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今天就簡單說兩句,《送你一朵小紅花》的一些個人觀後感。

(排版編輯放假,今天排版比較簡陋隨意,抱歉)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挺期待這部片,所以元旦一大早就跑去電影院看早場。

但可能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吧。

影片剛開始不久讓我感到極為不適的,就是配樂。

尤其每到搞笑幽默的段落,導演選擇用那種塑膠廉價的輕快音樂,就像從淘寶的免費曲庫中找來的,其作用與上個世紀廣播和電視劇會用的“罐頭笑聲”毫無區別:

用來告訴觀眾,這一場戲的情緒不是那麼嚴肅,你可以考慮笑一下。

從這種做法可以看出,

要麼是導演自己的能力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末的電視創作水準,無法透過劇作技巧和電影語言來引導觀眾的情緒,

要麼是導演認為中國觀眾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末,所以用這樣簡單粗暴的偷懶方式來解決電影語調的轉變。

因為這種透過塑膠配樂來逗觀眾開心的方式,我們其實在十多年前的臺灣偶像劇中就經常見到。

有趣的是,無論是《滾蛋吧腫瘤君》還是這一部《送你一朵小紅花》,都給我一種有點“電視劇”的感覺。

《滾蛋吧腫瘤君》的“電視感”來自瑣碎的敘事節奏一個一個人物的出場方式和一個接一個的事件,都是電視劇的寫法,只是把故事容量濃縮到了一部電影的時長中。

而《小紅花》也有劇作過於“電視劇”化的問題。

要說明這個問題,得先把美國2014年的青春愛情電影《星運裡的錯》拿出來比較一下:

《星運裡的錯》女主角身患肺癌,對生命幾乎失去了所有的熱情和希望,每天都很喪,直到遇見樂觀開朗的“病友”男主角。男主角點燃了女主角的生活希望,帶她實現了她一個又一個的夢想,然而就在他們陷入熱戀時,癌症復發奪走了男主角的生命。

記得這部青春愛情片當時評價特別好,在豆瓣現在也有7.9分,因為它化繁為簡,就踏踏實實藉由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最終傳達出“愛情和生命一樣不可錯過與辜負”這樣的主體資訊。

《小紅花》完全借用了這樣的人物設定和故事主線,但卻又講了一大堆其它故事線,無論是夏雨飾演的老馬,還是岳雲鵬飾演的吳曉昧,甚至給主角的父母也加了很多戲。

這些配角的作用,包括片中一些沒有名字的角色,其實和女主角馬小遠的角色作用是重複的:都是在向男主角和觀眾傳達“普通人在困難生活中的堅持”這樣的主體資訊。

劇作問題就出現在這裡:它原本可以是《奇蹟男孩》那樣以大男主為中心的群戲,但同時它又貪心地想要把《星運裡的錯》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

因此這些配角的戲,包括最後那位吃外賣的四川大叔,都把《小紅花》愛情主線的情感力量消解了:

影片的情感落腳點到底應該是這些可憐又堅強的普通路人,還是這段遺憾的愛情?

顯然主創希望兩者兼顧,但這就又像《腫瘤君》,把電視劇的敘事容量硬往一部電影裡面塞。同時個人對這些配角也頗有微詞。

當馬小遠把喝醉的韋一航拖到街邊,指著躲雨的路人說,你看那個老奶奶孫女失蹤了,你看那個外賣員是殘障人士,人家都努力活著沒有放棄,你為嘛還那麼喪?

岳雲鵬飾演的吳曉昧(為了暗示性取向所以諧音要女性化的“小妹”??),當韋一航發現吳曉昧錢包裡面的照片,知道吳曉昧的性取向後,立刻被對方的堅持所打動。

編劇用這樣最偷懶便捷的方式來實現劇作目的:透過將男主角與特殊個例的粗暴對比(孫女失蹤的老人,殘障外賣員,甚至作為病逝患者親人的吳曉昧是同性戀,而四川大爺顯然更貧窮),來推動男主角轉變和成長,並向影院裡的觀眾輸出治癒正能量。

因此可能會給人一種“消費”和“比慘”的觀感,儘管“比慘”或許並不是他們的創作初衷。

在《腫瘤君》中,導演為了展現女主角熊頓想做但沒能做的事,用了一段伴有激昂配樂的蒙太奇,在快速剪輯中試圖用影像的力量來給觀眾製造視覺和情感的衝擊。

這個片段是參考了加拿大導演多蘭的作品《媽咪》。

在《媽咪》中,多蘭為了展現女主對兒子未來的想象,用了同樣的手法。

兩個段落的敘事作用、剪輯方式甚至配樂節奏幾乎一模一樣,但是《腫瘤君》導演顯然沒有理解到多蘭在這個片段中的精髓:影像本身的力量。

多蘭在這個片段中的每個鏡頭、每個剪輯點,都是精心打磨和精挑細選,為什麼這個鏡頭是大特寫,為什麼那個鏡頭這樣運動,甚至整部電影《媽咪》的創作靈感都是始於這個片段。

但是《腫瘤君》導演以為,只用把炫目的PPT畫面,快速剪輯到一起,配上相似的音樂,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甚至還加上了女主的旁白,以防觀眾看不懂。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小紅花》中。

影片結尾,男主角韋一航幻想了一個沒有癌症的“平行世界”,這段蒙太奇的作用和方式,與《愛樂之城》片尾“假如可以重來”的歌舞段落相似。

可是再一次,導演只學到了一個創意的表面形式,但是卻沒有學會其本質,因此《小紅花》最後變得像廣告片。

說到廣告,吐槽一句:片中男主想象的青海段落,為什麼要讓男女主角穿得一身白?

這是婚慶旅拍廣告嗎?

由於《小紅花》的電視劇和廣告質感,使得影片中一眾演員的出色表演,沒有了堅實的支撐,全部懸浮在半空中。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影迷覺得全片有一種《演員請就位》既視感。

看得出來演員們演技很棒,也演得很好,但與電影本身是脫節的。

既然都是易烊千璽主演,我舉一個或許不恰當的例子:《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的華彩段落,從陳念和小北分別在被警察審問時,不斷逼近的面部特寫鏡頭的交替,到兩人來到了一面玻璃的兩邊,笑容和眼淚融合在一起,臉龐也重疊在一起,由此將影片情緒推向高潮。

沒有旁白,沒有解釋性言語,完全靠導演鏡頭中的影像力量,配以音樂的點綴。在這樣堅實的電影語言支撐下,兩個演員的出色表演才會擲地有聲,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但是《小紅花》中,導演並沒有給演員提供更為堅實的影像力量作為支撐,就像《演員請就位》一樣變得舞臺化、片段化,表演並沒有和電影融為一體,就僅僅是一段一段的“表演”而已。

不過還是得說一句,從《少年的你》到《小紅花》的易烊千璽,和從《一秒鐘》到《小紅花》的劉浩存,作為仍然在成長的“新演員”,都展現出了驚人的表演能力和演員天賦。

在劇作和導演如此拉垮的情況下,整部影片幾乎全靠兩人表演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才撐足了128分鐘(當然其他幾個配角也都很好)。

說好的“簡單說兩句”,結果囉嗦了那麼多。

這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不是什麼權威的結論。同樣,身邊也有很多親朋好友也去看了還給出了高分,大家可以去影院看了之後,再來分享不同的看法。

(以及,不要吵架,就事論事。)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靜坐冥想:「求」這件事兒,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