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一場軍事政變給本就不平靜的大明王朝再度蒙上了一層陰霾,這便是傳說中的寧王之亂。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寧王發動的這場叛亂,因為遭遇千古奇才王陽明的鎮壓,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可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叛亂開始之初還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曾經試圖阻止寧王反叛朝廷。這個女人就是寧王的王妃——婁妃。
婁妃出身名門,她的父親婁諒是當朝的大儒,著名的理學家,曾著有《日錄》四十卷。王陽明年少時,曾與婁諒有過深入的交流,對婁諒深厚的學問欽佩不已。
正是得益於婁諒的指點,王陽明才撥開雲霧見青天,頗受啟迪,為心學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婁諒是王陽明人生中的貴人之一。
婁妃作為聖賢之女,受父親影響她知書達理,賢惠端莊。她及笄嫁入寧王府後,憑藉著美貌和人格魅力受到寧王朱宸濠的寵愛,夫妻二人相敬如賓,日子過得十分幸福。
明武宗時期,原本就亂象叢生的國家機器,因為這位荒唐皇帝掌舵變得更加混亂不堪,不僅百姓日子過得拮据,連皇親國戚也捉襟見肘——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作為第三代寧王的朱宸濠眼見朱家的江山一天不如一天,憋火不已,暗暗認為如果自己是帝國的掌舵人,大明王朝不會向破敗沉淪。
同時,他深深地覺得,眼下是掌權的絕佳良機,在這混亂的時刻振臂一揮,大有機會鹹魚翻身,坐上龍椅。
貪慾一開便不可收拾,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開始結交大臣、勾結將領,結黨營私預謀舉事。
婁妃作為寧王的枕邊人,很快發覺了他反叛的念頭,連忙苦苦相勸讓他懸崖勒馬,不要逆天行事。
然而在那個年代,婁妃縱使滿腹經綸,可畢竟是個女人——政治是男人們的遊戲。她的話被寧王當成了耳旁風。
寧王執著於貪念,又因為對前景的過度樂觀,在他過完40歲生日的第二天,悍然舉起了反叛的旗幟。
這個時候,封建時代女性脆弱、無奈,或者說狹隘的一面在婁妃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受三從四德傳統思想影響,寧王叛亂以後,婁妃既沒有告發丈夫,也沒有休夫,跟丈夫劃清界限。儘管她不認同丈夫的行為,但是仍然做起了丈夫身後默默付出的女人。
在戰事吃緊的日子裡,她號召寧王府的女眷捐出錢財、首飾,發放給前方將士,以鼓舞士氣。
寧王有這樣的賢內助相幫,換做任何對手都難以與他相抗,但是可惜的是他遇到王陽明,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他先是中了王陽明的疑兵之計,誤以為王陽明手握十數萬大軍,緊接著又中了離間計,對自己的左右手起了疑心。等到他回過味兒來時已經為時未晚。
王陽明聚攏起了一支為數八萬的雜牌軍,趁他老巢南昌空虛,直搗黃龍。寧王回師營救,一頭鑽進王陽明設下的圍點打援埋伏圈。
經過一番水戰寧王敗走,王陽明一路追殺,殺得叛軍丟盔卸甲。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寧王的妃嬪、丫鬟們自知落入敵手不會落得好下場,紛紛投水自盡,這其中就包含婁妃。
可憐婁妃心如明鏡,卻嫁錯了郎君,嫁狗隨狗最後落得個死於非命的結局。
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多年的反叛之舉,就這樣在短短四十多天後化為烏有。他最終被王陽明生擒活捉。被擒時他一度十分囂張,說:“朱家自己的事,何煩你王陽明這般周折費心!”待他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前景不妙,開始向王陽明求饒,說:“你儘管拿去我的頭銜,家財,只懇求留我一條性命,貶為庶民。”
王陽明則冷冷地回答:“自有國法在。”
朱宸濠這時知道自己難逃一死,隨後向王陽明提出了最後的人生願望:請幫我收斂婁妃的屍體,好好安葬。
僅憑這個“臨終遺願”便可知他對婁妃存著怎樣的留戀,夫妻二人可謂感情篤深。
不知婁妃在天有靈聽到這句帶有懊悔意味的話會如何做想,是感到欣慰,還是反思如果當初能夠堅持原則,寧王一脈就不會落得這樣的結局?
個人覺得前者可能性更大,畢竟在那樣一個時代……她已經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生前相夫教子,賢良淑德;死時守節守德,忠於夫君;死後千古留名,以鑑後人。
婁妃最終得到了妥善的安葬,畢竟拋開寧王的“遺囑”不說,婁妃的父親婁諒還是王陽明的良師益友,王陽明於情於禮都會厚葬於他。
唯一可惜的是,她的墓穴在500多年後的今天不知所蹤,後人無法前往拜謁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