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4日晚間,由於內部技術故障導致大面積宕機,谷歌多項服務均無法提供服務,類似的宕機新聞時有發生,每次的主角都可能都不一樣,到底誰的宕機次數和宕機時間更少呢?

市面上有一些公開的監測資料,比如來自downdetector.com和cloudharmony.com的資料,也有廠商比較自豪說自己宕機時間比同行老夥計時間短的,比如在2018年,亞馬遜雲服務(AWS)表示第二大雲計算公司的宕機時間是AWS的7倍。

AWS坐擁全球近一半的雲市場份額,理論上規模越大越容易出錯才對,AWS為了減少宕機時間都做了什麼呢?

在亞馬遜re:Invent大會,AWS全球基礎架構和客戶支援高階副總裁Peter DeSantis介紹了基礎設施層面上方方面面的創新,包括如何減少宕機,如何降本增效等等。

在減少宕機時間,在提升服務連續性方面,AWS有挺多的有意義的做法,AWS大中華區產品部計算與儲存總監周舸向中國媒體介紹了其中幾點。

AWS資料中心電力冗餘設計簡介

發電機組

從電力供應開始說起,周舸介紹了柴油發電機,介紹了配電室(E-house),UPS備用電源等方面。

E-house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為了減少可能發生的故障,AWS在採用現有商用方案(一般是嵌入式系統)的基礎上,捨棄了許多原有的東西,自己設計了控制電路的程式碼。

AWS對基礎架構的控制能力可見一斑。

原裝裝置控制電路存在的問題

在AWS看來,這些控制軟體有可能有Bug,如果Bug發生,廠商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修復,而如果這些軟體本身就是自己寫的,那麼就可以很快進行修復。這種對於現有服務方案的“不信任”貫穿著AWS架構設計的方方面面。

AWS CTO Werner Vogels曾說過,”Everything fails, all the time”,也就是說,所有東西都可能會壞掉,既然無法避免會壞掉,那就坦然接受,但一定要儘量減少壞掉造成的影響,要能預測什麼時候會壞、怎麼壞的,提前做出防範和應對。

比如,為了保障電力供應,AWS會在有外部電網供電和內部發電機組的基礎上,再加一組發電機,採用冗餘的供電方式,冗餘設計是貫穿整體架構設計的方方面面,但這會大大提升複雜度,越複雜就越危險。

在2020 re:Invent大會上,Peter DeSantis張貼了這樣一張圖,橫軸表示系統複雜度,縱軸表示故障造成的傷害(爆炸半徑),原本的Switch Gear(配電控制系統)和UPS系統處在較為危險的位置。

使用Rack Level小電池塊的UPS

在UPS系統改造中,除了軟體層的改進,還使用小容量(Rack Level電池)的電池,而不是以前超大容量的電池,從而降低電池爆炸造成的傷害,從而遠離了爆炸半徑。

AWS資料中心級別的高可用設計簡介

2000年左右,那是一個還沒有AWS的時代,Amazon在美國西雅圖有一個數據中心,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亞馬遜開始意識到海嘯和地震的潛在風險,不能把所有東西都放這裡,於是就想在沒有地震海嘯威脅的美國東海岸建一個數據中心。

東西海岸70ms的超高延遲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範圍與距離造成的延遲

兩個資料中心放的太近,可能遭受同一個自然災害的侵襲,如果離得太遠,延遲會帶來資料同步的問題也同樣不可接受,美國東西海岸的距離就會造成這一問題。所以,資料中心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而且要保證一毫秒以內的延遲。

類似的,AWS強調多AZ(Avaibable Zone)與多機房的概念不一樣,AWS每個Region有至少三個AZ,AWS認為多個AZ相互間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以此來降低外部環境同時對多個AZ造成影響,來提升服務的可用性。

從Region的角度看,AWS為了減少Region間可能造成的干擾,設計原則上是將各個Region獨立運作,一個Region出的問題不會傳遞到別的Region,在Region的級別提供冗餘。

AWS供應鏈保障

2020年是黑天鵝滿天飛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急劇增長的線上業務量,逼著所有云廠商在加班加點忙著擴容資源,AWS也不例外,就AWS的規模來猜測,擴容規模要遠大於大部分雲廠商。

2015年,AWS供應鏈概況

為了保障擴容的順利進行,AWS在供應鏈採購管理上採取了多元化策略,供應商的數量,供應商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在數量上有了很大提升。如今,AWS的供應鏈系統覆蓋7個國家,86家供應商,以此來暴漲供應鏈的穩定。

2020年,AWS供應鏈概況

在疫情在全球爆發的2020年,多元化管理策略確實挺有價值,疫情的不確定性給供應鏈帶來很大挑戰,許多國家的生產環節和清關效率都出了很大問題,對此,周舸表示深有體會。

寫在最後

在可用性方面,公有云作為公開可見的服務,更容易受到公眾關注,造成公有云更容易出故障的印象。

拋開客觀感受不說,由於公有云作為一種服務,而不是一個個on-premise產品盒子,要考慮的內容更多一些,比如供電,比如網路,比如運營能力等,確實非常考驗雲廠商的綜合實力,需要有數不清的技術創新來打造更高的可用性和業務連續性。

隨著一步步迭代和發展,技術只會更成熟,運營經驗會更豐富。

10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大江大河2:陳平原貪汙曝光為自己找退路,卻用一句話坑慘雷東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