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陰德之說”壞人心風俗 (總第七十六)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為人向善者,不會是因為要得到報償而去做好事;對於帝王用獎賞來勸善的作法,志向遠大之人會恥於得到這樣的獎賞;奸佞而沒有道德之人,才會對這樣的賞賜滿懷希望,他們得以藉此把自己裝裱成道德品質高尚之人。
於是,漢武帝朝廷裡,弄虛作假,假充善人的現象開始孳生,武帝對人做了好事的獎賞,因而變得沒有節制而變味。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世俗之間開始流行“陰德之說”,說是這就可以勸善天下人,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其實質,不過是在挾持人間善舉而向鬼神求取福祉。世俗之不厚道,於是而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這種“在人世間所做,而在陰間可以記功”的好事陰德之說,被後世的浮屠悄悄地採用,以此來誘導天下最為愚蠢的,或者本就行為不端的人,寄希望於用這樣的一個說法,終止他們的“惡行”,其後,還不斷補充和完善這種學說。至於那些信了“陰德福報”之說,救活一隻昆蟲,送人一把簞豆,就滿心期望能夠為此而獲得無窮利益的人,等到要死之時,也沒等到那些可能僥倖而得的所謂“福報”,於是,此生遺憾之餘,又把希望放在了來生。
很顯然,用陰德之說來驅使愚民,脅迫君子,國家正常的治國之道,就會逐漸在人們心裡失去了作用。
誰都知道,佛教是在東漢被人引進中國,然而,我們從東漢往前推而溯源,那時,佛教並沒引入中國,這種“陰德福報”之說其實已經存在,而率先提出這類說法的人,就是偉大史學家司馬遷了,詳見《史記》裡的“王賀陰德”之說。
繡衣御史王賀的銀幕形象
王賀,繡衣御史。這繡衣御史可是日後讓人聞風喪膽之錦衣衛的前身。王賀奉命巡查魏郡(今河北臨漳),監督地方官逐捕“盜賊”。他行事平和厚道,遇畏葸不前、臨陣脫逃的地方官員往往縱而不殺。而在別處,他的繡衣同僚如暴勝之等人,誅殺二千石以下官吏及連帶處死者不下萬人。王賀不久就被朝廷以奉使不稱職被免官。他曾自我解嘲道:“吾聞活千人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
繡衣御史可是日後讓人聞風喪膽之錦衣衛的前身
執法公平而不矯枉過正,是人臣應盡的職責;無罪之人不可濫殺,是人類共同心聲。對君子而言,理所應當,然而,王卻說什麼:“我讓上萬個該被誅殺的人活著,我的後世大概會為此會興旺吧?”表面上,他是在販賣帝王的恩惠,其實是懷有極端自私自利之心,王莽之所以得以使奸篡奪漢朝江山,就是受到這個王賀的倡導而起了心。只不過, “王賀陰德”,沒給王氏帶來“福報”,害慘了王氏家族,最終被滅族,王莽本人也成為萬世亂臣賊子中最大的一個,受到《春秋》褒貶筆法的嚴厲批判。
司馬遷認為王賀的作法是積陰德,於是而稱頌他,其實,這只是小人心思,一言一行老想著要為自己牟取更大利益的作法,此舉反而使得人心變壞,也敗壞了社會風氣,“陰德之說”也就淪為佛教誇張不實的說辭,且這以後,此種學說自古到今都就沒有停息過。
人們會奇怪,司馬遷為何就不會把王賀後人,王氏家族被誅滅與“王賀陰德”聯絡起來議論?他又如何預言身後事?
吳江人叫袁黃,當世人稱袁了凡
明代有吳江人叫袁黃,當世人稱袁了凡,他不餘遺力,誇大這麼一種學說,以迷惑天下,而如今科學如此昌明,也總有一些糊塗蟲會受到他的迷惑。不知道這些糊塗蟲是否瞭解,世上還有這麼一段極其血腥的歷史。當他們知道了這個自認為“自家後世大概會為他的陰德而興旺”的繡衣御史王賀,用“陰德之說”挾持善行而欲向老天邀功,其最終結果,不僅沒有興旺,還血染了整個家族,不知會做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