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國家。其中,國會行使立法權,是美國最高立法機構。

美國國會所在地即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獨立後,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

美國獨立的標誌是《獨立宣言》的釋出,而美國國會最主要和最明顯的任務,也在於立法。因此,美國人把國會大廈當做美國民有、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徵,甚至有一些美國人把它作為守護美國憲政之基的聖地,不可侵犯!

美國自己重演歷史

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計劃舉行選舉人票的認證,統計特朗普和拜登的選舉人票數。這一步動作非常關鍵,是官方認證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最後一步。

就在美國國會就選舉人票認證激勵辯論的休會時刻,令人難以預料的一幕發生了!聚集在美國國會門前的示威者,突然情緒激動亢奮,圍攻起國會大廈。他們如同古代攻城戰士一般,激昂的蟻附攀登上國會大廈高聳的圍牆,迎風站立在“城牆”上方

防爆警察猶如守城士兵,向衝擊人群發射催淚彈,並且還開槍射擊。國會內部的安保人員,也一度拔槍自衛。一名女抗議者當場脖子中槍,生命垂危,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最終,抗疫群眾成功“佔領”了國會大廈,有人還衝到國會內部坐到主席臺上!示威群眾還佔領了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辦公室,坐在她椅子上、腳放在辦公桌上擺拍。眾議院長洛佩西跑了,主持認證的美國副總統彭斯跑了!

英國攻佔國會大廈

美國獨立之前,北美大陸上被英國、法國、西班牙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分割佔據著,其中英國地盤主要集中在美國東海岸,也就是靠近大西洋一側。

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頓上空響起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經過幾年戰爭,英國難以承受戰爭消耗,最終承認了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時,領土範圍只有東部13個州,主要集中在密西西比以東,總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與現在的937萬平方公里相差甚遠。

美國獨立後,英國尚未徹底退出北美大陸,而美國則很快就走上擴張道路,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買、買、買”,“搶、搶、搶”。1803年,法國將自己手中的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州,賣給了美國,以試圖拉攏美國聯合對抗英國。

英國自然不高興了!於是,英國利用自己手中強大的海軍,不斷襲擊美國商船,試圖封鎖美國海上貿易。比較有名的一個事件就是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被襲,英國用軍艦攻擊了美國商船“切薩皮克”號,致使美國21名船員傷亡

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前線基地,悄悄慫恿和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作戰,阻止美國向西繼續擴張,也就是阻擊美國變大變強。

兩國關係越來越緊張,於是1812年6月18日,美國以“維護航海自由”為名號,正式向英國宣戰,其真實目的是佔領英國在北美的前線基地加拿大,把英國徹底趕出北美,擴大美國版圖,這就是第二次英美戰爭,也成為了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其實,當時美國在兵員數量上還是佔據優勢的。當時,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只有5000人,而美國正規部隊有近35000人。但由於很多士兵是宣戰後臨時招募的,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極度匱乏,美國民眾對參戰的積極性也不高,因此戰鬥力並不是很強。

此外,當時英國有著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僅僅在北美就部署了97艘戰艦,而美國當時只有22艘。

1814年,英國在歐洲反法聯盟中擊敗了拿破崙,得以抽出精力和騰出大量兵力對付美國,支援英軍在北美的作戰。很快,英國佔領了百慕大群島,並以此為基地,近乎封鎖了美國東海岸並準備登陸。

英軍總指揮考克倫在得知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防守空虛的情報後,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直接攻打美國首都華盛頓。

1814年8月19日,英軍指揮官羅伯特·羅斯,手持停戰協議,帶領2500名英軍從馬里蘭登陸,向華盛頓挺近。考克倫的情報非常準確,英軍在前往華盛頓的路上,只遇到了一小支沒有戰鬥力的美國海軍和沒有經驗的美國民兵的抵抗,幾乎沒有費什麼子彈,就於8月24日攻入華盛頓。

羅斯手中的停戰協議還沒有來得及用,就在華盛頓遇到了幾個武裝團伙的襲擊。為了為報復當年美軍焚燒多倫多市國會大廈,羅斯命令在華盛頓縱火燒搶,最先燒燬的就是國會大廈。當時,國會大廈擴建的主體結構還在施工,國會兩院(眾議院、參議院)大樓內部包括圖書館都遭到破壞。此後,美國還火燒了總統官邸,即白宮。

這是在歷史上,美國國會大廈第一次被攻克,也是美國首府華盛頓史上唯一一次被侵略。

總結

如今,歷史再次上演。

只不過諷刺的是,這次攻入國會大廈的,不是別人,而是美國人自己,而且還是美國現任總統的支持者。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為此也站出來發聲,他說今天發生的“國會大廈”被攻擊事件,是“由現任總統煽動的”,是美國“巨大的恥辱和蒙羞時刻”。

示威者在洛佩西辦公桌前擺拍

更諷刺的是,美國眾議院院長洛佩西曾稱,示威遊行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今,美麗的風景線湧向洛佩西,她卻跑了。

40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健康碼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用?我們還需要健康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