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意拆了別人的快遞,會如何?
可能主要是賠禮道歉,對於快遞公司來說。
但如果是店員為了尋寶,有意偷看了店裡的商品,只為獲得稀有的中獎卷呢呢?
這種事過去不可想象。有本事你偷偷拆店裡健力寶的易拉罐,然後去尋找傳說中的大獎看看!
結果很嚴重,自費購買這些被你開啟的易拉罐飲料,然後可樂管飽……
但在盲盒的時代,這種事真的發生了,而且對於店員來說,只是開個包裝,回頭封上,就當啥都沒發生,似乎一切都沒變化,不用狂喝快樂肥宅水,非常完美。
可結果呢,盲盒公司因此市值蒸發150億……
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實發生在剛剛上市、市值破千億的潮玩公司泡泡瑪特身上的事件——二次銷售事件。
日前,有網友在社交平臺釋出影片爆料稱,自己在濟南永珍城泡泡瑪特購買的3個盲盒,回家後發現封口處都有黃色膠水,其中一隻盒子裡面的卡片還有摺痕,疑似拆封後二次銷售。影片顯示她回到門店,發現店內擺放的其他盲盒也存在類似情況。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將開始內部調查。
12月24日凌晨,該網友再次釋出影片稱,已經收到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官方回覆:12月18日經過監控確認,泡泡瑪特濟南永珍城店有5名店員存在違規操作。12月21日,公司與涉事的5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係,涉及的商品全部收回。
隨即“泡泡瑪特承認二次銷售”的話題也在當日登上微博熱搜。
結果更加可怕。12月28日,泡泡瑪特股價最低下跌至72.05港元/股,跌幅一度達到16.4%。
截至收盤,泡泡瑪特股價報77.65港元/股。連跌2個交易日後,其市值蒸發近150億。
為何會如此?
僅僅只是拆了個盲盒惹的禍嗎?
就導致資本瘋狂出逃?
表面上,按照媒體的說法,這個看似個案的事件,破壞了盲盒的核心體驗,即日常拆盲盒並發現稀有款的尋寶獲得感。
換句話說,上述店員的操作,極有可能被更多的人所仿效。
結果,本來就人為調控後出現的極少見稀有款,而導致盲盒難以集齊的瘋狂溢價,會在渠道層面再一次被截留。
泡泡瑪特將採取何種預防手段,不得而知。
但實現斷根的難度也不大。
只是,資本還是出逃了,市值也發生了暴跌。
顯然,深層次原因並不止於此。
二次銷售,充其量只是一個誘因。
關鍵點依然在於盲盒的市場驅動力還剩下多少!
書樂曾分析過,泡泡瑪特的成功,不靠Z世代,也不指望有錢到喝茅臺的中年人,而是苦於沒有投資途徑又想成為暴發戶那一波普通人,非二次元粉絲。
正是由於有盲盒暴漲的“都市傳說”,才讓一大堆本身對二次元、對盲盒、對玩具並沒興趣的人群的熱衷,而有IP才能夠有價值,這也使得泡泡瑪特超越了其他盲盒公司,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
但同時,這樣的爆發,也導致了整個泡泡瑪特驅動的盲盒市場從一種興趣與社交的集合,變成了一種赤裸裸的功利驅動。
而這樣的驅動力結果,全部依靠盲盒的瘋狂溢價,而一旦溢價的泡沫破滅,泡泡瑪特也就真的成了泡沫瑪特。
怎麼破?泡泡瑪特並非不懂,也早早在佈局。
截至今年6月30日,泡泡瑪特運營93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及56個非獨家IP。
其中,自有IP包括Molly、Dimoo、BOBO&COCO、Yuki,獨家IP包括Pucky、the Monsters等,非獨家IP包括米老鼠、Despicable Me、Hello Kitty等。
其目的就是讓流量和銷量逐步迴歸到二次元粉絲和Z世代的正常軌道中來。
但效果呢?還是盲盒引發的理財衝動,整體效果不佳,也使得其在上市後,資本儘管熱捧,也難免如芒在背,而一個“二次銷售”就牽一髮而動全身了。
韭菜割了一茬,接下來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