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寒來暑往,2020年將在艱辛與無畏中劃上句號。

這一年,新冠疫情考驗著每一個人的身心與毅力。

這一年的歷程,寫滿生死離別的悲傷、逆風而行的貢獻、潸然淚下的感動。守護的角落,也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小風景。

長排的病床中,一個年輕人,躺在床頭,戴著口罩,他在翻看一本書,神情專注,照相機的焦點對準自己都沒察覺。照片一發布,立馬刷屏。

年輕人是誰?看的什麼書?都不重要。相信那一刻,他身處困厄,心卻安寧。這種狀態感染了千萬人。

這是閱讀賦予的力量,就像毛姆的名言:

讀書是隨身攜帶的一座避難所。

1.

誰有幸走進書卷的避難所,誰便能遠離一個人的孤單。

這是我從文友阿梅的故事中獲得的感悟。

阿梅是柳州人,家境貧困,父母拾荒為生。從小到大,她不曾擁有一張像樣的書桌,更不用說單獨的房間。

父親是個酒徒,每次喝醉都會出口狂言,生活卻從未改變。阿梅有個哥哥,媽媽重男輕女,把關愛都給了寶貝兒子。

在這樣一種成長環境裡,讓阿梅感到開心的是書籍。有時,父母拾荒歸來,會有舊書舊雜誌,這對阿梅來說算意外的收穫。因為此種機緣,她讀到了故事會、鄭淵潔的童話。

她想象自己是鄭淵潔筆下的透明人,與四周環境融為一體,不被別人傷害到,還可以融進自來水,五湖四海,隨意流淌……

她還想象自己是鄭淵潔筆下的火柴人,擁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從此不受打擾。在此影響下,阿梅常常躲進衣櫃,或者鑽進床底下……

因為內心渴望,阿梅發奮讀書。越努力的人,就會越幸運。她憑藉出色的英語獲得出國的機會。在那裡,她遇到了情趣相投的愛侶。

如今,阿梅與丈夫生活在有“世界花園”之稱的瑞士。窗外,春花秋月,美景更替。窗內,飲食男女,活色生香。

她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房間,自己做主的生活。

一次關於讀書的演講中,陳丹青以切身體悟,告誡年輕人:“每一本書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房間,它讓你躲進去,給你庇護,讓你安靜。”

回首童年,鄭淵潔的童話對阿梅來說,何嘗不是一個溫暖多彩的房間,收容她幼小孤單的心靈?

2.

三毛出生在書香門第,閱讀成為她的一種生活方式。

她從小性情孤僻,有時逃學去墳地,只為在安靜環境下讀書。為此,她要承受說謊的難堪、飢寒的煎熬,心靈的滿足卻不可言說。

《紅樓夢》、《水滸傳》、《閱微草堂筆記》……很多傳統名著,都是那段歲月的痴迷,就像她的一枚印章,叫做“不悔”。

長大後,三毛去往撒哈拉,與荷西在那裡結婚,男歡女悅。之後遷往西班牙島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惜好景不長在。

不論漂泊遠方,又或者暫居他鄉,不管何種條件,居所不能缺的是書櫃。她相信,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人世無常,生離死別由不得自己。荷西意外去世後,三毛選擇回國。

見識過,經歷過,她的性格與性格,隨著歲月磨礪而淡化。不曾改變的,唯有夜讀習慣。

夜深人靜,泡一杯好茶,點一支淡煙,亮一盞燈,捧一本書,便能與書中人物花草隨性夜遊。

於三毛而言,閱讀,是安靜的獨處、創傷的療愈、向內的行走,也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她在文章裡寫道:

“我喜歡將讀書當作永遠的追求,甘心情願將餘生的歲月,交給書本。 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書本里不能談節儉。

我的分分秒秒吝於分給他人,卻樂於花費在閱讀。

這是我的自私和浪費,而且沒有解釋,不但沒有解釋,甚至心安理得。”

其中的簡單與滿足,熱愛閱讀的人感同身受。

這個自稱“以一生的時光來閱讀的人”,走遍萬水千山,讀盡天下才子書,書籍是她不變的精神家園。

一個愛上閱讀的人,無論遭遇怎樣的境地,心靈終將有所棲息。

3.

每一次閱讀,都像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帶我們發現更好的風景。

這是趙又廷對閱讀的獨特理解。

趙又廷出生在臺灣,父親趙樹海除了演員,還有歌手、主持人、作曲者等身份。“嚴肅對待人生,嚴謹對待工作”的家風,讓趙又廷在演藝圈贏得好口碑,培養起文藝氣質。

小時候,父母經常帶他和哥哥去書店,一呆就是半天。兄弟倆貪戀電玩,但每次都會留一部分時間看書,各種類別,都有涉獵。

後來去加拿大留學,很難買到中文書,網路又不發達,父親每次去探親,都會帶一整箱的書。

趙又廷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工作後,閱讀依舊是他業餘喜歡的事情。有一次,他在地鐵看書太投入,坐過了站都沒察覺。

在一次採訪中,趙又廷表示,讀莎士比亞,他獲得一種幸福感;讀金庸,他了解了俠義精神與英雄氣概;讀村上春樹,他在生命哲學的探索之路上遇到同道者……

工作之餘,趙又廷發起一項公益活動,他想借助自身的明星效應,倡導大家過健康、節能、親近自然的生活。

他覺得,生命的衍息需要光合作用。所以主張少刷屏,多閱讀。讀書,是人與書之間的光合作用。

作為演員,趙又廷深深感到,書是自己信得過的朋友。從這位朋友身上,他學到很多,除了智慧,還有力量。

劉若英是臺灣藝人中讀書最多的,工作再忙,讀書不忘。對她來說,窩在家,翻一本書,充實而快樂。

被閱讀滋養的靈魂,會像嚴歌苓一句話:“讀書這項精神功課,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使人從世俗的渴望中解脫出來,之後便產生了一種存在。”

我讀,故我在。

4.

林語堂說:“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

對於現代人,閱讀,已從閒適的消遣,成為一項對抗焦慮、尋求安靜的精神剛需。

繁華世界,危機暗伏,倘若換個角度,你會看到:

在菜攤前,在旅途中,在城市樓宇之間的臺階上,在路邊外賣電瓶車的等待下,在冬日暖陽撫照的老屋門口,在山野空無人煙的交通檢查站、在梵音唱誦的寺廟旁……

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有人,手捧書籍,沉靜其中。

一本好書,贈與閱讀它的人知識、詩歌、遠方,還有陪伴、治癒、信仰,以及愉悅的氛圍、遼闊的心境。

人生如書,深淺皆可樂。

書如人生,笑淚都因愛。

古人言: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無論你是誰,身處何方,從事何種職業,生活會在某處一視同仁——

當你開啟一本書,就擁有了一片淨土,一個房間,一份整裝待發、綻放人生的力量。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朴槿惠坐立不安,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