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2019年9月在中俄兩國總理見證下,中國科協與俄羅斯科工聯簽署兩國間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文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從而為2020年落實諒解備忘錄、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召開中俄工程技術論壇、搭建中俄學術技術產業交流合作高階平臺、推動兩國工程技術領域廣泛交流,拉開序幕。
2020年12月29日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新聞處,在回顧一年來兩國在中俄科技創新年框架內取得的成果時表示,兩國共同舉辦了250多項創新合作交流活動。期間,雖然由於新冠疫情造成嚴重影響,但資訊系統、農業、鐳射物理、生物光學、地震學、空間、生態學、眼科等諸多領域的眾多聯合研究專案都在線上保持不間斷地進行著。此外,雙方還舉辦了40多項旨在推廣漢語學習和俄語學習的活動;進行了10次與新冠疫情防控有關的活動,包括應對措施、組織策略網路研討會、防控感染的組織方法與臨床解決方案以及中俄各地疫情現狀影片論壇。雙方簽署了2020~2025年中俄科技創新合作路線圖、中國科技部與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關於中國參與俄羅斯重離子超導同步加速器(NICA)專案的協議。今年9~12月聯合舉辦了雙方的科技成果線上展覽會,其中俄羅斯有75個單位報名參展,行業涵蓋教育和科研機構、科教中心、小型創新企業,展出專案260多個,內容包括機器人、新材料、生物醫學、生態安全、資訊科技、農業技術等。
在這一年裡,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俄羅斯科學基金會共同支援舉辦了兩國首次自然科學研究專案聯合競賽活動。活動中,共有30箇中國-俄羅斯研究團隊獲獎。其中包括,北京科技大學和莫斯科國立鋼鐵與合金學院,為尋找新的磁性材料,聯合進行的屬於磁性物理學與自旋電子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專案“旋轉補償點附近霍伊斯勒亞鐵磁性合金的磁與傳輸特性”;以及復旦大學和莫斯科國立鋼鐵與合金學院,合作進行的高效能光催化劑與光電探測器方面的研究。這兩項研究都各獲得了兩個國家科學基金的獎勵,從2021年到2023年他們每項合作研究每年都將獲得約合人民幣52.2萬元的獎金。
在2020年9月7日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網上會議中,俄羅斯科學院研究所所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教授表示,中俄兩國科技合作是深化中俄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在貿易指數和投資指數已經明顯改善的今天,為了加強科技合作,必須建立聯合科研實驗室與教育中心,培養未來人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他認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雙方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礎,為年輕學者和大學生開了一個好頭。
俄羅斯Cognitive Pilot公司與上海市富欣智慧交通控制有限公司簽署的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城市有軌電車計算機視覺系統開發合同,
以及中國TusCI Technology Co.Ltd和Smart Sea Ltd 兩家公司從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無線電物理學科"微波成像"小型創新企業進口牆壁與混凝土瓦礫透視雷達都是兩國2020年科技合作的一部分。
2020年10月5日俄羅斯科學院應用天文學研究所宣佈,俄羅斯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家將在中俄科技合作創新年框架下,藉助中國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開展射電天文學聯合研究。
總之,2020年中俄科技合作創新年的成果,涉及到科學、技術、教育、能源、環保、交通、衛生、醫療、工業、農業等,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縱觀歷史,橫觀世界,從未有過任何兩個國傢俱有如此廣泛深刻而又高水平的合作!上面列舉的例子,只是諸多事例中有代表性的很小一部分,就已經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