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1436年起採用銀銅貨幣體制,主要貨幣為白銀。至明、清與西方貿易,從外國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元。銀元是一種使用較多的金屬貨幣。在銀本位制的國家中,為了便於流通和計價,大量鑄造銀元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銀元起源於外國,所以在中國又名叫“銀洋”、“洋錢”、“洋鈿”、“番餅”。
16世紀時,首先流入我國的是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製造的西班牙銀元,又稱為本洋。因“本洋”背面圖案有兩條立柱,故俗稱“雙柱”。
1854年後,墨西哥鷹洋開始進入中國,最初在廣州流通。這種銀元系墨西哥獨立後於1832年開始鑄造,銀元的一面是墨西哥國徽,圖案為一隻鷹嘴裡咬著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所以該銀元被稱為鷹洋。墨西哥鷹洋因其銀質純正,成色不變,為人們所樂意使用,故後來居上,其聲譽超過本洋,成為中國市場上流通的標準貨幣,外國銀行在上海發行紙幣,也都以鷹洋作為供兌換的準備金。
嗣後有英國“站洋”、法屬印度支那“坐洋”、日本“龍洋”、印度“盧比”銀元、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荷蘭“馬劍”大銀元及美國貿易銀幣等數十種,其中“鷹洋”和“坐洋”流入中國的數量較多。
我國銀元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正式由官方鑄造。最早是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鑄造的。當時張之洞見市面上多流通外國銀元,沒有中國自己鑄造的銀幣,遂以裕國用、保權利為由,於1887年奏準設立廣東造幣廠,自鑄銀元以謀抵制。這種銀元正面是“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是蟠龍紋,通稱龍洋。龍洋每枚重庫平銀七錢三分,比當時盛行的鷹洋還重一分,目的就是想以此抵制鷹洋,可見張之洞的一番苦心。然沒想到結果卻適得其反,龍洋因份量過重,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反而不敵鷹洋。
繼廣東、湖北等省開始自鑄銀元后,光緒二十二年天津的北洋機器局也試鑄銀元,此年南京也開始鑄龍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川省成都造幣廠鑄造四川盧比銀幣,正面用光緒皇帝半身像,成為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出現的人像幣。其他各省亦紛紛自行設局購機仿鑄銀幣,各局皆不受中央政府管轄,龍洋的品質也因此良莠不齊。當時各省鑄造的銀元,形式、份量參差不齊,市價也高低不一,往往此省所鑄銀元不能行於彼省。各省督撫都把鑄幣看作是一大財源,故拼命鑄造,以致鑄幣過剩。
1899年清政府以各省設局太多、所鑄銀元成色份量相差很大、不便民用為由,指定各省需用銀元概由廣東、湖北兩省鑄造,並令所有鑄造餘利,悉數歸公,如此總算煞住了各省設局自鑄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