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主腦系統主要包括:原始森林沼澤保護管理、人工森林沼澤開發管理、沙化土地控制管理、環境汙染控制管理、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等。
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1、原始森林沼澤保護管理。人類是屬於碳基生命,整個地球都有其一定的生態系統,人類社會也是其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環,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人類的生存空間。地球平均半徑為6317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整個地球上陸地面積只佔全球面積的29%,其他都是海洋區域,人類是無法在海洋中生存。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0年3月25日釋出的《201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約佔地球土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面積)的31%,人均森林面積0.6公頃。
北美地區土地面積佔世界土地面積的16%,森林面積6.77億公頃,佔世界森林面積的17%。
美國森林面積30308.9萬公頃,佔美國土地面積的33.1%。
加拿大森林面積31013.4萬公頃,佔加拿大土地面積的33.6%。
墨西哥森林面積6423.8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33.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森林面積85992.5萬公頃,佔該地區土地面積的47.3%,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2%。
巴西森林面積47769.8萬公頃,佔巴西土地面積的57.2%。
歐洲土地面積約佔全球土地面積的7%,森林面積達100139.4萬公頃,佔歐洲土地面積的44.3%,相當於世界森林面積的進1/4.
俄羅斯森林面積80879萬公頃,佔歐洲森林面積的80%以上。
非洲森林面積63541.2萬公頃,佔非洲土地面積的21.4%,相當於全球森林面積的16%。
西亞和中亞是世界上森林面積最小的地區。西亞和中亞森林面積4358.8萬公頃,佔西亞和中亞土地面積的4%。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森林面積為73424.3萬公頃,佔該地區土地面積的25.8%。
大洋洲森林面積20625.4萬公頃,佔該地區土地面積的24.3%。
南亞森林面積7923.9萬公頃,佔南亞土地面積的19.2%。
東南亞森林面積20388.7萬公頃,佔東南亞土地面積的46.8%。
東北亞森林面積24486.2萬公頃,佔東北亞土地面積的21.3%。
中國森林面積19729萬公頃,佔中國土地面積的21.2%。
從以上全球地球森林面積來看,基本都是發達國家地區的森林面積比較大,而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森林佔比就比較小。而且還是在年年遞減。發達國家用氣高科技來換取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原材料,其中就包括不合理的砍伐森林。
森林的五大功能;
1、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
2、哺育著一切生命繁衍生息。
3、哪裡有森林哪裡就有水。
4、保護土壤和農林協調發展。
5、森林為人類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
沼澤既是土地資源,又有寶貴的泥炭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此外它在保持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也具有一定意義。不能將沼澤看成“荒地”,盲目進行開墾。應根據沼澤型別和分佈地區的特點,把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結合起來。
分佈在河源區的大面積沼澤,是水的貯藏體,具有蓄水保水作用,對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和河流補給起一定作用,它可以減少一次降雨對河流的補給量,削弱河流洪峰值和延緩洪峰出現時間,還使當年水不至完全流出,延長匯水時間。因此應加以保護。
沼澤是天然的大水庫,它通過水麵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加大氣溼度,調節降雨,有利於森林和農作物生長、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同時對人體健康也有良好作用。因此,開發沼澤必須十分小心,防止因開發而破壞地區的生態平衡。
沼澤中有許多動、植物資源。如蘆葦是造紙原料和人造纖維和編織等原料,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嵩草和苔草的嫩葉為牲畜喜食的優良牧草。森林沼澤中的漿果,如篤斯越橘、藍靛果忍冬等都可食用,又是釀酒原料。沼澤中還有許多藥用植物,如金蓮花、澤瀉、慈姑、泥炭蘚等。對這些植物資源,應有計劃地合理利用,並加以培育和保護。沼澤中植物豐富,水源充足,是一些候鳥,如珍貴的丹頂鶴、黑頸鶴、天鵝和許多水鳥的棲息場所。對這些動物資源也應加強保護和管理。
沼澤中的泥炭,含有大量的植物孢子和花粉,對研究古氣候、古植被的形成與演變,古地理的發展規律等方面,具有科學價值,因此,不能把所有沼澤都作為開發物件,它們中的一部分應得到絕對保護。
以上現在全球森林沼澤與功效大體介紹,主城時代人類為何要集中居住在一起,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由於人類生活區域不斷擴大,對於地球上森林沼澤影響也越來越大。人類活動區域一直在擠壓森林沼澤的空間,造成地球上的森林沼澤慢慢的減少。森林沼澤有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功效。人類的活動已經嚴重的影響到地球的生態平衡,當真正打破平衡的時候人類將迎來不可逆的大災難。
主城時代人類會對原始森林進行擴大與維護,不在擠壓森林沼澤空間,在森林中存在24小時實時監控,天空有衛星實時巡查,地面有各類空中與站點監控站,哪裡出現火情能夠及時撲滅,保證原始森林的完整性。
2、人工森林沼澤開發管理。主城時代全球人民集中生活在十幾座城市內,空留出人類農牧地域,把其它的城市全部退還給森林,所有的1.3萬座城市都會推平還給森林,重回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主城時代對於全球森林都會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嚴禁個人非法砍伐或破壞森林沼澤環境,合理科學的開發森林沼澤。且可在森林邊緣地帶發展生物發電系統,產生真正的綠色能源。促進人類進化發展。
推到現有的各類建築歸還森林沼澤,建立人工森林沼澤,使其最終能夠發展成原始森林,人類能夠與地球生態達到平衡。
1、沙化土地控制管理。土地沙化,是指由於土壤侵蝕,表土失去細粒(粉粒、黏粒)而逐漸沙質化,或由於流沙(泥沙)入侵,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的現象。土地沙化多分佈在乾旱、半乾旱脆弱生態環境地區,或者臨近大沙漠地區及明沙地區。土地沙化的成因有氣候等自然因素,也有過度放牧、濫砍濫伐森林、開荒、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類活動的原因。土地是否發生沙化與土壤的水分平衡有關,當土壤水分補給量小於損失量時就有發生沙化的傾向。土地沙化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土地生產力衰退、自然災害加劇等。土地沙化的大面積蔓延可演變成土地荒漠化。
全球由於人口的增長,人口生活區域不合理放牧與砍伐,會極大的加快土地沙化速度,土地沙化也在擠壓著人類的生活空間,如何控制土地的持續沙化。
主城時代人類都生活在十幾座城市內,減少其它區域的各種活動,同時全球監控土地沙化速度,並治理土地沙化。主城時代治理土地沙化會最大化使用智慧機械,智慧機械提高工作效率,且減少人工的浪費。
主城時代沙化治理,沙化治理離不開水源,智慧機械化可自動進行水渠建設,根據治理狀況建設新的水渠,始終保證治理過程中水源不會缺少,智慧栽樹機會按照生態主腦系統分配任務進行樹苗栽種,樹苗栽種離不開定時澆水,沙化治理過程中會分段式的建立監控站,其監控站會定時傳送無人機巡視栽種後的樹苗存活狀況,其高畫質攝像頭具有資料分析能力,及時的把實時資訊傳送給監控站,監控站會把資訊及時的傳送到生態主腦系統,其生態主腦系統根據資料分析,判斷樹苗存活狀況,若是缺少水分及時分配智慧澆灌機器人,定向澆灌水源,且會根據此片沙區水源使用資料分析更好的治理方案。人類只需研究新的治療方案,一切實施都會安排智慧機器人來完成。把人類從體力勞動真正的解放出來,智慧機器人工作能力強,工作效率高,可進行大規模使用。
2、環境汙染控制管理。現代全球對於環境汙染治理都是力不從心,也許發達國家的環境治理要比不發達國家好,但也會把其國家的一些垃圾運輸到不發達國家,都是處於自掃門前雪狀態,但地球的生態環境是整體性,也許現在不發達國家的環境汙染還影響不到發達國家,我想最終命運全球人民都是一樣的。
現在全球不管是大海、南極、北極、原始森林、喜馬拉雅山、大陸、湖泊等等地球所有的地方都存在著人類足跡,可以說是人類走到哪裡就汙染到哪裡。有直接的汙染有間接的汙染。全球那麼多城市不是每座城市都能做到垃圾的完美回收,人類的探險旅遊也會帶去人造各類物品,城市中的廢水與工業用水都得不到系統處理,最終流入到大海。所有的一切都是人類所影響的,21世紀全球會有各種關於環境峰會,但都未能根本解決問題,各個國家最多對於本國的環境加強治理,但有些貧困國家人民連飯都吃不上,那有心情去想那些遙遠的環境問題,當然現在這顆星球上還存在戰爭,戰爭簡直就是摧毀。
主城時代全球大融合在一起,不存在人類內部矛盾,不會任何戰爭行為。地球上只存在十幾座超級城市,每座城市對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城市用水、工業用水、農牧業用水等等一切對環境有影響垃圾都進行完美的處理,由於城市的集中性這樣就便於各類垃圾的處理,還有人類自行壓縮自己的生活空間,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環境的汙染。
主城時代天上存在各類自然衛星24小時的實時巡查,地面有各類無人機巡視。人類會定時對於各地河流、土壤、大海、湖泊、冰山等等一切自然環境進行檢測,極力去減小人類對於大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進入可持續化發展的人類進化歷程。
3、地球物種保護管理。現在我們在新聞上經常會看從海里飄上來的死魚肚裡只有各類人造產物,海中的大型魚類被各種繩網纏住,身體上勒出深深的痕跡。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籤。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20世紀結束的那一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展望新世紀的工作時,迫不及待地為2000年開列了一份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這不能不對迎接新世紀的人們提出了一個訊號。名單指出,地球上大約有11046種動植物面臨永久性從地球上消失的危險。在這份名單中,印尼、印度、巴西和中國被列入哺乳類和鳥類最受威脅的國家。紅名單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驚歎號,人類必須反思。 除不可抗拒的自然歷史及自然災害因素外,導致物種滅絕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破壞性活動中留下的後果。生態學家通常用3個指標來評估物種滅絕速度:自然環境的面積、物種的密度和物種消亡的數目。
我們在網上隨便搜尋關於動物滅絕資訊,都能搜尋到一大片關於各類物種的資訊,有些物種還沒有來得及讓人類去記錄,有些物種物種我們普通大眾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是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存在人類單一物種生活狀況,若是未來全球就剩下人類單一物種,我想那個時候也許人類這個名詞也會消失,因為那將不屬於人類範疇。
主城時代人類不但會關注大自然,也更會關注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夥伴。未來人類資料庫內將保持地球上所有物種種類,記錄其各類生活資訊。每類物種都會有其身份編碼,生活地域以及生活條件。且人類會定時會檢測其物種環境狀況。未來地球上將會存在密密麻麻的各類監視攝像頭,這都需要偽裝,以防動物進行破壞。其各類影片會把資訊實時傳輸到生態主腦系統內,以便人類觀察學習。主城時代沒有了奢飾品,那麼野生物種也有了生活空間,除了人類本身飼養的各類家畜、水產類動物,其他任何動物都不得擅自捕獲或殺害,就像現在公益廣告上所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主城時代人類對於地球生態環境更加重視,畢竟人類處於整個系統的一環,人類的任何活動都與地球生態系統息息相關,人類如何影響大自然,那麼大自然就會以另一種方式反饋給人類。未來生態主腦系統將會實時監控著全球的大自然環境,出現任何各類傷害都要人類去及時的維護,保護我們人類的共同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