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書以心經為切入口講習佛法,是一本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入門性小冊子,看完後能產生對佛法的基本認知。

要想讀懂心經,就要理解三個概念。

一、“不執著”

“不執著”是指不被過往的認識或觀念的主觀作用所侷限,能做到如實地完全覺知當下的環境與事物。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經歷一個“正、反、合”的過程。即從最先個人主觀的直接反應,再透過對立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最後還能不執著個人反應,亦非執著偏袒對立反應,找出事實的重點做出客觀反應。這就好像人戴上了六頂思考帽,力求全面準確理解事物,跳出舊有思維框架,不執著於“已然”,因而能把握現在,規劃“未然”。

二、“空”

基於因緣所生法,事物呈現出變幻無常的表面現象,看似時常處於對立狀態,實則互動依存,對立統一,這種特性在佛教稱之為“空”。所以我們不該有所偏頗,而是主動作出改變,從而帶動對立面亦有所改善,透過互動作用,更臻完美。這不僅適用於分析具體案例,還能幫助我們調和人際關係,可謂是一大法寶。

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第一,“色不異空”是說一切物質(“色”)都離不開變化無常的現象。執著於一時的狀況而忽略它的變化,我們便生了無窮煩惱,所以我們要修行,即是“自度”。這就是所謂的“觀色即空成大智”。

第二,“空不異色”是說變化無常的現象必須有所憑藉而呈現,故離不開物質本身(色)。所以我們要透過其他人變化,觀察其他人身上的空性來圓滿了解它的特質。所以在我們修行同時也要幫助他人明白空,度他以長養慈悲。

​那麼我們正確處理方式是怎樣的呢?那就是面對一切變化的現象時心中仍能如如不動。“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不執著於己身,亦不執著於外物,免除煩惱,得證箴言。

那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從四聖諦來著手。它幫助我們運用內心的力量尋求超越,​獲得豐盛人生。四個字總結就是“苦集滅道”,含義分別是:確定問題所在,找出問題根源,確立解脫的目標,制定解脫方案並執行。

而早在本書開頭,淨慧法師便說佛法是生活化的,富有創造性的。讀罷此書,確實深有同感。什麼叫修心啊?不就是在人生不同面向將佛法與生活結合統一,加深對“空”的認知嗎?最後,以一本小詩作結: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1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巨蟹座滿月清理須知——年前情緒大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