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眾議院資深議長、民主黨老人精佩洛西
隨著元月6日抗議群眾“攻進”國會事件的發生,美國內政治再次發生戲劇性變化。
早前氣勢高昂的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雖然在事情剛剛發生時,總體姿態仍然強硬,但在社交媒體恢復其賬號使用功能的第一時間,迅速“認慫”了:公開譴責“犯闕”的抗議群眾,並保證元月20日的總統權力交接和平有序進行。
很顯然,在中間這段時間,他得到了助手們的建議,因此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然而民主黨人並不買賬,當選總統拜登要求特朗普對國會騷亂事件負責,而眾議院資深議長佩洛西呼籲彭斯解除總統職務,另有超過200名國會議員支援罷免特朗普。
由此,在任總統在其執政尾聲,陷入風雨飄揚的難堪境地之中。
這位在華府當政4年的總統始終未能融入建制派主流政治圈子,始終是“局外人”。事實上,從共和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到副總統彭斯,都最終加入了“倒特”的佇列中,國會發生的事態如同競選本身一樣,疑點重重,部分看上去是個“請君入甕”的遊戲。
當一個政治素人、缺乏機構官僚經驗的總統,進入一個有著約定俗成的規則和潛規則的政治圈子,而又要保持自己的特立獨行風格,唯我獨尊、天馬行空地施政的時候,那麼可以想象他的那些經年累月廝混在自己的崗位上、相互之間關係盤根錯節的建制派中堅們,會是何感受,並作何感想了。
特朗普不僅受到建制派的反感,而且在國際主流政治圈子裡也不受待見,因此儘管美國選舉存在爭議,但它們中的多數國家領導人——特別是盟友國家領導人——很快地向拜登伸出橄欖枝。
正因如此,當國會事件仍在發酵的時候,德國總理默克爾——特朗普的老對頭,率先“發難”,指責特朗普對華盛頓的騷亂事件,難辭其咎。
離總統職務交接雖然之後不到兩週時間了,但不滿情緒正在華盛頓的政治圈子裡醞釀、發酵和擴散,當選總統、眾議院議長和眾多的國會議員等華盛頓政治的“大人物”們都公開行動起來,向在任總統發起挑釁。
特朗普的身邊人也“樹倒猢猻散”,打算不等任期結束就辭職——麥康奈爾的老婆、交通部長趙小蘭已帶頭辭職,與特朗普“劃清界限”,使其陷入“眾叛親離”之中。
正因了那句俗話:人倒起黴來,喝口水都塞牙。
特朗普在接下來的12天裡何去何從,突然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在贏得總統職位,又將國會參眾兩院的多數,都納入囊中後,民主黨人已經銳不可擋,考慮到特朗普離開白宮後對民粹主義運動仍然擁有的巨大影響力,因此在拜登執政後,在美國行政、立法權力都主要操之於民主黨人之手的情況下,特朗普將是主要的牽制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挑戰選舉結果的行動雖然失敗,但疑點仍在,國會騷亂事件也存在諸多說不清道不明之處,在民主黨人執政後,特朗普一定會秋後算賬,繼續追查,而民眾也不希望國家政局由一黨說了算,因此不排除在拜登任期出現重大進展,從而對民主黨形成致命威脅。
民主黨人對特朗普的最新指控,從策略上講,可能是希望在政治上徹底整垮他,以解除後顧之憂。
特朗普在結束任職前不體面地下臺,有兩條途徑:國會彈劾,或者由副總統領銜帶領多數內閣成員“逼宮”,迫使其下臺。
從第一條路徑來看,嚴格來說,在12天裡大機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第二條路徑來看,只要彭斯配合,至少存在由其代理總統職務並使特朗普離職的可能性的。
就彈劾來說,需要很高的門檻,國會現在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來不及找出罪名,跨過這道門檻,而且之後的程式十分複雜,因此雖然有200多名議員提議罷免特朗普,但操作上並不可行。
所以老道的佩洛西直接喊話副總統彭斯,要求由他解決特朗普——根據美國憲法,副總統以及各行政部門或國會依法設立的此種其他機構的多數主要官員,向參議院臨時議長及眾議院議長遞交關於總統無能力履行其權力與職責的書面宣告,則由副總統作為代理總統立即承擔以上權力與職責。
即便特朗普內閣的多數官員不聽命於彭斯,在憲法的規定中,國會可以設立相關機構予以配合,在當前的輿論聲勢及民主黨人掌控參眾兩院情況下,並不難做到。
應該說這個提議是很有誘惑力的:彭斯雖然貴為副總統,但卻無實權,今後也不一定會參選總統,或者能夠成功競選總統,透過這個途徑先過把總統癮,無疑是樁“好買賣”。
佩洛西此招的陰險之處在於,儘管特朗普不服氣要搞到底,也需要不少於約一個月時間,到那時,第58屆總統職位早就是黃花菜都涼了,彭斯理論上是可能擔任10天左右的代理總統職務的。
不過,彭斯最終選擇和建制派穿一條褲子,但如果他進一步對特朗普“落井下石”,將為他的個人政治生涯抹上難以磨滅的汙點,從此他的政治誠信就玩了——當然他也有可能選擇“大義滅親”,那就等著受世人唾罵吧。
另外,共和黨建制派在關鍵時刻與彭斯一樣,與民主黨建制派聯起手來,在大選中擊敗特朗普,並阻止其“翻盤”成功,但他們與彭斯存在同樣的問題:還要不要政治誠信和臉面。
更為實際的考慮可能是,在行政權力和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都被民主黨奪走的背景下,共和黨接下來的四年日子很難過,而且離行政權力很遠,需要多久才能重新掌權,還是未知數,因此,可能也不願在特朗普這件事上做得太絕,將自己的政黨一推到底,短期內不能恢復元氣。
綜合來看,在目前的主流輿論聲浪下,共和黨建制派總體上會與民主黨建制派保持一致,但在罷免或“逼宮”的事情上,會慎之又慎,除非迫不得已,不會輕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