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冬釣,第一想到的是冷,第二想到的就是細小軟,冬天釣魚麼,天冷是正常的,而天氣冷,水溫低,魚的活性差,所以線組要細,魚鉤要小,餌料要軟,這樣才能在寒冷的水溫下釣到魚。
僅僅憑藉細小軟三個字,在冬天釣到魚並不難,但是想要有豐富的漁獲,還需要找到四個“大”字。
一、水面要“大”
冬釣到底釣大水面好,還是釣小水面,很多釣魚人是傾向釣小水面的,因為水面小,深水區域就少,找到魚群窩冬的機率就大很多。
這個觀點是沒問題的,但是,水面越小,水的體積總量就越小,在初冬,也就是冬至之前,小水面確實是比大水面更容易上魚的。
但是,過了冬至之後,水面越小,水溫下降的越快,雖然不至於整體結冰,但是,小水面的水域,整體水溫下降的幅度非常大,水域中的魚,基本上都會因為低溫閉停魚口。
而水域面積大,水的體積總量就比較大了,熱儲備量也很大,所以深水區的水溫,下降的幅度並不算大,所以相對來說,魚的活性也更大一些,魚口自然也會更好一些,所以,冬至一過,反而是大水面水域,比小水面水域的魚情更好。
二、魚的密度要“大”
選擇好垂釣水域之後,釣點的選擇,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因為不管水域面積大小,魚是不可能平均分佈在每一處水域。
要麼,群棲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抱團過冬,要麼,就是體型較大的魚佔領較深的水域,所以釣點的選擇,要麼選擇在大魚出沒的區域,要麼就選擇在魚群密度大的區域。
當然,想要確定哪裡魚多,哪裡有大魚,這是不太靠譜的事情,尤其是在夏秋季,水溫適宜,水草多,對魚來說,哪裡都有吃的,對釣魚人來說,打窩聚魚,比找魚窩更靠譜。
但是,在冬季,這反而簡單一點,只要水溫相對較暖和的區域,那多半都是魚群扎堆的地方,比如水草叢、冰層下面、深水區域、向陽區域等等。
當然,並不是說這些區域就一定是魚的密度比較大的地方,但是,就機率而言,肯定要比小水面水域大很多。
三、水深要由“大”到“小”
冬天對魚來說是很不友好的,一方面,水溫低,環境溫度差,魚的活性會因為低溫而減弱。另一方面,冬季的低溫,會導致水中的生態鏈穩定性極差,簡單的理解,就是魚也很難在冬季找到吃的。
所以在冬天釣魚,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冬釣深,但是,多深才合適呢?如果泛泛的說,釣幾米到幾米合適,那基本上都算是個例而不能算是普案。
其實這是有技巧的,可以先找水域最深的區域,然後由深到淺,或者說由較深,轉為略深,這樣才能有好魚情。
四、釣距和釣深的跨度要“大”
冬至過後,隔三差五的降溫就是個大趨勢,所以釣距越遠,就得使用越長大的魚竿,但是,氣溫低,釣距長,觀漂、起竿,就很不方便。
所以,釣點水溫要較暖,水還不能太淺,釣距還不能太遠,這就需要找到跨度較大的區域做釣點。
簡單的理解,就是離近岸沒多遠,水深就已經很深了,比如堤壩、陡坡、橋墩附近等等,都符合釣距近、釣深大、水溫暖的要求了。
在冬天釣魚,最大的敵人是低溫,最大的朋友,也是低溫,瞭解低溫對魚的影響,對水域的影響並加以利用,不僅能釣到魚,更能利用冬魚成團的特性,收穫不菲的漁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