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臺灣是港人移居熱門落腳地。作為一家四口之主的港爸Edward,5年前為了兩名女兒學業,決意移居高雄,更在當地創業做生意,發展得相當成功,他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其經營之道。

臺灣跟香港距離很近,天氣、語言及飲食跟香港人也相近,是移居外地較易著手的地點。Edward亦把握了當時政策較寬鬆之時,2015年帶同一家四口以投資移居方式,於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落腳。

Edward主要是為了一對女兒的將來而移居:「當年小女兒讀幼稚園,大女約6歲就讀小一,很多雙非兒童爭學位,國際學校亦要有人事關係才能考進。幾經辛苦,找到一間全日制直資小學,功課壓力大,不單女兒上學不快樂,作為父母亦覺得辛苦。我認為趁小朋友還小就移居,會較容易適應,遂萌生移居念頭。」

2014年Edward下定決心移居,他沒有留下任何資產或回港的伏線,他稱之為「頭也不回地離開」。他曾在美國留學,很不喜歡作為二等公民的感覺,加上種族歧視問題令他卻步。臺灣移居亦較容易,加上他父母仍在香港,回港也較省時。「我跟父母說,就當我由元朗搬到愉景灣吧!臺北樓價太高,我希望維持當時生活質素,所以就在臺中及高雄二選一。」

本來Edward希望送女兒入讀臺中的國際學校,後來發現學制不能銜接本地大學,一定要出國讀書。「如果小朋友失去了兒時玩伴及朋友,將會相當可惜。高雄有些IB課程的國際學校,教導臺灣的中文課程,而且屬於happy school,所以最後以女兒學業作為前提,選擇在高雄生活。 」

當時他以600萬臺幣投資移居方法開設公司,本身從事電子商貿行業,在美國Amazon、eBay等售賣女性水著,他將收入轉進臺灣分公司作營運,可以遙距工作,因此移居不會影響他的生計。後來生意麵對重重困難,他決定發展出自己的品牌,並以臺灣製造為賣點,希望拓展臺灣市場。

「在美國網上出售競爭太大,品牌不突出會淪為『雜嘜』,就像Walmart般貨色,一套泳衣只賣百多元港幣,只能作薄利多銷。臺灣女性對泳裝較為開放,接受程度高,我挑選一些適合本地市場的款式,並找臺灣廠商製作,並冠上自家品牌,售約500港幣,經過網紅及社交媒體宣傳作數碼營銷,5年來獲得不少好評。」

這是Edward人生首次開拓零售業務,他做了很多市場調查,水著生意由網上發展至在高雄、臺中及臺北設有3間實體店,共有7名員工,營業額足以應付中產級數的生活。

他以500萬臺幣(約138萬港元)購入高雄過千呎辦公室及陳列室,早年亦斥資約2,000多萬臺幣(約551萬港元)購入當地稱為「透天厝」的整棟排屋,家中還有私人升降機,兩位女兒入讀學費共7萬臺幣(約1.9萬港元)。支出跟以往在香港居住時差不多,卻換來更優質舒服的生活。

眼見不少香港人來臺創業也失敗收場,他說:「最大問題是太公式化,很多港人來臺灣開茶餐廳,不過臺灣人視港式食品為料理,他們始終愛喝臺式手搖茶,未必會天天喝港式奶茶,加上消費高令他們卻步。除非在夜市開店,否則客戶只會是香港人,所以未必一定要做有香港特色的產品,反而要做一個臺灣人認識的產品,才能打入當地市場。」

他認為在臺灣營商不算難,但必須做足功課,才能迎合本地市場,也不能以香港的營運方式去經營。「我來臺灣的時候由零開始做起,我一人之力也能創出一個有人認識的品牌,全靠自己慢慢摸索。當初在高雄開設首間樓上鋪的時候,我推出以試婚紗般的模式,開闢一個寬敞的試身室,讓客人預約時段上來慢慢試穿,每日營業額最少也有2至3萬臺幣,3個月已回本。」

可惜今年受疫情影響,Edward的水著生意大跌7至8成。臺灣推行一系列紓緩措施,補貼員工薪金,另亦推出振興經濟的消費券,刺激民眾消費意欲,對他公司亦有幫助。5月時,臺灣已沒有本土感染個案,亦鼓勵本地旅遊,很多臺灣人買泳衣到蘭嶼、墾丁等海邊旅遊,需求突然提高,業績甚至比去年還好。Edward還打算在臺中逢甲夜市附近,開設第4間分店。

因為港人移居臺灣成趨勢,今年年初他設立了公司,協助港人移居,現時大約已有80組客戶找他幫忙。「我們以創業家簽證作為主打,投資約100萬臺幣,不需聘請當地員工,營運5年就可以入籍,不過當中要符合很多條件,因此申請不容易。我們與3間大學及1間私營機構合作,亦會分享自己創業的實際經驗,現時投資及創業移居客戶各佔一半。」

今年Edward的父母也經依親移居來到臺灣定居,他坦言父母要重新適應生活不容易,不過也希望跟他一家團聚,居住滿1年後,即可獲得臺灣身份證,就會在香港臺灣兩邊走。到時兩人亦可以幫助Edward妹妹入籍,一家人以臺灣人身份生活下去。

16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李明博所在拘留所748人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