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雖然看起來塵埃落定,但造成的爭議卻一直沒有消失。於是包括取勝的部分民主黨政客在內的不少美國人都開始質疑美國總統大選的根本制度——選舉人制,認為應該取消“不民主”的選舉人制,實行直接選舉。
選舉人制是美國總統大選實行的間接選舉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勝者全得”,即在本州獲得相對多數選票的候選人可能獲得本州的全部選舉人票,大選則以選舉人票定勝負,而選舉人票由各州的人口數量決定,各州的選舉人票數相差很大。
候選人在某些選舉人票較多的州獲得微弱優勢(比如超過對手多幾千票)就能獲得足以左右勝負的幾十張選舉人票。美國曆史上出現過數次普選票最多卻輸了大選的例子,比如2016年大選。那麼美國大選為什麼要實行“選舉人制”呢?
對於實行選舉人制的原因一般有兩種觀點:第一是美國地廣人稀,直接選舉有難度;第二是說美國用選舉人制來防止所謂的“多數人暴政”。第一種觀點有道理但只是次要原因;第二種觀點則與美國宣稱的“人權”一樣,認真你就輸了。
美國獨立之初,南方奴隸主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都高過北方資本家,在政界處於主導地位。但因為南方經濟以奴隸種植園為主,美國大多數有選舉投票權的白人都生活在北方。按照當時的白人分佈實行直接選舉的話,南方肯定會輸給北方。
南方當時的總人口並不少,但很多人口都是黑奴。奴隸主不會讓黑奴投票,但不讓黑奴投票又會讓南方的選民少於北方。於是南方政客想出了“選舉人制”:以各州總人口數量分配選票數量,同時用選舉人的間接選舉來防止黑奴投票。
而北方反對實行選舉人制,因為這會削弱北方的人口優勢。經過PY交易後,美國南北方的統治集團達成妥協:北方同意總統大選實行選舉人制,但每個黑人奴隸只能算是五分之三個官方人口,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五分之三非公民”。
在最初實行選舉人制的幾次大選期間,美國吞併了大量土地並建立很多新州。新州的人口數量要少於老州,擔心只算人口的直選會將它們邊緣化,自然也支援選舉人制。於是選舉人制逐漸成為美國南北新三方勢力都接受的選舉制度。
南北戰爭結束後,因為南北矛盾而生的選舉人制本應退出歷史舞臺。但為了壟斷政壇,共和黨和民主黨繼續保留選舉人制,只是進行了一些不觸及根本的調整。因為選舉人制“勝者全得”的特點幾乎消滅了兩黨以外的新政黨崛起的可能。
綜合來講,選舉人制最初是為了讓南方在不給黑人投票權的前提下也能與人口多的北方爭奪總統大位。南北戰爭後,兩黨又為了壟斷政壇而繼續保留選舉人制。除非美國的兩黨格局出現變化,否則選舉人制依然難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