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讀寧德 知中國》告訴我們在擺脫貧困的道路上,閩東已經成為全國的新地標、新典型。

  “閩東不富天理難容。”這是基於對寧德這座城市發展條件和發展潛力的準確判斷。然而八十年代的寧德人自嘲閩東為“西伯利亞”。幾代人的努力,都在為這座城市的崛起加油鼓勁。何以閩東?我總是這樣思考。我在閩東優秀的歷史文化中找到堅強的力量;我在《擺脫貧困》中找到初心;我在主政者清晰的發展思路中看到閩東的未來;我在《讀寧德 知中國》一文中體會最深刻的是“寧德回答了何謂人民情懷”。

  2020年是閩東的豐收年。衢寧鐵路建成、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喜訊不斷,人民情緒日益高漲。“閩東”這幾年幾乎成了熱門詞。閩東大地,有了更好、更便捷的硬體基礎設施;抱上了上汽、新能源、青拓等“金娃娃”,這些,為閩東逐夢之旅插上飛翔的翅膀。這一切,都是基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為民者民嚮往之。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剛到寧德任地委書記時,告訴大家閩東基礎薄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把事情做好。他當時指出:“我們每個同志在實際工作中都是為寧德的歷史發展做一層鋪墊的貢獻,你不要認為在你任上可以輕易地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是不切實際的。”有了明確的發展理念,於是轉而要求大家把急於上大專案的心態轉到念好“山海經”,後來才有發展林業經濟,攻克大黃魚人工養殖難題等重大發展內涵。現在閩東人民愛戴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感,正是由當年大家一起擺脫貧困的點滴故事彙集而成的。偉大情感,不是突然間產生的。

  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就會攻克萬難。地方基礎越差,越能激發主政者帶領人民群眾擺脫貧困的決心,困難越大,成就感越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東工作時意識到“治理整頓也是機遇”。經濟落後、產業佈局單一、思想觀念落後、體制機制陳舊,都在表明八十年代的閩東需要變革。於是時任地委書記的習近平進下黨、大念山海經、大抓基礎設施建設、提倡“四下基層”、開展整頓幹部私建住房,將改革一一落到實處。這些舉措,深得民心。

  《光明日報》在評論員文章《讀寧德 知中國》一文中還說:“寧德回答了何謂戰略定力”“寧德回答了何謂系統觀念”,站在2021年的新起點,回望閩東改革開放以來的表現,我們看到,閩東和這個偉大的國家一樣,基礎設施從無到有,經濟綜合實力從弱到強,閩東時刻在與黨中央的精神指示對齊對標,始終按照黨中央的部署開展工作。現在,閩東又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機遇,力爭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征途上再創新績!這是閩東的政治擔當。

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甄嬛傳》滴血認親事件,到底隱藏了多少你不知道的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