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美國與法國之間的一系列互動,可以說相當引人注目。從收取“數字稅”,到不久前馬克龍稱北約已經“腦死亡”,再到現在美國對價值24億美元(約170億人民幣)的法國商品,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美國與法國之間的關係,只差劍拔弩張。
尤其是最後一條,美國針對法國徵收懲罰性關稅,令法國人格外不能忍。根據早前的新聞報道,法國徵收“數字稅”的物件,實際上包括多個國家的網際網路企業,美國只是“恰好”佔據了大頭。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美國才以這種幾乎要和法國撕破臉的態度,要求他們收回這一項政策。
可以這麼說,法國這次是提出了一個相對正當的要求,但是卻遭到了美國的百般阻撓,不僅如此還要對自己徵收懲罰性關稅。法國好歹也是堂堂聯合國五常之一,都被美國欺負到這個地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當美國提出這一不合理要求之後,法國財長勒梅爾立即做出反擊姿態,稱法國永遠不會放棄徵收數字稅的意願。並且,在本月3號,勒梅爾還通過媒體對外界宣稱:“將準備對美國進行強烈報復”。
同時,歐盟也表示將作為一個整體採取行動,各國將保持團結。由此可見,法國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得罪了法國,基本就等同於得罪了整個歐盟。這一點,美國的精英們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們之所以還是做出如此選擇,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明年是美國的大選年,華盛頓的各路政治精英現在都在為了選票而不遺餘力。不知大家注意到沒,美國下半年在國際上的動作,顯然比上半年要來得更猛烈,而且與盟友之間的關係也更加撕裂,這或許是為了迎合國內的選情輿論而做出的行動。
其次,還是“薅羊毛”的理論,根據美國財政部前不久公佈的資料,預計美國在2019財年的赤字將達到9600億美元,而往後10年的年均財政赤字將達到1.2萬億美元。而在克林頓時期,美國財政是有盈餘的。
換句話說,在中東的兩場區域性戰爭嚴重消耗了美國的國力,同時還造成了大量債務,對美國財政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衝擊。而對於當前的美國來說,解決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滿世界“薅羊毛”,哪怕是盟友的“羊毛”也要“薅”。
這樣一來問題的脈絡就很清晰了,“數字稅”可能只是美國的一個藉口,不管法國出不出臺這項政策,美國的大棒還是會落下。只不過這次法國與歐盟高層都展示了反擊態度,美國的計策可能並不會產生多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