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個老師發的一個帖子,說3個家長找到學校,質問校長:“我孩子是來學校學習的,不是來給你天天打掃衛生的,你憑什麼天天早上讓孩子打掃樹葉?”
很顯然,這次矛盾是因為打掃衛生引起的。他們心疼自己的孩子,覺得天這麼冷,還天天讓孩子打掃衛生,心裡就不願意了。儘管校長也解釋了讓孩子勞動的原因,但是家長還是不滿意,甚至揚言要到教育局告校長。
看的我是目瞪口呆,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家長。
現在的孩子真的就這麼嬌貴了?打掃衛生這點苦都受不了?
想想我們以前,哪天不打掃衛生?
掃落葉那是輕的,我們還經常打掃廁所、掃雪、除草種樹等等,可也沒有聽有家長去學校反映說孩子不應該做這些的。我現在還記得每年冬天下雪後,同學們自己從家裡帶工具去剷雪。雖然天很冷,活很累,但是大家幹起來卻也是興高采烈,沒有叫苦叫累的。
而現在竟然有這麼一些家長,反對孩子參加學校勞動,真是有些不可理喻。要知道,勞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體魄,更重要的是勞動是培養孩子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等優良的品質極佳方式。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家長夢寐以求的嗎?
為什麼勞動是培養孩子這些優良品質的極佳方式,這跟人的心理認知特點“角色內化”有密切的聯絡。
什麼是角色內化通俗的說,所謂的角色內化是指人們把角色所帶來的特質內化到自身中,使得個體本身具有了角色的特質。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角色內化案例。該男子由於長期處於領導角色,頤指氣使慣了,於是產生了角色內化。在普通的生活中,也自以為是,覺得任何人都要聽他的。他忘了在單位中之所以可以對別人呼來喝去,不是他個人本身的能力,而是他角色所賦予的。
這樣的角色內化有很多,比如說老師通常會比較嚴厲,講大道理,醫生通常會寫字潦草,故意讓人看不出來;領導即使面對家人,也會習慣發號命令;農民做任何事都表現的吃苦耐勞……這都是人們長期扮演相應的角色,把角色特點內化的結果。
那為什麼會發生角色內化呢?我們為什麼會把角色的特質內化的自身特質中呢?
為什麼會發生角色內化生活的多樣性,使得我們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
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當我們面對父母時,我們會扮演孩子的角色;而當我們面對老闆時,我們扮演的又是員工的角色……
當我們扮演的一個角色時,我們本能的會期望扮演好這樣的角色,而這樣的扮演就承載著我們對角色的理解。
扮演父母角色時,我們希望展現一個負責的父母形象,因此我們會疼愛孩子,關心孩子的學習;當我們扮演孩子角色時,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形象,因此我們會關心父母,聽父母的話;當我們扮演員工角色時,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個稱職的員工形象,因此我們會早請示晚彙報,工作努力……
但無論我們如何理解角色,扮演角色,每一個角色肯定都有社會認可的一些共性特質,因此當我們扮演這樣的角色時,我們會刻意的表現這樣的特質,以期望自己扮演出最佳的角色。
扮演父母,我們會主要表現慈愛、權威的特質;扮演孩子,我們會主要表現孝順的特質;扮演員工,我們會主要表現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的特質……
一兩次的扮演可能無所謂,但是長期的扮演這樣的角色,就會產生心理依賴性,習慣性的採用該角色的特質來應對其他的場景,於是角色特質就內化了,成為了個體特質。
我們越是想扮演好某個角色,我們便會越加積極的內化這些特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扮演最佳的角色。而扮演的越好,角色內化也就越厲害。
現在你明白我為什麼說勞動是培養孩子負責、吃苦耐勞的極佳方式了吧?
當孩子勞動時,孩子就不再扮演學生的角色了,而是自動的把自己轉化為一個衛生保潔員。對於衛生保潔員來說,認真負責、吃苦耐勞、一絲不苟應該是人們的公共印象,因此如果孩子想要勞動表現好,孩子就會主動的內化這些特質。
總結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角色內化對於人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甚至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這是培養孩子的一項特別有效策略。只要我們選擇合適的角色,讓角色特質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結合起來,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角色內化,讓孩子逐漸具備這樣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