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授予42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有6人格外引人矚目,他們就是 “友誼勳章”獲得者,來自古巴的勞爾.卡斯特羅.魯斯、泰國的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坦尚尼亞的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俄羅斯的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法國的讓—皮埃爾.拉法蘭,以及加拿大的伊莎白.柯魯克。這6位獲得“友誼勳章”的外國人到底有哪些動人故事呢?翻開塵封的歷史,開啟悠遠的往事,在他們與世界、與中國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人世間的大愛。

當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他帶頭跳起舞來

我們團結起來,共同歡慶,

我們解放事業的勝利,

我們獻身,共同奮起,

為保衛自由與統一。

…………

30年前的7月28日,這首非洲統一組織(亦稱非統組織)之歌在非統組織第25屆首腦會議上唱響。領唱者正是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那年他47歲,任坦尚尼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那天他當選非統組織祕書長。一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被推選為非統組織祕書長,這在非統組織歷史上尚屬首次。

薩利姆在宣誓就職儀式上說,“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我將盡自己的最大能力,促進非洲國家的統一和團結,協調並加強非洲國家間政治、經濟、外交和防務方面的合作。”他呼籲,非洲人努力奮鬥,擺脫非洲落後的形象,用一個聲音說話,團結是非洲穩定和發展的關鍵。

他這樣唱、這樣說,也這樣做。在隨後的7年多時間裡,他走遍了非洲的山山水水,前往剛果、加彭、奈及利亞、安哥拉、莫三鼻克等地進行調停,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基加利了解情況,幫助解決盧安達、獅子山和索馬利亞衝突。

薩利姆的優秀和卓越早在少年時就初露鋒芒。1942年1月23日,他出生在坦尚尼亞東部一個島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桑給巴爾。桑給巴爾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黑人海岸”,曾經是桑給巴爾帝國的經濟、貿易中心。中國宋代典籍中稱桑給巴爾為“層拔國”,在桑給巴爾博物館中還陳列有中國清朝瓷器。這麼悠久的友誼,我想是流淌在薩利姆的血脈裡的。1963年,21歲的薩利姆作為非洲學生領袖訪華,並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三年後,他任駐華大使,為中坦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他在聯合國工作期間,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大聲疾呼、慷慨陳詞。

1971年第26屆聯大上,當電子計票牌顯示錶決結果——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會議大廳沸騰了。許多亞非國家的代表興奮地歡呼歌唱,這次薩利姆不僅唱還帶頭跳起舞來。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我們無法言說,卻可以理解。因為薩利姆胸中沸騰著像鮮血一樣火紅和滾燙的人類最樸素也最珍貴的情感,那便是:正義、和平、團結、美好。

後來,薩利姆以坦尚尼亞總理、非統組織祕書長等身份對中國進行多次國事訪問。他說,中國永遠是非洲可信賴的朋友,中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過去唐僧西天取經,而我們今天將繼續前往東方取經,以有益於非洲的振興和發展。

的確,朋友之間是互相信賴、互相依傍,共同進步、共同發展。迄今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專案之一便是被稱為“自由之路”的坦贊鐵路,這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幹線是東非交通動脈,全長1,860.5公里。“1970年,經濟剛剛恢復的中國拿出10億人民幣,動員5萬餘人深入非洲腹地,幫助坦贊兩國修建一條橫穿非洲的鐵路。沒膝的淤泥、四五米高的荒草、猛烈的暴雨、險惡的裂谷、瘧疾、肝炎、霍亂,許多援建的中國人再也沒能回來。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中非人民用汗水和生命完成了鐵路的修建。 ”這是《尋路非洲——鐵軌上的中國記憶》裡的描述。現在,中國與非洲通過更多的鐵路連線在一起,友誼像鐵軌一樣愈久彌堅、源淵流長。

中國鄉村建設探索者,新中國英語教學拓荒人

伊莎白.柯魯克,1915年12月生,加拿大籍,北京外國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1980年國務院批准認定的第一批“外國老專家”。

後來,筆者認識了伊莎白的“中國孫女”傅涵女士,並且請她多寫寫伊莎白和她身邊其他的外國友人。

從最開始以“不擅長寫作”為由推辭,到後來不僅寫了很多還拍了自己的處女作——紀錄片《西方女人類學家的中國記憶——伊莎白.白鹿頂》,傅涵對伊莎白的愛,在筆者看了紀錄片並與伊莎白麵對面以後,便真的理解了。

伊莎白的父母是傳教士,父親饒和美是英國人,1912年任華西協和大學教育系主任;母親饒珍芳是加拿大人,建立了中國第一所蒙臺梭利幼兒園(現成都市金碩果幼兒園)、成都市盲聾啞學校(現成都特殊教育學校)併兼任成都加拿大學校校董。

1915年,伊莎白在成都四聖祠教堂對面的房子裡出生了,父母為她取了箇中文名字——饒淑梅,希望她善良淑美,頑強如梅。

後來,伊莎白(饒淑梅)一生的時間都在從事人類學研究,這也許與她的童年有關係。“我的父母從事教育工作,所以他們特別注重解放孩子的天性”。每年夏天,為躲避成都夏日的酷暑,伊莎白一家都會來到距成都70公里的彭州市白鹿頂度假。

為了讓女兒獲得更好的教育,1928年父母把伊莎白送回加拿大唸書。10年後,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到成都。時年23歲的伊莎白,正是青春曼妙的年紀,她卻開始走向藏區做社會調查。抗戰時期,為研究如何發展鄉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25歲的伊莎白和26歲的俞錫璣開始了探索性鄉村社會實踐,對四川省璧山縣興隆場的1,500戶人家開始了挨家挨戶的田野調查。2013年,這部社會人類學歷史上首部由西方女人類學家與中國合作者完成的鉅著《戰爭時期中國農村的身份、變革和抵拒——興隆場》終於出版,這份珍貴的手記,細膩、翔實地記錄了抗戰大後方的大量日常生活細節,堪稱社會人類學以及民國史、鄉建運動史的必讀之作。

1942年,伊莎白與英國皇家空軍大衛.柯魯克結婚。1947年,為考察和報道中國解放區土改運動,與丈夫大衛.柯魯克穿越重重封鎖來到邊區,完成了《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這部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1948年,應中國共產黨邀請,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辦學之初,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教材嚴重缺乏,他們一方面從英文雜誌中挑選適合的教學教材,一方面自己動手編寫教材。他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半世紀之久,在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是新中國英語教學的拓荒人,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為中國教育事業和對外友好交流作出傑出貢獻。

去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筆者有幸參加了伊莎白103歲生日會。參加一個世紀老人的生日會,於我還是第一次。吃生日蛋糕之前,連著觀看了兩個紀錄片,被深深感動。

坐高鐵、錄節目、蕩鞦韆、吃冰淇淋,這是伊莎白在“中國孫女”傅涵朋友圈裡的日子。時不時地我就會點進去,看看她,想想自己,心裡就如窗外的天空,響晴響晴的。

走遍中國的公主,泰國王室成員訪華第一人

在獲得“友誼勳章”的6個外國專家中有一位公主。她叫瑪哈扎克里.詩琳通。

詩琳通,1955年4月生,泰國籍,泰王國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員。泰國王室即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詩琳通的父親是普密蓬.阿杜德(1927年12月5日—2016年10月13日),泰國第九代國王,被追封為“阿杜德大帝”,亦稱拉瑪九世,中文名鄭固。普密蓬生前積極推動泰中關係,曾接待過多位到訪泰國的中國領導人。

詩琳通從小聰穎好學,多才多藝,更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1981年5月,她首次訪問了中國,成為泰國王室成員訪華第一人。回國後,她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用泰中兩國文字撰寫成書,取名為《踏訪龍的國土》,為泰國人民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此後,詩琳通又多次來到中國,從北京到邊疆,從都市到鄉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將訪華觀感撰寫成《絲綢之路》一書,並出版了《隨公主踏沙遠行》《詩琳通公主天路行》等多卷畫冊。為提高自己的中國語言文化水平,曾於2001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書法、繪畫、二胡演奏,一部照相機、一本日記本,詩琳通用心用筆用鏡頭記錄著她在中國的每一天。

198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在中國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詩琳通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的變化。為了讓更多泰國人了解中國,詩琳通積極推動中泰兩國的教育科技合作,鼓勵泰國學生到中國學習,來北京大學及其他知名高校交流,將所學的知識帶回泰國,為泰國發展作貢獻。2005年,在詩琳通的支援下,北京大學詩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作為北京大學跨院系跨學科的的學術交流機構,開展以泰國為主的合作交流工作,除了進一步深化語言、文學、文化、中泰關係等,還拓展到科技領域。

公主不僅是童話、是夢幻,更是人世間善良、愛與美好的象徵。詩琳通確實是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她扶弱濟貧,捐資助學。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詩琳通以個人名義捐贈了10萬元人民幣,援建了在地震中成為廢墟的綿陽市先鋒路小學,還和泰國紅十字會基金會共同捐贈了100萬元人民幣的帳篷和廚具。

寫不完的中國故事,道不完的中國友誼

勞爾.卡斯特羅.魯斯,男,1931年6月生,古巴籍,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古巴革命領袖,長期擔任古巴黨和政府重要職務。對華友好,積極促成古巴在拉美地區率先同新中國建交,是中古關係的重要奠基人、中拉關係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將對華關係確立為古巴外交的優先發展方向,並堅定致力於將古中友誼發揚光大,在重大問題上堅定支援中國,高度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強調中國是維護國際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的關鍵建設性力量,支援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女,1935年2月生,俄羅斯籍,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高階研究員、著名漢學家。1957年參與建立蘇中友協,1960年進入蘇聯對外友協工作。1989年當選為蘇中友協第一副主席並赴蘇聯(俄羅斯)駐華使館工作,始終致力於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為推動中蘇(俄)民間外交作出傑出貢獻。現年84歲,仍堅持工作在中俄民間交往第一線。其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俄羅斯和中國:民間外交》一書,用大量詳實的圖文資料真實記錄了兩國人民70年的友好交往歷史。曾獲“中國語言文化貢獻獎”和全國對外友協“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讓—皮埃爾.拉法蘭,男,1948年8月生,法國籍,法國前總理、法國政府中國事務特別代表。長期活躍在國際舞臺,擁有重要國際影響力,長期致力於促進中法友好和中法全方位合作,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中國享有較高聲譽。曾作為法國總理在非典期間堅持如期訪華,給予中國人民極大政治和情感支援。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合作,曾作為法國總統代表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積極為法國、歐洲各界客觀認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建言獻策。發揮“中國通”優勢,利用各種場合和平臺宣介中國,增進中法友誼,與夫人合著《中國的啟示》一書並在中國出版。積極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為推動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奔走努力。

這是另外三位獲得“友誼勳章”的外國友人。

故事是寫不完的,友誼是道不完的。

在中國走向世界的程序中,發生了太多感動人心的故事,每個故事及其故事裡的人都值得銘記。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6位外國友人獲得“友誼勳章”,正是體現了中國人珍愛朋友、重視友誼的美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中國成立後,從3.1萬蘇聯專家到今天的每年90多萬人次外國專家來到中國工作、生活,這與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努力分不開的。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讓有志於來華髮展的外國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接納全球優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三次會見外國專家,並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國專家們功不可沒。”

獲得“友誼勳章”的6位外國友人,以及數以千計、萬計和更多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們,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文|徐慶群 ﹚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下屬腐敗上級辭職”寫入哈薩克法案,薩金塔耶夫率先公開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