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以色列和阿拉伯鄰居的問題,本質上是土地問題,甚至連政治問題都談不到,因此這和美國沒啥必然聯絡。

但美國作為全球軍事最強大的國家,願意來斡旋,以色列自然也樂觀其成。

這也就是為什麼20多年前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叫“土地換和平”。就是以色列佔領了很多阿拉伯人的土地,如果以色列推出這些土地,巴以和平就到來了。

主導“土地換和平”的其實就是美國人。80年代之後的幾乎歷屆美國總統,都把巴以和談當作一項重要的任務來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在實現巴以和平的問題上,目標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和手段不同。

但是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以色列在美國外交中具有很重的分量。

所以,從這個例子就能得出結論,如果沒有美國,“土地換和平”這個政策就不可能出臺,那麼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也不會出現很大緩和。

因為現在以色列面臨的阿拉伯人反對的問題基本還是又土地引起的。當然以色列和伊朗的關係和土地沒啥直接聯絡。

因此,可以簡單地回答——沒有美國的斡旋,以色列的周邊安全會更嚴峻,與鄰居們的關係也會更危險。

其實美國並不是一直支援以色列的,很多人對此都有誤解。

如果從以色列1948年獨立來看,美國人對以色列的支援,當時還沒有俄羅斯多。

1948年以色列剛獨立幾個小時後,5個阿拉伯國家上百萬軍隊就入侵以色列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叫獨立戰爭。因為這場戰爭關係到生死存亡,如果失敗,以色列就亡國了。

而當時以色列全國才幾十萬人,所以尋求外部支援是重要的手段。

以色列派後來的女總理梅厄夫人到美國遊說美國政府。但是美國政府不支援,說嚴守中立,而且對猶太人和對阿拉伯人都實施武器禁運。

這個政策顯然對阿拉伯人有利,因為阿拉伯人當時在中東說一不二,要比新生的一窮二白的以色列富裕得多,即使不從美國進口武器,阿拉伯人的武器存量也比猶太人多得多。

美國當時的政策,就如同站在邊上看一個拳擊手打一個小孩,然後說:我保持中立,誰也不幫。

在此背景下,美國猶太人和美國政府採取了不同態度,幾個猶太大富豪開始幫助梅厄夫人募捐,最終她帶回了5000萬美元的全美國猶太人的捐款。

利用這筆錢,以色列從俄羅斯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不少俄製軍火。這樣才保障了戰場有武器可用。

俄羅斯當年和以色列關係很好,因為包括梅厄夫人在內的眾多以色列建國先驅,都是來自東歐和俄羅斯的猶太人。

木叔講這個故事是想說,美國並不是一直支援以色列的。

只是後來國際形勢變化了。俄羅斯更傾向阿拉伯人之後,美國人對以色列才越來越重視。

這也能說明,沒有美國,猶太人和鄰居的關係的歷史關係確實難以找到一把解決的鑰匙。

畢竟要建立互信。美國人後來和阿拉伯人關係也不錯。這種中間人的關係,就為巴以建立互信提供了條件。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美國白給4億軍援也沒用,澤連斯基不顧警告,終於跟普京成功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