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一生 獻給了中國
當地時間9月29日上午十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有6位國際人士獲得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勳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
獲獎者中,有一位加拿大裔學者伊莎白·柯魯克(Isabel Crook)。出生於1915年的她,已經103歲高齡。
這位白髮蒼蒼的加拿大老太太,因何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她對中加友誼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又對中國做出了什麼貢獻?
其實,不僅僅是伊莎白·柯魯克一個人,她的丈夫大衛·柯魯克(DavidCrook)也是一位將大半人生奉獻給中國的思想家、活動家。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華西壩仁濟女醫院(現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她的父親饒和美(HomerG.Brown)和母親饒珍芳(MurielJ. Hockey)都是來自加拿大的基督教傳教士,於1912年來到中國,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任教。
上圖為伊莎白的父母親
小時候,父母常帶著伊莎白在四川山裡玩,接觸到很多中國西部的少數民族人群,也漸漸對人類學產生興趣。1933年,在中國高中畢業後的伊莎白回到加拿大,在多倫多大學攻讀文學學士和心理學碩士學位。
1938年,抗日戰爭已經爆發,23歲的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碩士畢業後,毅然決定回到中國。“我從小就經歷過四川地區軍閥混戰,還常常撿子彈殼玩,因此並不害怕戰爭。”她這樣說道。
當時日軍截斷了中國的海鹽供給路線,內陸鹽價暴漲。中華基督教協進會計劃在興隆場籌建一個食鹽供給合作社,使當地百姓免於受苦。伊莎白受僱於中華基督教協進會,來到了興隆場,與同事一起逐戶調查農民的生活經濟情況。
1940至1941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伊莎白穿著簡單的藍色夾克衫和草鞋,走街串戶,還要提著一根打狗棍,提防看家狗和野狗。她隨身攜帶筆記本,記下大量有關村鎮居民的生活情況。有些貧困的家庭,甚至連一個煮開水的鍋都沒有。
從那時起,對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農村的關注與調查,持續了伊莎白一生,中國大江南北都曾多次留下過她的足跡。
紅色伉儷 定情中國
1941年,回到成都的她遇到了後來的丈夫大衛·柯魯克。
大衛當時在成都金陵大學任教,是來自英國的記者,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的祖輩原是波蘭猶太人,因逃避沙皇當局的宗教迫害,移居英國。大衛曾加入過西班牙反法西斯國際縱隊,是英國共產黨員。
在西班牙反法西斯鬥爭中,大衛腿部負傷,被送到白求恩所在的醫院療傷。他從白求恩那裡借到一本《西行漫記》,對中國革命產生興趣,奠定了他後來遠赴中國的基礎。1938年,大衛被蘇聯情報機構派到上海工作,雖然工作關係不久後被解除,但是大衛選擇留在中國,並深入中國的大後方。
與伊莎白相遇不久後,共同的理想將兩個年輕人的心緊緊連在一起。1941年,大衛將伊莎白帶到大渡河瀘定橋頭,面對著鐵索橋下奔騰翻湧的浪花,對伊莎白求婚。1942年,伊莎白和大衛分別在英國參加了加拿大婦女軍團和英國皇家空軍,並短期移居大衛的祖國英國,在那裡正式結婚。
在英國的日子裡,伊莎白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完成了人類學博士學位。
1947年,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柯魯克夫妻再度回到中國,來到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區十里店村,調研正在進行中的土地改革工作。這一經歷,日後被寫進了他們夫妻共同執筆的多部著作中。
培養人才 無怨無悔
1948年,正值全國解放,中國共產黨邀請柯魯克夫妻留下來,培養日後需要的外交和外語人才。1949年,他們隨部隊進入北京,就此紮根在了北京第一外國語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柯魯克夫妻的三個孩子柯魯(Carl)、馬凱(Michael)和鴻岡(Paul)都是在北京誕生的。在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還發生過一個小風波。
當時,位於西苑的外國語學校是利用清朝時慈禧太后的御林軍營房的三棟舊樓做校址的。條件簡陋,很多課不得不在廣場上,利用麥克風進行教課。有一次,懷孕的伊莎白剛碰到麥克風的鐵桿,忽然觸電,向後仰摔在泥地上。工作人員趕緊拉斷電閘,上前查視她的情況,給她掐人中。
甦醒過來的伊莎白,還掙扎著站起身來,堅持上課。很快,學校派車將她送到協和醫院檢查,還好胎兒平安。但是大家從此十分擔心,不知道遭到電擊的胎兒會否有問題。
當時蔬菜不多,學校裡的幾位女老師開墾空地,種些蔬菜給伊莎白補充營養。直到伊莎白終於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這對夫妻在中國的經歷,也並非一帆風順。文革期間,大衛曾被指控為“外國特務”,在秦城監獄度過整整五年時光,伊莎白則被“校內拘留”三年半。直到1973年,他們才在周恩來的干預下重獲自由,並得到道歉。
但是對於那段經歷,伊莎白和大衛都毫無怨言。大衛曾表示:“我的朋友們問過我,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對待我,我卻不離開中國。我的回答是:那些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的敵人。”
上圖為伊莎白與兒子一起整理老照片
退休後,他們繼續整理常年以來收集的資料筆記,出版了多部有關中國農村發展的著作。2000年,大衛在北京去世,伊莎白和她的三個兒子則繼續生活在中國。曾經深入調查農村生活的伊莎白,一直關心農村的發展和職業機會。她為中國取得的進步感到激動,也為當今中國還存在的問題感到不滿。
而從她的日常生活照片中,也能看到這位可敬可愛的加拿大老太太,早就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了!
雖然金髮碧眼,但是伊莎白對中國的了解和情感,可以說比不少中國人還要“中國”。在她的胸膛裡跳動著的,是一顆火熱的中國心!伊莎白和她的丈夫大衛為中國所付出的一切,值得被更多人所了解;她所獲得的“友誼勳章”,也是實至名歸!
-
1 #
-
2 #
祝福中國老太太健康長壽
-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忘記!感謝伊莎白。
-
4 #
大衛曾表示:“我的朋友們問過我,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對待我,我卻不離開中國。我的回答是:那些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的敵人。”~一切不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最終目標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
-
5 #
伊莎白女士健康長壽
祝可敬的奶奶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