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想,心中的相。想的、有所求的,是虛的,甚至是妄想的,是當下現實中不存在的。
比如,現在,沒有房子或者住在狹小的公寓或低矮、破舊的茅棚,想要一棟森林裡風景宜人的豪宅。這就是虛的、不現實的;對有的人來說,其畢生無論怎樣努力可能都不具備經濟條件來擁有,這就是妄想;或者說,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來獲得,這可能比沒有更好。
因為,有求皆苦。從一個這「虛的」狀態到一個「實的」狀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是一個艱辛的創造過程。為了擁有這棟豪宅,需要努力工作或做更大的生意;需要早起,四處奔波;需要社交,克服交際障礙,需要太多條件,太多改變;改變,苦;堅持,苦;創新,苦;創造,苦。所有這些苦,都因「求」而來,吃不吃得了這苦?
若最後,求之不得,仍然苦;即便得到了,又失去了,還是苦。地震或山洪,可能讓豪宅剎那化為烏有;撒手塵寰時,內心放不下幾經努力而暫時享用的豪宅,也是苦。
你看,當有這樣一個「求」在那裡的時候,所有因緣都隨之而來,虛妄中有了更多、更大的虛妄。若有許許多多的「求」,就有了無數的、無止境的虛妄。而人自身,就像為這些虛妄而奔走的可憐蟲。
凡有所求,皆有所苦。所求的不一樣,自己的能力不一樣,因緣際會不一樣,其中所要承受的「苦」是不一樣的。凡有所求,皆有所累。自己願意承當些什麼,能承當些什麼,都要心知肚明,免得半途而廢或過度地消耗而失衡。
這並不是一種消積,而是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待事物。心知肚明,智慧地選擇,淡定地取捨,如此,內心也擁有「靜篤之力」。這種自信,這種對細枝末節的要求,這種對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熟悉,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了。比如,在健康這件事情上就是如此。
所以,《論語》說,「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是這個「虛妄」的主心骨,其它皆是隨之而來,若主心骨不得力,還能指望其它什麼?
因此,準備好自己,則會「有求必應」。
有所求,有所得。人,只要活著就會有所求。對此,沒有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闡述得更透徹的。只是每個人對每一層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其畢生所求也是不一樣。充分尊重每個人的需求,是慈悲;充分滿足不同的需求,是智慧。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safety need
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絡或關係。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自尊和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
自尊的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創造力。缺乏自尊,使人自卑,沒有足夠信心去處理問題。
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
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並使之完善化。
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實現的形式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要機會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類因為有高效移動的需求,才有了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出現;因為有物流的需求,才有瞭如今便捷快速的物流。諸如此類的「求」,促進了人們的生活品質、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締造著新的文明。
因此,求,在某種意義上,是品質、美好、和諧、圓滿、精進、卓越等等的代名詞。一種清淨、純粹、無私、充滿善意、符合倫理道德的「求」,通常,更容易實現,也更具有價值和意義。
《論語》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看看那些成功的政治家、知名的企業家、優秀的藝術家、傑出的科學家、創造紀錄的運動員等,都有一種普通人所缺乏的「成就動機」,對諸如求上、求優、求高、求精、求快等執著的追求,並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才使得自己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前進,最終,有求皆得。
在靜坐冥想中,靜靜地確定自己的所求,靜靜地確定自己所能吃的苦,靜靜地確定自己。願您:有求必應,有求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