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
無論在哪種場合
都控制不住的想抖腿
家裡、公交上、辦公室、電影院裡...
一個出色的抖腿狂魔能讓
整張桌子一起舞動
據說每個人學生時代都有一個愛抖腿的後桌,當你聚精會神想答案的時候,忽然覺得身下的座椅顫動起來,而震源就是你後桌的大腿......
雖然抖腿只是一種習慣動作,但有時候抖動幅度過大會影響到其他人,免不得招人嫌棄,但確實又控制不住,這可如何是好?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為什麼會不自覺的抖腿?
抖腿是一種病嗎?
如何改掉抖腿的習慣?
抖腿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醫生西英俊表示:在人際交往中,真實資訊的反應往往是透過非語言傳遞的,而肢體動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常來說,與他人互動可以有三種表現狀態,即融洽、對立和迴避,抖腿則可以簡單歸類到迴避反應中。而回避狀態多源於內心焦慮、沒有安全感,非生理疾病性質的抖腿也是如此。
抖腿可以緩解緊張、焦慮,當精神長期在緊張的狀態下,我們需要透過肢體、行為來緩解精神上的緊張。而抖腿是一種肌肉放鬆的方式,一方面放鬆了肢體肌肉,另一方面促進了血液迴圈,從而舒緩了緊張的心情。
心理諮詢師道恩·鄧普頓(Dawn Templeton)表示,腿部抖動是由體內多餘的應激激素,即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積累引起的。
當我們感到壓力或焦慮時,我們的身體會讓我們準備好對抗壓力或者逃離壓力,這被稱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該反應會讓我們體內產生額外的備用能量。
快速收縮的肌肉纖維開始活動後,積蓄的能量會以手腳敲打或顫抖的方式釋放出去。
焦慮會讓身體覺得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就是那種揮之不去的、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的感覺),並讓它做好逃跑的準備。如果大部分時間都是坐著的,身體就會透過抖動腿腳來回應荷爾蒙發出的“快跑啊”的呼聲。
臨床心理學家凱瑟琳·赫克(Catherine Huckle)表示,這實際上是我們的身體準備好應對預期威脅的表現。當我們不需要利用這些能量來對抗威脅保護自己或者逃跑時,它們就會留在我們的身體裡,抖腿則是釋放這些能量的一種方式。
所以抖腿其實是緊張時自我緩解的有效方式,一個人的生活壓力越大,可能就需要越頻繁地抖腿來保持輕鬆。
不安腿綜合徵
大部分人抖腿可能只是一種習慣性的動作,但有些人抖腿卻是因為病了。
醫學上有一種疾病叫做不安腿綜合徵,它的症狀主要就是不可抑制地抖腿,和我們日常抖腿行為比較相像,不過兩者之間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不安腿綜合徵是一種神經性疾病,主要與多巴胺代謝異常和鐵缺乏等因素有關,並且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而我們平時生活中的抖腿行為,大多數都不屬於疾病的範疇,而只是一種習慣動作罷了。
不安腿綜合徵的發病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原發性,即遺傳,但比較少見;另一個是合併疾病,中年女性和老年人患病率較高。
這種病在靜息狀態下,會出現難以名狀的肢體不適感,從而產生強烈的不自主運動的衝動,讓人不得安寧,所以叫不安腿。
此病在安靜休息時嚴重,活動後可短暫緩解,白天輕,夜間重,嚴重時肢體不適感可表現為蠕動、拉扯,如蟲爬、脹痛、震顫、抽筯、搔癢、麻木等,常可導致過度活動和睡眠障礙。
時間久了,還可能會導致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血壓波動,影響工作和生活,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如何改掉抖腿習慣
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日常程度的抖腿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唯一的影響是可能會使肌肉有些疲勞。但在交流過程中抖腿往往被視為無禮、不雅觀的行為,所以還是儘量改掉為好。
1、減少及控制焦慮
在社交場合,給自己挑選一個你認為安全感強的位置,也可以選一些不被關注的位置來減少周邊環境可變性,降低焦慮和緊張。
2、透過別人的提醒
有研究表明一部分人抖腿僅僅是一種習慣,就是說沒那麼焦慮或者不需要透過抖腿來減輕焦慮的時候,也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始抖。
這種時候可以透過某人或某種方式來提醒自己,比如拜託周圍的人在你抖腿時及時制止,也可以在口袋裡放些硬幣或者鑰匙,聽到響動時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停止抖腿。
3、不要久坐
有一些人可能會採取其他不太明顯的“坐立不安”的方式如敲桌子來作為身體多餘能量的出口,但這些行為同樣會造成別人的困擾,還可能變成個人壞習慣。
醫師邁克爾表示:這些搖晃身體的小動作應該被視為一個訊號,它在提醒你應該做一些體力活動了。久坐並非我們的天性,人體總是喜歡走出去、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四處探索。
辦公的時候可以試著每隔一小時站起來走動一下,閒暇之餘找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可以減輕壓力,改善心情,也能有效減少抖腿。
[1].https://mp.weixin.qq.com/s/Zqdi8qK_vDJGattx7I0PPA
[2].https://mp.weixin.qq.com/s/EylCn7nnEW58rBEE90DrHA
[3].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669618560667947008
[4].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654089782461493248
| 稽核:科普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