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又軟又白,小巧玲瓏,但凡觸控,大多數人的內心會生出一種踏實的愉悅感——抱歉,請不要過分聯想,咱今兒說的是【棉花】。
其實棉花和我們的生活很近,家裡肯定有各種棉製品。之前還有過去新疆採棉花可以月入數萬元的趣聞。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棉花生產成本低、產量又大,太適合成為經濟作物了!
當我們翻閱歷史,正是這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的棉花,貫穿了(甚至可以說是主導了)四百年的資本主義發展史。可惜,這種西漢初年就已經由印度傳至中國的植物,並未被重視,直到元代才逐漸大面積種植。
這裡也不得不說,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元代比較短命且“反人類”,但元代的貿易發展卻世界領先。原因似乎也比較有趣,蒙古人不太瞧得上農業,但為了享受卻不能依靠畜牧業,利潤頗豐的商業(海外貿易)在元代得到了蓬勃發展。
元世祖 忽必烈
歐洲人直到12世紀才接觸棉花,多多少少還是與血腥、暴力的十字軍東征有關。戰爭的背景就是促進了資訊的交流。伴隨著商人階級在歐洲逐漸擁有話語權,他們很快就注意到棉花這種利潤極高的產品,由於歐洲並不具備大量種植棉花的環境,歐洲的棉花產業直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才迎來全面發展。
其實棉花並不值錢,值錢的是棉布和棉織品,伴隨著大航海時代引發了殖民擴充套件運動,不少殖民地成為了棉花種植國,宗主國則憑藉不斷革新的產業技術成為棉布和棉織品的生產國,再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這種貿易格局的變遷,本身就是近代全球歷史變遷的一部分,從臭名昭著的“販奴三角貿易”到美國的南北戰爭,從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到我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棉花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於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這本名為《棉花帝國》(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的副標題是《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對於我而言,這本書與《絲綢之路》一樣,並不是像《槍炮、病菌和鋼鐵》、《精子戰爭》等書一樣使人對某些領域的認知發生質的逆轉。而是將原有知識的【深度】整合與再梳理。《棉花帝國》用“棉線”將我的很多零散知識編織成了脈絡,讓我對人類近代歷史的瞭解更豐富。
當然,這只是我作為一個對經濟與歷史都有相當知識儲備的人的感覺。對於更多可能在經濟與歷史領域涉獵不多的人來說,這本厚達370頁、近48萬字的鉅著(注意,370頁只是正文部分,還有100多頁全是註釋),絕對能開拓你的眼界。
(1)棉花為何在過去三百年中成了世界經濟中最為成功的一種商品?
(2)發端於歐洲的資本主義為何能夠藉助棉花而生長成為一種全球性經濟體制,不僅製造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南北大分流, 而且還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大多數人類的行為方式?
(3)棉花經濟與全球化的關係是什麼?棉花經濟的全球化是如何發生的?推動它發生和演變的動力和機制是什麼?
坦率地講,我最開始讀《棉花帝國》時,未注意到官方的這篇推薦稿,也未想過以這三個角度去“解讀”全書。與《棉花帝國》同期閱讀的,有《死屋》《被統治的藝術》《偏見的本質》《10000年中國藝術史》《汴京之圍》《歷代官制》《隋唐:盛極而衰的黃金時代》和《三國之英雄聯盟》(非架空小說、算是白話版的《三國志》)等。
這些書我是交叉閱讀,於是讀起書來難免思緒亂舞。而且,我是相信書讀到一定數量和階段,是可以一窺“萬化歸一”的真諦——這有點像物理學中的“大一統”概念。以《棉花帝國》為例,我想到的兩個核心詞,是【供需】與【制衡】,一個是經濟維度,一個是政治維度。
這似乎也可以並軌到書中的三個核心角度。
雖然過去位列全球化的商品有很多,例如橡膠、茶、鴉片、咖啡、瓷器等,但棉花(我們姑且將其定義為棉花、棉織品、棉布等產品的總和,下文同)具備如下幾個優勢:
第一,能貫穿農業、工業、商業三大領域。這就牽扯到種植、生產、互動三個範疇。以我之見,它是能延展出一條極長的產業鏈,而且各個環節間十分緊密,缺一不可。考慮到棉花種植、加工、銷售的複雜性,很難有國家能獨立完成其全部過程。或主動,或被動,全球主要國家都會被裹挾進棉花的經緯中。
第二,棉花的需求理論上無限大,原因在於,棉花不僅可以大規模民用(to C),也可以大規模商用(to B)。
這1點我思考了許久,最後也豁然開朗。相較於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出的輕工業產品,棉花的質量依舊最優,也是資金充裕條件下的更優選。服裝產業的更新換代極快,以當代眼光看,每年女性購買的大量棉花衣物更像是收藏品而非日用品。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隨處可見棉花的身影。商用領域亦然,像美元紙幣中就有棉花成分。
對比起來,橡膠在民用領域的需求不如棉花;同時,瓷器、茶、鴉片等相較於棉花更像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第三,棉花具備全球化運輸中的天然優勢。在物流運輸中,瓷器、茶、鴉片、咖啡等有相對嚴苛的條件,像瓷器易碎,茶、鴉片、咖啡等不易長期保鮮。
第四,棉花的成本相對更低,利潤相對更高。對於商人來說,逐利的本性使其願意選擇同等條件下的最優解。自然,我們會看到,隨著殖民地的擴充套件,棉花原產地集中在印度、美國南部、中國等地,當時棉花種植者普遍是當地底層民眾,奴隸、兒童等。
上述總結的原因並不【精確】,但以【供需】角度看,棉花這種商品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但伴隨著商業擴充套件,引發的自然是各個國家、地區間的矛盾,如何【制衡】就成了問題。
所謂【制衡】,本質上是經濟、政治利益的再分配。英國為了穩固自己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勢必要用武力進行保護(書中的一個名詞是“戰爭資本主義”),於是,就會出現殖民地的必然反抗。
基於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甘地的身旁會有一臺手工紡織機。當時甘地倡導"非暴力抵抗",有一個時代背景就是英國將印度變成低端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英國當時以極低的成本獲取棉花原材料,國內加工後將成品以低價反銷於印度。而印度的棉紡織工業更偏作坊,質量和價格與“英國貨”對比完全沒有優勢。
甘地當時“穿著粗糙的印度土產棉布,且隨身攜帶著傳統紡紗機,一有空閒就坐下織布”本質上是個政治訊號,以此來提醒印度民眾堅守民族獨立意識。
那麼,英國為何要如此鉗制印度呢?這就要說到美國的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前,當時南方種植園經濟中的核心作物就是棉花。美國南部憑藉土地的優勢、低廉的人力成本(奴隸制)、優質的棉花品質,成為了“棉花帝國”中原材料供給端的霸主。當然,南北戰爭的爆發直接摧毀了南方的棉花經濟,原棉的供給數量急劇下降。
經濟端和政治端迅速失衡,原棉價格在全球暴漲,原來相對平穩的價格體系瀕於崩潰;而位於產業鏈上端的工廠缺乏原材料,導致工人失業,社會陷於混亂。
單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也是【無法制衡】,當時北方工業發展迅速,但南方的奴隸制限制了人力資源的流動(與發展)。以我之見,也就是“能被剝削的人少了,所以要重新分配資源”。
額外說一句,內戰結束後,南方原有奴隸主的利益算是被徹底清盤——注意,是奴隸主,棉花產業在之後依舊蓬勃發展。於是,也不難理解為何林肯會被刺殺。
再說回英國。在美國內戰爆發前,英國棉花工業已經出現不少問題。早期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斥著血與淚——當然,現在也是,只不過換成了其他相對溫和的形式。資本家對工人,尤其是童工、女工的剝削幾乎達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
工人運動自然風起雲湧,比如1842年5月爆發的英國憲章運動。對了,歐洲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例如著名的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普魯士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等。
在人權意識、工會體制等逐步得到重視和發展後,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列強在無法降低國內棉花產業生產成本的情況下,選擇自然是尋找更低廉的生產加工地——你瞧,現在的跨國公司是不是也是這麼幹的?
這時候,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列強會透過戰爭開啟國門,在中國各地瘋狂建廠(有很多都是紡織工廠)——東南亞、南美等地也是如此。
嗯哼,這樣再讀我們熟悉的歷史,是不是感覺又有點不一樣了?
對我個人而言,透過書中的介紹和對歷史的“逆推”,整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脈絡得以更加清晰明朗。
同時,這本書也有很多“顛覆”我之前認知的地方。例如,從曾經的教科書上,我們獲悉大英帝國是因為擁有工業革命的先進技術,後來成為了全球霸主。但在書中的解讀中,我們瞭解到的史實是,英國先是整合了全球的棉花產業鏈,在棉花生產問題解決後,資本家們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才在技術領域不斷推陳出新。
技術與霸權並不是先後關係,而更多是相互促進的關係。甚至,嚴格來說,是憑藉武力擁有霸權後,技術的革新才擇時而動。想來也是,沒有穩定的原材料供給,技術革新缺少理由與動力。
讀罷《棉花帝國》,讓我感觸頗多。
從宏觀方面看,如果是歐洲人發現並重視棉花開始算,人類圍繞棉花的鬥爭也差不多有千年。歲月的更迭,讓高維度的商業利益與政治利益並軌為一體。強大的工業體系必然需要強有力的國家塑造與保護,而國家的強大包括了內部完善的立法、行政、司法、監察體系,和外部的軍事力量。雖然我們不能鼓吹“強權就是真理”,但“弱國無外交”,“弱國無貿易”也是真理。
從微觀方面看,我想到了魏晉歷史與唐末歷史,當缺少一個有實權的中央政府,於民族是災難,於人民更是災難。各方力量此消彼長,相互征戰,吃苦的都是底層老百姓。於是,我們身為一個個平凡的個體,其實真的要珍惜當下的平靜而安全的小生活。
另外,我也想到,雖然曾經的棉花帝國已然崩塌,但新世紀的“棉花帝國”依舊延續著。這裡的棉花(Cotton),或許就是資料(Data)。D原本就是C的“繼承”,從成本論角度來看,其成本趨近於0,而利潤幾乎無限大——谷歌就是資料王國的大佬之一。
如今,世界強國都在圍繞資料展開新一輪的你爭我奪,那麼,這會給後人留下怎樣恢弘的史詩呢?
最後,感謝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先生寫出了《棉花帝國》,感謝【後浪】引進了此書,感謝【汗青堂】系列總是給我新知新識,感謝譯者徐軼傑、楊燕的翻譯功力讓這本其實偏論文的著作讀起來相對比較輕鬆(認真臉)。
想了解英國(過去和現在),還可以看看這本《全民自黑的英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