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者|媽小咪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上班第一天,像皮球一樣,被人“踢來踢去”。

人家嘲笑他穿皮鞋上班,又擔心父親不高興,便悄悄帶一雙布鞋,到單位前,把皮鞋換下來。

並沒有犯錯的他,被罰去掃廁所,結果,被“小人”從外面鎖在裡面,卻一聲不吭。

誠實正義的他,由於說了實話,同事將他打到差點沒命,而他,一拳都沒還。

這個人,就是由李易峰主演的電視劇《隱秘而偉大》中的顧耀東。

用顧耀東姐姐的話說:“咱們家耀東就是讀書讀傻了。”

顧耀東的媽媽對兒子的評價是:“我們家耀東從小就聽話,幹什麼都不讓人操心。”

養一個乖孩子,最省心的父母,最憋屈的是孩子。

其實,顧耀東一點都不傻,他做事認真、辦事細心,分析和邏輯能力都很強,只是為人太過乖巧。

“乖孩子”的背後,是一場看不見的波濤洶湧

最近,重看了《三十而已》,才發現,劇中的直男老公陳嶼也是一個“乖孩子”。

從小父親不在身邊,小小年紀的他,便幫媽媽承擔起照顧弟弟的任務。

弟弟犯錯,他受罰;弟弟缺錢,他供養。

媽媽希望,他懂事聽話,卻極少關照他的內心。

直到成年之後,他不知道怎麼拒絕和表達,明明一身才華的他,卻經常遭到領導的冷落。

得知妻子有了孩子,他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多年來,照顧弟弟的經歷,讓他感到害怕。

《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的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乖孩子”人人都愛,卻從來沒有人想過,那麼“乖”的他,難道就不渴望:

時常買到喜歡的玩具、坐在父母的膝上瘋瘋鬧鬧;

自己的東西,可以毫無畏懼的捍衛,不需要為了“懂事”而分享;

不想寫作業時,也可以屎尿屁的找措口拖延......

答案,不得而知。

他們的內心,需要什麼樣的隱忍,經歷了怎麼樣的與自己慾望的對抗,多少委屈與退讓,才能做到父母喜歡的那樣:

善解人意、無慾無求、順從聽話。

被父母時刻要求“乖”的孩子,彷彿為父母量身定製,他們懂得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卻獨獨放棄了原本的自己。

孩子始終只是孩子,他們既不懂得如何釋放情緒,又難以做到自我消化,於是,只能任由內心滾滾的波濤洶湧,身體卻被貼著“要乖”的標籤,內力和外力的對抗,撕扯著孩子的內心。

乖孩子,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誇讚,他們一生的枷鎖。

“乖孩子”屬於全世界,唯獨沒有自己

知乎上,有一個“父母眼中怎樣才是‘乖孩子’”的問題,許多網友說出了自己做“乖孩子”的感受:

@苗淼淼 從小懂事聽話,少有的叛逆,也只是傷害自己,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要過玩具,一直努力去取悅別人,上了大學在外面,身上沒錢,也不會主動去找父母要,餓一頓算一頓。

直到進入社會後,不敢花錢,不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匿名使用者 這樣形容自己:

小時候,不得已做個乖孩子,長大後,用“乖”來偽裝自己的壞。

網友 @鹽光 的經歷,看了之後,令人有一種難以呼吸的難過:

她說,自己是個“乖乖女”,從來沒有所謂的“叛逆期”。

這都緣於父母對她的管教,在上大學之前,每次出門,媽媽就會1小時查一次崗。

直到上了大二,依然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下。

但凡有一丁點兒意見,父母便會想方設法打消,漸漸地,她沒有任何感興趣的事,一切按父母的要求行事。

左鄰右舍的父母都喜歡她,讓自己的孩子以她為榜樣,考上了某985院校的她,每每被人誇獎時,卻感受不到一點開心,內心只有苦澀。

在某個夜晚,她突然發信息告訴爸爸:我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笑過了,我過得很不開心。

只不過,爸爸根本不可能理解她的感受。

曾患過抑鬱症的她,這樣形容自己:我太擅長忍耐了,習慣於把所有傷痛藏起來,負面情緒上來時,便會全身發抖,難以呼吸。

看到這裡,不禁淚目。

為人父母之後,總以為,哪怕付出一切,都捨不得對孩子有半點傷害,然後,那把傷孩子的“刀”,竟然就在父母手裡。

乖孩子沒什麼不好,唯有他自己不好。

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陳念,明明被人欺負,看到媽媽也很辛苦,便忍住了委屈恐懼,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對抗。

還有可能像《以家人之名》中的賀子秋,小小年紀,懂事、乖巧,令人心疼的兩個詞,便壓在他心裡,讓他將所有的苦,都往肚子裡咽。

“乖孩子”,在父母眼裡,閃閃發光;

在孩子心裡,卻陰暗無比。

父母於子女,是引路人,是老師,更應該是孩子心靈的燈塔、行動上的翅膀。

在他們孤單時,伸出溫柔的手,拉上一把;在他們無力時,張開雙臂,給予擁抱。

好父母,應該給孩子翅膀,而不是枷鎖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當愛支配一切,權利就不存在了;當權利支配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

當父母給孩子貼上“要乖”的標籤時,就是在用“權利”支配著自己對孩子的“愛”。

孩子不會透過“權利”的外衣,看見裡面的愛,他們只會感受有一把沉重的枷鎖,正在捆綁著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當你和孩子的想法有衝突時,儘量尊重孩子。

“自律達人”張鈞甯曾經也是一個“乖乖女”,對父母言聽計從。

直到17歲那年,被選中禮儀隊長後,媽媽擔心影響學業,希望她不要去。

最後,張鈞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彼時,媽媽有些震驚,但也深刻的意識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替他感到驕傲。

孩子的成長,總是喜憂參半,對錯相融。

能夠讓一個人真正成為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他的想法,父母需要從宏觀去看待成長,從細節上關注孩子的內心。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的長大。

有個朋友的兒子,才10歲時,便已經接近媽媽的身高,加上身體強壯,時常讓人誤解,他已經是個大人。

有一次,看到他和一群孩子一起玩鬧,滿頭大汗,滿身泥汙。

朋友卻只是一笑了之,我疑惑的問她:這麼大的人,還把身上搞得髒兮兮的,你也笑得出來。

朋友表示:他只是個子大,其實,也只是個五年級的孩子。

頓時,恍然大悟。

再懂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性、自控力等等,都需要時間的錘鍊,才能有所精進。

強迫孩子“懂事”,無異於拔苗助長。

沒有被鍛鍊過的翅膀,很難自由翱翔的。

不乖的孩子,不一定未來不好。

不懂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

“不乖”的孩子,或許會讓我們操更多的心,但他們活得更加勇敢,更能適應成長的需要。

“不懂事”的孩子,或許會時常惹我們生氣,但他們不需要在任何人面前,小心翼翼,活得坦坦蕩蕩。

“太乖”的孩子,不是真的“乖”,而是他們在用自己小小的身體,去向父母表達他們的愛。

這樣的愛,太過委屈和痛疼。

王菲曾對竇靖童說過:“你不可以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每個父母,都應該有這樣的魄力與責任,對自己的孩子說:

“我的孩子,你是你自己,你覺得對的事、想做的事,我們都會支援你。

你乖也好,懂事也罷;你調皮也好,你搗蛋也罷。

只要那是你自己,我們都會支援你。”

沒有天生淘氣的孩子,也沒有天生乖的孩子,有的是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

真正的“乖孩子”,應該是建立在“孩子就有孩子樣”的基礎上:

有親子雙方都認同的規則,溫和而堅定;

有父母打心底裡的寵愛,允許孩子時而犯傻,時而任性,時而出錯。

讓孩子深深的體會到:我就是我,不一樣的人間煙火。

那個默不做聲的“乖孩子”,也一定要好好抱抱他,讓他重拾人間值得的信念。

23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笑不笑由你之129,媒人不敢保證能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