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你已老去,現在的你是否實現了“老有所養”?無論是靠別人或是自己。你終將老去,未來,你是否能“老有所養”?無論是靠別人或是自己。

自古以來,養老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一個沉重話題。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殘酷卻又現實的問題:30年後,你已變老,父母也在等你養老。你一邊是養老人,一邊又是被養老人。

電影《楢山節考》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以一個傳統習俗的方式,深刻的詮釋了“老而不死是為賊”的生存困境,深度探討了殘酷的生存環境下,養老人和被養老人的各種隱痛:孝道與生存到底應舍其誰?

殘酷的生存環境,殘酷的生之希望

信州一處深山的一個原始小山村,有一項殘忍的傳統習俗,老人活到70歲的時候,就必須被家裡的長子背到楢山上,名為去見楢山神,實為在山上等死。

由於食物匱乏,沒有勞動力的老人,會浪費家庭口糧,所以必須狠心把老人拋棄到楢山,才能保證更多人的生存,如果有誰不願意背母親上山,就會遭到全村人的唾棄,這中殘酷的規則,成為了這個小山村得以維持下來的原因之一。當然,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村子裡還有其他的習俗,比如家中只有長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兒子都只是維持這個家庭生存下去的勞動力,因此也被稱為“奴崽”,終一生作為生活的奴隸,為家庭所活。

影片的主人公阿鈴婆是個69歲的老人,遵照習俗,她很快就會被兒子被進楢山。對於進山這件事,阿鈴婆看得很平淡,早在三年前,她就給自己做好了進山準備。時至今日,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裡的兩個兒子。

大兒子辰平敦厚老實,勤勞能幹。他和媳婦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不幸的是,媳婦去年去山上撿栗子的時候,不小心失足跌下了山谷。媳婦死了,辰平成了鰥夫。替辰平續絃是阿鈴婆山上之前的最大心願。她希望今年冬天被送山之前,給這個家找一個新的女主人。

二兒子利助生性懶惰,有濃郁體臭,這導致他向來不受人待見。雖無法像大兒子一樣娶妻生子,但阿鈴婆還是希望給他找個女人,讓他嚐嚐男女之歡的滋味。畢竟他也是自己的兒子,再怎麼不成器,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

在命運面前,阿鈴婆依舊用一顆豁達的心去支撐著這個家,她竭盡所能的為這個家做出了自己所有的貢獻。作為母親她是偉大而無私、慈祥而又剛強,她是辰平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

不久後,在阿鈴婆的四處打探下,她聽說鄰村有個叫阿玉的寡婦,願意嫁過來。老大的事情已經解決了,現在就還剩老二的事了。為了不讓老母親留有遺憾,善良的辰平和剛嫁進門的阿玉商量,希望阿玉去幫助一下弟弟,但被阿玉拒絕了。對於辰平的這個主意,阿鈴婆也是反對的,即便找人也不能找自己家裡的人。最終,阿鈴婆找到了自己同齡的阿金婆,了卻了利助和自己的心願。

進山的日子一天天逼近,阿鈴婆的身體卻仍舊很硬朗,牙口還是很好。可她這個年紀牙口好,身體硬朗並不是好事。也因此,她的長孫袈裟吉經常取笑她,牙口好,什麼都能吃得下。這種話卻讓辰平聽了很是生氣,他不願意聽這種指責母親的話,所以他聽一次便要揍一次袈裟集。可阿玲婆並生氣,她只是感覺很羞恥,覺得自己這麼老了還不死,跟著子孫搶糧口。無奈之下,阿玲婆只得撞掉了自己的門牙,血從她的嘴裡流出來,雖然很疼,但阿鈴婆卻覺得很開心,她終於沒有門牙了。掉了門牙的阿玲婆滿村子的逛,意圖很明顯,就是讓村裡人知道,她要進楢山了。

孝順的辰平發現後,很心疼母親,母親明明身體還很健康,為什麼就得去楢山等死,他痛恨這個殘忍的習俗,卻又不能說什麼,他無法對抗村子的規則。母親也曾一次次的警告他,冬天進山的時候,自己必須果斷一點,不能破壞了村裡的規矩。不能像他父親一樣,成為村裡的笑話。

原來10年前,因為辰平的父親就不願意背自己的母親山上,導致他們全家一直受村裡的人恥笑,假如這次,辰平和他父親一樣,那麼以後他們家裡的人,在村裡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資源匱乏的年代,生存本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人老後送楢山的習俗一代傳一代,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也為了延續家庭,最為殘酷的生存法則在這個小山村裡形成。

殘酷的現實面前,“孝道”與“生存”無法兼得

很快冬天來臨,阿鈴婆敦促辰平趕緊送自己山上,長大的他才徹底明白,為何父親不願意背奶奶上山。進山之前的餞別酒,來的人都是進過山的人,邀他們來是希望從他們口中知道一些注意事項。進楢山的路要走一天一夜,進山後不要說話,回來時千萬別回頭。

第二天夜裡,阿鈴用叱責的口氣激勵著優柔寡斷的辰平,登上了去祭楢山的道路。阿鈴夜裡已把明天大家吃的雪花米淘好,香蕈和鱒魚的事也詳細地教給阿玉了。阿鈴瞅瞅家中的人都睡熟了,便輕輕地開啟後面廊簷下的門。然後伏在辰平揹著的背板上。那天夜裡沒有什麼風,但特別寒冷,天空陰沉,一點月亮光沒有,辰平像個瞎子似地挪著步子朝著一片漆黑的道路走去。阿鈴和辰平出門後,阿玉從被窩裡爬起來,推開門走出屋外,她手扶樹墩兒,兩眼望著黑沉沉夜空,在那兒送行。(節選自原文)

一路上,辰平都在試圖跟母親講話,但母親卻像沒聽到一樣,不願意跟兒子說任何一句話。對於這種奇怪的規則,彭濤先生曾做過深刻的解釋,他認為,這些規則裡面都有特別多的含義。

首先,不講話是村裡的規則,必須遵守。其次,不講話的規則也是為了在無形中斬斷這種親情關係,因為一旦開口說話,老人可能會祈求讓後人給他活下去的機會,另外也是避免年輕一代心軟,不捨得送老人上山,從而造成家庭榮譽的損失。而為什麼要背上山,而不是陪同走路?用背的方式是滿足辰平最後一次為母親盡孝道,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做任何服侍老人的事了。另一方面,用背的形式是讓老人家有心理準備,沒有走過的路,是沒有辦法再走回去的,徹底滅掉老人的生存希望。

通往楢山的路途,對於辰平來說是沉重的,他慢吞吞的走著,希望一輩子也不要到楢山。而母親則只顧拍打他的肩膀,敦促他走快一點。荒涼的山嶺,隨處可見以腐肉為食的烏鴉,滿地都是先前進山的人的白骨,這就是楢山。

阿鈴婆和辰平到楢山後,她找了個背靠石頭的地方,席地而坐。她看著淚流滿面的辰平,狠狠地給了他一巴掌,告訴他趕緊下山。悲痛至極的辰平跌跌撞撞的跑下山。

下山時,他遇到了同村的一個送自己父親進山的年輕人,那位父親非常執拗,不願意進山。兒子只得狠心地將其推下了山崖。看到這一幕的辰平絕望地返身,跑回了山上。白髮蒼蒼的母親,無力地坐在大雪中,雙手合十似在唸佛,眼神空洞看不出任何情感。看到返回來的辰平,她靜靜地伸出手對著辰平所在的方向搖了搖,意思是說:“你回去吧,你回去吧!”

《楢山節考》是1983年日本導演今村昌平根據戰後作家深澤七郎寫的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片子,曾獲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透過這部電影我們不難發現,當一個社會的資源短缺到一定程度,生存和孝道被迫進行博弈時,人性的惡就會顯露出來。更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是,都是老齡化嚴重的國家,日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前,就已經成為了富裕國家,而我們則還要面臨未富先老這個更為殘酷的事實。

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和辰平一樣,活在一個“孝道”和“生存”無法兩全的困境中。父母老了,為了掙錢養家,即便父母不願意,我們只得把父母送去養老院。面對重病在床的父母,只得安排護工進行服侍,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人,想盡孝,卻有隻得工作。那群被迫為了生活出來打工,把父母獨自留在傢伙中的年輕人,誰的心裡又沒有過深深的自責和懊悔呢?

我們一路奮戰,只為更好的活著!

5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蘋果皮的3大妙用,下次別再扔掉了,一年能省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