千公里外的太行山,前往二道莊村的路亦是崎嶇。2016年前去扶貧並擔任村第一書記的宋熙源,對那條路和那個村的印象十分深刻。

“荒涼”,宋熙源一邊回憶一邊感嘆,“這地方夾在在太行深山區的一小溝裡邊,根本就不適合人類生存。”

“做好準備”

每每說到扶貧的事情,無論內容有多麼令人震撼,劉越帆都會笑一下說,“我們其實也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了”。

文首是劉越帆習以為常的一幕,就發生在他幫扶村落與外界唯一聯通的路。

“2018年7月初,我們剛剛在德格縣培訓完。”彼時劉越帆剛剛選派到甘孜州德格縣汪布頂鄉扎西旦村,正在前往幫扶村的路上,“突然路上開始掉下石頭,就一直滑石頭下來。”

第一見到這種“陣仗”的劉越帆害怕了,“我就站在欄杆的外邊,我就一直看,我不知道那個山會不會滑下來”。

而這時是當天下午,後來劉越帆到了村委會時聽說,就在當天上午,一輛皮卡車也是在附近的位置衝進了金沙江。到今天,屍體和車都沒有被找到。

這樣的情況無疑是給劉越帆等扶貧幹部上了一課:這場扶貧帶有一定危險性,並且也知道了當地閉塞的原因。

不過,令劉越帆等人欣慰的是,就在那一天,縣鄉兩級政府派員100餘人來處理這次事故,縣委書記和縣長紛紛到場。

“我們第一天去的時候連房間都沒得住”,劉越帆說,“包括縣上有關部門的100多號人全都在那打通鋪,連續住了一個星期。”

孤身在懸崖與江水之間的路,自身便帶有一定程度的兇險,施工建設本就存在一定的難度,不想修繕的同時,道路還發生了塌方。

劉越帆也沒有想到,塌方後的村莊就像一座孤島,對於這些新來的人來說,吃飯都是困難的事情,運送蔬菜的車只能到塌方處,另一側還需要派車去接。

那一天距離劉越帆成為一名華夏銀行成都分行客戶經理,僅僅過了幾個月。

談及為何前去扶貧,劉越帆覺得“年輕”二字足矣。“想發揮的一些專業所長,發揮我的一些能力。讓他們變好,讓他們脫貧。”劉越帆說,“這是一個人生當中非常值得紀念的事情。”

德格縣的孩子們(華夏銀行/圖)

千里之外的宋熙源也是一名華夏銀行的職工,一位在華夏銀行石家莊分行幹了十幾年的支行長。

2016年,宋熙源經由華夏銀行石家莊分行推薦、省委組織部選派,正式擔任保定市阜平縣夏莊鄉二道莊村第一書記。

剛剛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宋熙源和他的隊員都打起了“退堂鼓”。“我也不知該如何形容當時老鄉們住房的破敗”,宋熙源回憶起剛來時的情況,臉上掛著苦笑,“就是能有多破,就有多破。”

給貧困戶送蓋房屋雨布(華夏銀行/圖)

宋熙源在講述時用了許多形容詞:破敗不堪、極其荒涼......

“老百姓一日三餐吃的那東西就更別提了”,宋熙源當時去的時候是2月,尚屬冬天,“老百姓天天就吃蘿蔔乾、白菜、土豆,就這三樣”。據他介紹,這些食物大都儲存在菜窖,多是夏天或秋年老鄉們自己種植的蔬菜。

宋熙源沒有想象到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無論是堪堪解決溫飽的食物和住房,還是泥濘艱險的進山道路,都給了他深深的觸動。

不過宋熙源說,在來之前他和他的隊員便做好了準備。

扶貧幹部整理扶貧檔案至深夜(華夏銀行/圖)

而與他們同時開啟扶貧工作的,還有華夏銀行各個分行派出的數十名扶貧幹部,他們紮根祖國的大江南北,適應當地的獨特環境,打開了每個點的扶貧工作,最終形成華夏銀行獨特的體系化扶貧模式。

“我們村啊”

在回憶起扶貧工作時,劉越帆和宋熙源用的都是“我們村”。

在劉越帆“他們村”有四個常態:斷電是常態;斷網斷訊號是常態;缺水是常態;危險是常態。

“停電停網是非常容易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天氣比較冷的時候”,停電就要停網,連打電話的訊號都沒有,而且這種停電停網發生的頻率還很高,“去年一年,基本上就是今天有電,明天就沒電了,一直迴圈往復。”

最長的一次停了五天電,那段時間一直住在村衛生院病房的劉越帆,每晚都會被凍醒。

“那裡又空曠又冷,桶裝水和飲水機放一晚上就全部結冰了”,劉越帆說,“水管必須想辦法一直開著,如果擰住的話,第二天就沒法用水。”

就在他老婆生日的那天,劉越帆舉著已經“無服務”的手機走了五公里,只為蹭到西藏地區的訊號,給老婆買一個生日蛋糕。

在文末,劉越帆寫道,“這應該是一個我買過的最艱辛,卻很有紀念意義的生日蛋糕了吧。”

劉越帆自己認為這只是他最平常的經歷,對他來說任何困難都能被克服。他說,因為“我們村”老鄉都要脫貧,所以他必須承受脫貧之前的一切苦難。

為了摸清村民情況並針對性施策,劉越帆和他的同事都會深入走訪每家每戶。對於一些住在深山中且不願搬遷的村民,“我們也必須上去,要走訪調查”,而交通方式只能是雙腳和摩托車。

扶貧幹部在德格縣走訪(華夏銀行/圖)

在劉越帆第一人稱視角錄製的影片中,那條上山的路十分清晰,黃色的土路揚起灰塵,碎石、土坷垃鋪滿道路,冬天下雪的時候,路上積雪,摩托車很容易打滑。

“有一次我摔了一跤,直接從摩托車上甩了下來”,劉越帆至今想起那次事故都會感到後怕,“非常非常高,落差可能有幾百米,如果抓不到樹枝,肯定就沒命了。”

劉越帆說,每次下村的時候,都感覺已經把命交出去了,每次到村上走訪時,都不確定能不能回得來。

宋熙源所處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當時住在老村委會,那裡不能取暖,天冷,牆體也薄,四面透風”。

在採訪中,宋熙源反覆強調自己是第一次參與農業農村工作,關於扶貧這事都是新人,也不知從何下手。

為此宋熙源先是挨家挨戶的走訪,以期摸清村情,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便是請教有扶貧工作經驗的同志,“業餘時間就讓人給我們講一講,從哪下手,都需要做哪些工作,怎麼做才能事半功倍。”

慰問老黨員(華夏銀行/圖)

走訪的時候,宋熙源開的是私家車。在他車的後備箱裡,常常備著一把鐵鍬。

從縣城到村裡開車得走一個小時,“路非常難走,我扶貧第一年車底盤就被託的爛兮兮的”,宋熙源說,“進村兒走哪兒了,過不去了,就下來鐵鍬鏟一鏟”。

對於宋熙源這樣有車的人,出入村裡尚且如此困難,對於當時仍處於貧困狀態的村民來說,路幾乎就是阻礙溝通的天塹,裡面的人出不去,出去的人不願回來。

為此,宋熙源著手開展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修路。

除此之外便是根據每家每戶的情況,一對一解決問題。對於家中有患先天性耳聾的孩子,宋熙源與華夏銀行石家莊分行協調資源,聯合河北省殘聯為其裝上人工耳蝸,使那個孩子能夠完成學業,減輕家中負擔。

在宋熙源和劉越帆扶貧的地方,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剛到我們村的時候,老百姓對工作隊不瞭解、不熟悉,甚至說是不太信任”,宋熙源說道,“在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後,老百姓瞭解並相信工作隊,有難事願意向我們傾訴。”

最明顯的特徵便是,每家過年過節殺豬時,都會叫他們去吃殺豬菜。

“真不一樣”

在德格縣,華夏銀行成都分行與德格縣人民政府簽訂扶貧協議,在產業扶貧、開展教育和助學幫助等方面探討進一步的合作,支援德格縣對口聯絡鄉、村順利實現整體脫貧目標。

扶貧幹部與德格縣上學的孩子們(華夏銀行/圖)

落實到劉越帆所在的汪布頂鄉及其他三個地方,這些宏觀目標被細化成一項項具體措施:

捐贈144萬餘元,支援德格縣龔埡鄉來格村進行農房建設改造;捐贈100萬元資金購買44960冊圖書,交德格縣教育體育局,分發到各鄉鎮學校;投入40萬元資金,在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組織辦專題培訓班、組織成都高新區、簡陽等地外地專家到溫拖片區、麥宿片區、汪布頂片區等等地送教下鄉送培下鄉、在縣龔亞小學等地集中培訓,共惠及800餘名教師、10000餘名學生……

這些措施具體且精準,對於在地老百姓來說有著切實的意義。

德格縣職業技能培訓(華夏銀行/圖)

在阜平縣,石家莊分行黨委代表華夏銀行總行向阜平縣人民政府投入公益捐贈扶貧資金1000萬元,與阜平縣政府、北京市支援合作促進會聯合設立“華夏銀行阜平防返貧產業振興基金”。

類似的特色扶貧金融產品還有很多,在西南地區有針對花卉種植產業的特色貸款,在東部沿海地區有基於漁業生產的“漁民貸”,在中部地區有基於機械生產與集約經濟的“農耕貸”,在西部地區有基於光伏產業的“光伏貸”......

在這些資料背後,是華夏銀行扶貧的邏輯與架構——以“思想引領、機制保障、產業扶貧、公益救助、精準督導”為助力,配合因地制宜、金融手段、成果導向“三大法寶”,形成華夏銀行獨特的“5+3”多元定製扶貧體系。

“真不一樣了”,宋熙源感嘆道,“現在家家戶戶生活無憂無慮,過年過節我們村小區都堵車。”

原因則是老鄉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原來外出的子女也願意回到“山溝溝裡”。當然,更重要的是村裡之後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了。

依託於所在地區的旅遊資源,未來二道莊村將重點圍繞著旅遊做特色的專案,帶動村裡邊老百姓自主創業。

阜平縣夏莊鄉二道莊村現狀(華夏銀行/圖)

而在扎西旦村,村民們多從舊房改造、異地搬遷、產業扶貧中找到“美好生活的開啟方式”。

劉越帆在備忘錄裡寫道:扶貧兩年半以來,這是我離開家最久的一段時光,翻越過最高的雪山,坐過最久的大巴車,走過最陡峭的山路,踩過最深的積雪,經歷過最寒冷的冬夜,看過最美的星空,感受過最深的孤獨,收穫了最珍貴的友誼......

今年8月,劉越帆和其他5名同事在從成都去鄉上幫扶的路上,被一輛大貨車追尾。

“有一個胯骨錯位,肋內骨斷了三根,還有一位腿直接粉碎性骨折,因為沒法復原了,就安的人工假骨”,劉越帆隱隱後怕,“還有一位同事皮全部擦掉了,植皮手術都做了好幾次。”

更為不幸的是,另一個鄉上的扶貧幹部也遭遇了車禍,其中一位喪生,年僅三十歲。

“如果讓我再做一次選擇,我還是會選擇義無反顧”,劉越帆說,“人生能有這段經歷,值了。”

(專題)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5歲小女孩因為“太漂亮”,被迪拜富豪收養,她現在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