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世界各民族都有著其獨特的飲食文化,也產生了相應的用餐工具,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中國人發明的筷子,長短一致,方圓結合,暗合傳統文化中的諸般道理。其次是歐美人習慣用的刀叉,一左一右,一切一割,很符合白種人直截了當的性格。

除此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以手直接抓取食物的,其中以印度人為代表。因為手經常會與很多髒東西接觸,其本身也會有憨子,所以在很多亞洲人和歐美人眼中,這種進食方式很不雅也很不衛生,無法理解下甚至編出了很多關於印度人用手吃飯的段子。

其實這大可不必,因為在過去,大家所有人類都曾一度用手直接抓取食物進食,只不過印度人將這種傳統保留了下來而已。

歐洲人也曾一度“抓”飯

在歐洲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及以前,歐洲人吃飯也是沒什麼餐具的,人們將食物用刀大致切割一下,就可以端上桌直接食用了,甚至當時還有一種餐桌禮儀,那就是抓取肉食時,不能用三根以上的手指。

直到十一世紀,義大利某些地區才出現了餐具叉子的雛形。不過歐洲屬於典型的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在中世紀,神職人員在社會中掌握著絕對話語權,他們告訴百姓:我們吃的食物是上帝賜予的,因此只有虔誠的用手抓取才可以,如果使用任何介質和工具,都是對上帝的不敬。他們認為用所謂的餐具觸碰食物,是對上帝的不敬。

甚至還故意將使用餐具吃飯與各種各樣的死亡事件相關聯,比如某天某地的一位商人,因在進餐時使用了餐具,便在數日後死去,儘管在我們今人看來,這位商人更可能是死於中毒或瘟疫,但虔誠信仰基督教的百姓,毫不猶豫相信了神職人員的說法:他是遭到了天譴,警告大家不要使用任何工具進餐。

但隨著後來十字軍東征和蒙古鐵騎的西擴,不同文明間除了發生摩擦還產生了很多好的壞的交流,餐具在歐洲進一步被接受,宗教控制力也被不斷削弱,從義大利人開始,歐洲人開始逐漸接受叉子作為餐具了。最開始時,西餐中的叉子只有兩個齒,和現在的水果叉很類似,但兩個齒即使插中了食物(尤其是肉類),也很難固定住,於是後來的人們,逐漸將餐叉改良為帶四個,這樣插入食物後,基本就可以將食物固定的牢牢得了。

西餐中的刀叉並非同時出現並被使用的,歐洲人再開始使用叉子後,對於餐刀,表現得要更為謹慎。因為拿刀殺一個人要比拿叉子簡單得多。所以在中世紀的歐洲,吃飯時餐館和主人是不會向客人提供刀子的,如果實在需要,客人可以自己帶一把用來割肉的小刀。

最初的這種割肉的小刀十分鋒利,不僅有鋒利的刀刃,還有十分尖銳的刀尖,在手中轉一下,似乎和中國古代常見的飛刀有些類似。不知道是不是出現過類似的刺殺事件,後來歐洲人開始普遍將餐刀上的尖端磨掉,並在刀刃附近加裝鋸齒,成為現在西餐刀叉的模樣。

中國人也曾使用刀叉

中國人也不是天生就會使用餐具的,在《禮記》就有這樣的記載:

“共飯不澤手。”呂氏注曰:“不澤手者,古之飯者以手,與人共飯,摩手而有汗澤,人將惡之而難言。”

大意就是說吃飯之前要洗手,不然吃飯時手上出汗,沾染到飯菜上就不好了。此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逐漸出現了餐具。大約在4000年前的時候,中原地區就開始出現了和叉子很相近的器物。和歐洲初期一樣,這些新出現的餐具都是在上流這會小範圍使用的,並未徹底普及。

隨著古代中國經濟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材的加工也變得更加精細,就如儒家經典《論語》中所說的那樣: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不論是肉類還是蔬菜,都被加工到可以直接入口食用的程度,這時候直接用筷子夾取就顯得更加方便了,於是筷子逐漸取代了曾經使用的刀叉,成為中國人最常用的用餐工具。

刀叉與筷子

讓我們再次回到刀叉的使用節點上,當餐具發展到使用刀叉時,歐洲人和中國人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歐洲人選擇將刀叉精細化、多樣化,如分出主菜刀叉、魚刀叉、色拉刀叉等等。而中國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去繁存簡,將“大道至簡”的傳統文化與餐具相融合,發明了筷子。

不得不承認,人類的兩種文化在曾經想通的發展軌跡中,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所以說,從用手抓飯,到使用刀叉,再到使用筷子,其實是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

用手抓飯,大家都這麼幹過,沒什麼誰瞧不起誰的,只能說中國在飲食文化上走的更為激進些,歐洲人更繁瑣些,而印度人更加尊重傳統,因此更好的保留了“傳統”飲食習慣。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30年後誰將挑戰美國地位?或不是中國俄羅斯,美智庫稱是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