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2月4日,吵吵嚷嚷的北約峰會落下了帷幕。

不過,今年的北約峰會頗有些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對華戰略”,特意說明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這一變化有其內在的原因,但北約這一舉動也可以被視為是中國外交的一個“機遇”,特別是在和北約的交流和聯絡上。

美歐對華政策開始趨同

近年來,在北約集團內部,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政策開始表現出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主要來自對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體量和其對世界影響力不斷加大的“擔憂”。

美國正在經歷著歷史上和中國最為激烈的貿易摩擦,歐洲主要國家對中國政治經濟影響力的“顧慮”也不斷加深。在此背景下,強化對中國的防範至少在短期上就成了凝聚北大西洋夥伴共識的一種次優策略。

對於美國來說,快速增長的經濟規模和日益提高的軍事科技,已經讓中國比俄羅斯更有能力挑戰美國的霸權。而對歐洲來說,在過去幾十年,歐洲能以一個相對溫和的角色和中國打交道,主要是由於中國和歐洲沒有地緣政治衝突,並且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有利可圖。

但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增強的影響力讓歐洲的這種“安全距離感”漸漸消失。中國在亞非拉地區不斷增加的影響力被部分西方國家視為是在侵蝕歐洲在殖民時代留下的政治遺產,而最近幾年中國在跨國投資併購、推進中東歐合作和北極戰略上表現出來的影響力已經直達歐洲本土,這都極大地“刺激”了歐洲本已敏感的神經。

另外,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斷的擴大,由最初的傳統軍事安全不斷拓展到如空天、網路和重大經濟專案等領域,這也導致中國和北大西洋同盟出現安全方面衝突的可能性。

因此,歐洲和美國在對華安全政策上的分歧快速縮小,從而促成了北約將中國第一次視為“挑戰”和“威脅”。

中國與北約“外交”的可能

北約此次戰略調整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被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定義為“威脅”和“挑戰”,難免會壓縮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空間。

△ 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北約“現在確認中國的崛起對所有北約盟國都構成安全影響”,對華新策略“不是要製造一個新的對手”,而是要以“一種平衡的方式去分析、了解及迴應中國所帶來的挑戰”。

北約並非一般性的國際組織,而是一個具有鮮明地區色彩的軍事安全集團。北約是冷戰對抗的產物,其核心是北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和歐洲的西方盟國,主要防範的物件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但是隨著蘇聯解體和華約解散,北約經歷了多輪擴張,把相當一部分原東歐國家轉化成為北約成員國,並繼續把矛頭對準俄羅斯。北約東擴一直被俄羅斯視為對其戰略空間的侵蝕,因此與北約關係一直很緊張。雙方最近一次緊張局勢升級則是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之後。

因此,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亞太國家,北約及其成員國推進對中國的遏制戰略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政策技術瓶頸,例如是否要調整北約的地緣歸屬,技術軍事屬性的界定、對政治和經濟活動是否要做出更嚴格的隔離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約對華戰略的提出也可以視為中國和北約“外交”的開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峰會於12月3日至4日在英國倫敦舉行。

在過去,中國的北約政策或者說北約的中國政策都處於萌芽狀態,甚至根本不存在。不同於北約和俄羅斯之間設有對話管道(Nato-Russia Council),北約和中國之間交流渠道存在制度性的缺失。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中國對北約的認識往往從意識形態出發,缺乏政策導向的研究。

目前來看,隨著技術發展和全球化程序,中國和北約之間的關係正在迅速拉近,已經到了不得不互相正視的程度。在很多議題上,特別像網路安全和極地安全等領域,中國和北約及其成員國有著一定的交流需求,而現在經常採用的論壇對話機制又難以完成如此複雜的功能。

從實事求是原則出發,中國可以把北約此次將中國列為“威脅”和“挑戰”視為北約“中國政策”的開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北約此舉或許也可以促進中國在堅持外交原則的前提下開展和北約的交流,從而為中國外交開啟一個新的領域。

北約自身裂痕不斷加深

儘管北約把中國放在了新的“假想敵”名單上,但是並不能掩蓋其內部分歧不斷加深的事實。例如,北約共同防衛預算的分歧,美歐在對俄態度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冷戰後北約一直將俄羅斯視為最大的“共同假想敵”。但是隨著烏克蘭危機有所緩和,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最近幾年隨著油價下降和西方制裁而急速下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和歐洲在對待俄羅斯問題上逐漸出現裂痕。

由於俄羅斯和美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程度低,使得美國通過經濟手段威脅俄羅斯更加困難。所以美國的優先戰略仍然是繼續向俄羅斯施加軍事壓力。

但是,歐洲國家顯然不可能像美國一樣對維護美國霸權盡心竭力。作為俄羅斯的近鄰,歐洲國家不願意在俄羅斯經濟已經下行的情況下繼續刺激莫斯科,導致其做出更加危險的舉動。同時,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農業潛力、高素質人力資源和巨大市場都對歐洲國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作為歐盟兩大核心國家,法國和德國都把與俄羅斯接觸而非對抗壓制,作為對俄政策的優先選項。由於歐洲近幾年民粹主義異軍突起,歐盟把原先與穆斯林人口眾多的東南歐發展關係的重心,逐漸轉向以基督教人口為主體的俄羅斯。

面對作為後冷戰時期主要防範目標的俄羅斯,美國和歐洲很難取得共識。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對華戰略調整將向何處發展也有待觀察。

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百通社立場。

撰文 / 王曉光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講師、清華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編輯 / 李剛

最新評論
  • 1 #

    ♦美國為了維護霸權地位,可以說動用很多資源,也使出來很多招數,但最終都是收效甚微。♦歐洲與中國的經濟有互補性,合作的空間很大,中歐經濟合作有助於歐洲經濟發展。♦美國此時調整北約對華戰略,明顯是在給中歐之間設定障礙,拉著北約對抗中國的意味很明顯。♦美國越來越赤裸的霸權行為已經讓世界很多國家反感,其中也包括很多歐洲國家。♦美國人為了利益從不付出,只知道索取。現在美國對歐洲的傷害在與日俱增,北約的裂痕正逐步加大。♦中國能幫助歐洲國家經濟發展,美國卻只會給歐洲增添麻煩。♦今後中歐隨著經濟合作的加深,關係只會越來越好,美國的策略最終會落空。

  • 2 #

    不管是歐盟還是北約最好是讓它解體,中國要想得到美歐的尊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3 #

    白人掌控的世界意識到亞裔人種的崛起,除了打壓別無選擇,我們除了發展強大別無選擇

  • 4 #

    我不苟同作者的觀點。沒有從北約的起源的職能出發,實際上北約被美國綁架了,這個宣告其實是美國的想法。實際上八竿子打不到的,我們與歐洲沒有地緣政治因素在裡面,更在全球化背景下互利共存,歐洲尤其是西歐還是沾光的。

  • 5 #

    意味著白人勢力想要維持現狀必須找到新的對手,原來是蘇聯現在是中國。和平崛起基本沒有希望。

  • 6 #

    這是一個東西方世界觀的改變,客觀上講是敵對的定位。

  • 7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既有當年的二戰反法西斯的同盟國也有當年的法西斯的德意縱觀整個北約組織的構成其實就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構成的一個強盜集團!

  • 8 #

    北約把中國視為主要假想敵,中國壓力驟然加大。我們要想辦法把威脅當作機遇,化壓力為動力。

  • 9 #

    不是什麼世界觀價值觀意識形態問題,關鍵是守成國和崛起國必須面臨的正面衝突,是爭奪世界資源的佔有和控制權!

  • 10 #

    美國有意對中國開戰,事實上美國在北約會議上討論如何對抗中國。中國必需做好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中國只有立足於打才能打贏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

  • 11 #

    正義與非正義,文明進步與倒退的關係

  • 12 #

    明顯針對的是黃種人的崛起,實際上黃種人團結起來可以跟歐美硬剛的,但太可惜了。日韓已經成別人戰車上的了。

  • 13 #

    如果小弟數量有限的話,大哥多了,小弟也會成為資源,大哥為了維持勢力,也不能太不把小弟當人了,所以中國崛起對絕大多數國家是好事。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聖誕遊行打出內戰邦聯旗號,美國小鎮因暴力威脅取消今年聖誕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