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8- 錢塘江是如何越變越瘦的?
全文4281字,閱讀約8分鐘
製圖:水大母、開朗的火龍草
校稿:七個橙子
從靈隱山中的“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到候潮門外的“澥門東倚浙江開,千里寒潮天上來”,曾經的滄海都化為了桑田。
從吳越國修築捍海塘,到蕭山圍墾鎖住錢江潮,曾經江面浩淼、歷經“三門變遷”的險惡之錢塘江,如今終化作“一江春水穿城過”。
越變越瘦的錢塘江河口段有著怎樣的發展歷程?
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陸軍地圖局(SNAM)編制的
1953年錢塘江河口段地圖
築海塘以御海潮
杭州“因塘而存”“以湖而興”,塘即錢塘江海塘。錢塘江海塘護衛錢塘江流域一方安寧,錢塘江兩岸的逐步發展與繁榮反過來又促進了海塘的建設與發展。
同時,根據不同時期海塘修建的地理位置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斷出錢塘江河口的變化情況。
▲今西興大橋附近的錢塘江海塘 攝影 @HiJay!
“西湖古與江通”,在上古時,這裡還是一片汪洋,而西湖為錢塘江一海灣,南面的吳山和北面的寶石山則是伸向這一海灣的兩個岬角,群山環其三面如環形。
上古時的杭州還是一片汪洋,西湖則為一海灣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並推行郡縣制,設錢唐縣(唐朝因其與國號相同而改“唐”為“塘”),這是杭州建置的開始。當時錢塘江水面仍很寬闊,今轉塘、袁浦、周浦一帶為一片汪洋,而錢唐則為靈隱山下的山中小縣。
秦錢唐縣位置侷促在狹隘崎嶇的群山之中,而不是建立在廣闊的平原地帶,正是因為當時平原地帶並無擋潮堤塘,潮水衝擊,土地鹽滷,不宜居住。即劉道真《錢唐記》所說“昔一境逼近江流”。
林華東在《 錢唐故址考辨》中所論證的錢唐縣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馬不停蹄四處巡遊。他打造了一艘大船,從北方順流而下後,在錢唐寶石山上上了岸,並開始沿武林山麓向西繞行至西湖南山。
而今天的寶石山,至今還留著一塊屬於先秦文明的遺蹟,那就是秦始皇纜船石。
▲圖源 @《錢塘江史話》
位於寶石山麓的秦始皇纜船石,足見當年杭州地區水位之高
至漢朝末年,出現了關於海塘記載最早的史料。《水經注》記載:時郡議曹華信為築防海大塘,廣募民夫,並許諾道,凡抬土一擔至海邊者,賞錢一升,結果來者雲集。
而華信卻並沒有兌現他的承諾,擔土二至的百姓盛怒之下紛紛“棄置而去”,華信正好利用這些泥石堆疊成長達數里的捍海塘。是為海塘的肇始。
▲圖源 @《錢塘江史話》
錢塘江堤與湧潮(老照片)
唐至元之前,在自然變遷方面,錢塘江江道主槽趨於南大門(關於“三門變遷”後文會詳細講述),河口呈順直的喇叭口形態,潮勢直衝杭州,且潮勢頗具規模。
錢塘江江走南大門時期潮勢直衝杭州示意圖
“韜光觀海”,為西湖十八景之一,由靈隱寺盤旋而上,約三里許至韜光寺,有竹徑甚長,因其寺頂有石樓,正對錢江,江盡為海。
▲圖源 @《格雷戈裡中國影集》
位於叢林之中的韜光寺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頂,有石樓方丈,正對錢塘江,盡處即海,洪濤浩渺,與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問詩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句。”
時深處山林之中的韜光寺也能遠眺錢塘江入海之地,且江面“洪濤浩渺,與天相接”,錢塘江當時的波瀾壯闊可見一斑。
▲ 圖源 @烈影志攝影事務所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韜光寺
然而中外奇觀錢江潮,固然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勝景,但同時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就如海鹽縣的望海鎮曾被海潮全部吞沒。而修築海塘就成了沿岸居民的福音。
五代,海患猖獗,“海颶大作,怒濤掀簸,堤岸衝齧迨盡”。梁開平元年(910年),吳越王錢鏐便在杭州候潮、通江門外築捍海塘。最初採用版築法,但“怒潮急湍,晝夜沖刷,版築不就”,後採用以大竹為籠,中間放入巨石,又在前植大木和愰柱,分解潮勢,才築成塘。
從此“沙土漸積,塘岸益固。”所以後世載“築塘以石,自吳越始。”這種以竹籠盛巨石,用木樁固定的方法,在海塘建設史上稱“石囤木樁法”,一直為後世所採用。
錢氏捍海塘遺址 圖源 @《錢塘江史話》
結合海塘修築紀錄及五代杭州城位置,五代海塘走向應為六和塔至龍山閘,向北沿東河西側至艮山門。
錢鏐捍海塘在一定時間內解除了杭州潮患的危機,確保了五代杭州城牆的擴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臨安城時期的城市格局。
▲五代海塘走向示意圖
北宋海塘基本沿襲五代吳越海塘。而至南宋時,泥沙淤積,五代海塘龍山閘至艮山門一帶成陸,北宋海塘廢棄。
根據錢塘江河口變遷的研究,南宋時期尤其是南宋後期至元,潮水已不再要衝杭州,杭州地區開始大規模沙漲。至南宋時期海塘大致走向則由六和塔至南星橋、白塔、觀音堂、八仙石、白石至喬司回赭山。
▲南宋海塘走向示意圖
從南大門到北大門
錢塘江河口受海潮衝擊、泥沙淤積等自然因素影響,幾千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
杭州至尖山之間河口江道,歷史上先後有南大門(龕山、赭山之間)、中小門(禪機、河莊兩山之間)與北大門(河莊山與海寧海塘之間)三條通道,史稱“三門變遷”。
“三門變遷”——錢塘江(杭州至尖山段)江道走向變遷示意圖
宋代有鹽官縣“海失故道”,元代有海寧三次“海岸坍圮”,明代有海寧的“海凡五變”等岸坍水漲的大變遷,均是江流走南大門,闊約30餘里,當時赭山下游海寧縣南側灘地有大片漲坍。
▲江走南大門時期錢塘江走勢圖
明末清初江道改走中小門,闊約8裡。清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望日,“江潮已出入於中小門”。後曾數次開浚導流,使杭、紹兩郡相安無事。此後,南岸逐漸向北淤漲,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南岸山陰海塘以外已經“鹵地數十里”。
▲江走中小門時期錢塘江走勢圖
未及百年即漲滿,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淤塞,遂移至赭山和河莊山與今海寧縣鹽官之間,即北大門,闊約30餘里。此後未變。
南小門和中小門淤塞後,成為向北突出的南沙。杭州的七堡、喬司至翁家埠一帶則淤成北沙。直到清嘉慶十八年(1813)赭山才劃歸南岸的蕭山縣,以前均屬北岸海寧縣管轄。
▲江走北大門時期錢塘江走勢
明代以來杭州灣口拓寬,進潮量加大、外海潮流直逼澉浦,在受到海鹽南部諸山阻攔和導流後,折向南岸曹娥江口,再反射向北岸,岸線北退,北岸受災嚴重。
但由於澉浦諸山的砥柱作用,岸線北退的幅度由東向西減小,致使澉浦以東岸線呈一段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弧線,而使灣口逐漸加大,從而更加增大進入灣口的漲潮流。
▲ 錢塘江潮增大杭州灣口示意圖
3.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錢塘江河口呈喇叭型,海水的潮汐運動形成的錢江潮時刻侵襲著沿岸的土地,錢塘江畔形成了大面積的灘塗,圍墾就是把這些灘塗圍起來加以改造變成良田。
築堤圍墾錢塘江 ,截圖取自ArcGIS衛星
現如今高樓林立繁華的錢江新城,曾經是錢塘江邊的灘塗地,後來圍墾灘塗,便成了杭州的“菜園子”,後又跟隨著杭州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腳步,搖身一變,成了杭州城市國際化的橋頭堡,真可謂是滄海桑田!
▲ 攝影 @HiJay!
曾經錢塘江邊的灘塗地現已蛻變為高樓林立的錢江新城
曾經闊30餘里的錢塘江入海口江面,正是在 “向潮水要地”類聲勢浩大的圍墾行動中,逐漸被瘦身成如今杭州段1-3公里的苗條身材;曾經不可收拾的險惡錢江,也被馴化為“一江春水”穿城而過。
越變越瘦的錢塘江,根據1953年杭州地區地圖繪製
而在近代眾多的治江措施下,最引人矚目的自然便是要數蕭山圍墾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稱其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圖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c
聲勢浩大的蕭山圍墾,其壯觀場面可比之於治淮、治黃
自清代開始,蕭紹人就自發圍墾淤塞的沙地;民國時期,“塗漲就開墾,‘坍江’就逃難”也是常態。
錢塘江流道不斷變遷,甚至海寧與蕭山土地的行政隸屬都不斷髮生變化。這種現象並非人力所及,而是自然之手在左右人類的生存。
圖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dc
在錢江潮水不斷侵蝕下搖搖欲墜的堤岸
為大規模整治錢塘江河口段流道,消除沿江人民因“坍江” 決堤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災難,同時開發利用錢塘江灘塗資源,新中國成立後,蕭山陸續開展了幾次有意識的治江、促淤、圍塗,即蕭山圍墾,經歷年築堤圈圍、開發建設錢塘江畔的新土地。
▲蕭山圍墾的歷程
1966年下半年,浙江省、杭州市、蕭山縣聯合在九號壩下游圍得土地22500畝,是蕭山大規模圍塗的開始。
而最後一次圍墾是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蕭圍二十工段至二十二工段圍成的17850畝圍塗。
▲蕭山圍墾的第一次與最後一次
在這四十年間,曾有那麼一群青年“吃的石米飯,睡的白沙灘,夏天大蚊蟲,冬天西北風,披星又戴月,滿身是泥沙。”他們在泥土與水的二重奏裡,度過了屬於他們的青春。
圖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c
圍墾民工夜裡睡的棚子,生活極為艱苦
圍墾的記憶是蕭山人的民族記憶,圍墾影響了那個年代的所有蕭山人,在圍墾中他們得到萬畝良田,弘揚了吃苦耐勞的蕭山圍墾精神。
當時無論是北片的沙地人、中部的裡畈人還是南片的上蕭山人,都來參與圍墾。
圖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dc
圍墾前期正在測繪觀察中的年輕人
蕭山圍墾史上出勞動力最多的是1986年11月至1987年1月的52000畝的圍塗,共出勞動力15.4萬人。
數萬人的圍墾的勞動場面非常壯觀。方圓幾里,望過去全是人,一隊一隊地排著,非常整齊,挑著泥的一隊喊著“嗨喲嗨喲”的號子上堤埂,另一隊挑著空畚箕從堤埂下來。這樣的隊伍有幾百支,一段段堤埂也分得很清楚。
圖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dc
壯觀且整齊的圍墾場面
圍墾給蕭山人帶來了新土地。在錢塘江河口蕭山段,巍巍大堤阻擋了滾滾浪潮。“堤外浪滾浪,堤內金糧倉”是蕭山圍墾事業對農業生成帶來的巨大貢獻。
蕭山自1966年開展大規模圍墾以來,共圍灘塗50多萬畝,約佔蕭山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 蕭山圍墾區約佔蕭山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越變越瘦的錢塘江,見證了杭州城發展的歷史,記錄著的是杭州人民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不屈歷程。
從“三面雲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過”,如今的錢塘江承載著杭州走向世界舞臺的夢想,更多璀璨輝煌的故事都將在錢塘江畔繼續書寫。
【參考文獻】
[1] 靳雨思. 錢塘江杭州段海塘現狀及變遷研究[D].浙江大學,2018.
[2] 韓兢.《杭州地名故事》
[3] 趙福蓮.《錢塘江史話》
[4] 馬時雍.《杭州的水》
[5] 沈璧、金阿根、韓文根.《錢塘江航運》
[6]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網.最苦最甜是圍墾(一個老蕭山人的圍墾記憶)
[7] 蕭山釋出. 蕭山人鎖住了錢江潮,10年圍墾50多萬畝,是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