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送你一朵小紅花

導演:莊絢維 / Allen Chen

編劇:梁舒婷 / 徐瑞良 / 黃雨佳

主演:張孝全 / 許瑋甯 / 王識賢 / 黃河 / 李沐 等

型別: 懸疑 / 犯罪

上映日期: 2020-04-30(中國臺灣)

對於許多人來說,臺劇一直都是偶像劇的代名詞。從《流星花園》開始接連掀起收視狂潮的臺灣偶像劇,將許多臺灣的偶像送入了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視線。然而花無百日紅,隨著網路的逐漸發達以及這一批觀眾的逐漸成熟,西方世界湧入的影視作品漸漸取代了偶像劇,而原本如日中天的臺劇也似乎漸漸走上了“窮途末路”。

不過,儘管受到了外來作品的“致命打擊”,臺灣影視業依舊受到了外來資本的恩惠。在臺灣市場“自救”收效甚微的情況下,臺灣的影視工作者們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全世界。由此與西方流媒體平臺的合作也在漸漸成形。伴隨著這樣的轉型,臺灣電視劇的目標與重心似乎也漸漸從“撈金”與“無腦迎合觀眾口味”轉向了“被更多人看到”。

圖 | 《流星花園》在許多人心中留下的痕跡至今沒有被淡化。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臺劇的出現,在真正意義上打破了所有人對臺灣電視劇的“刻板印象”。所有人都在那一刻意識到,臺灣的影視行業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絞盡腦汁“鬼畜”的產業,而在流媒體平臺的幫助下,將目光投向社會大眾,切實深入瞭解、揭開社會弊病的新做法,也讓臺劇重新煥發除了勃勃生機。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讓大家看到了本土媒體與HBO等劇頭合作的可能性,那麼,《誰是被害者》的誕生,可以說就是在如此大環境下順理成章的產物了。首播當日,這部作品就立刻奪得了網飛臺灣地區點選量首位,可見觀眾對於這部劇集的信心與期待。

圖 | 由於《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刻畫,這部作品或將成為一部難以逾越的巔峰。

這部改編自小說《第四名被害者》的影視劇集除了保留了原著中女主人公身份與名字外,幾乎完全沒有了原著的痕跡,僅在第一季的最後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彩蛋”。劇集講述的是一個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鑑識人員方毅任在調查一起離奇的兇殺案中,發現自己失聯的女兒竟牽涉其中,心急如焚的方毅任為了更快一步找到女兒而與“嗜血”記者徐海茵聯手,企圖在悲劇發生之前拯救自己的女兒。最終,方毅任忽然發現,真正能夠拯救自己的女兒的,並不是自己專精的鑑識技能,而是自己那封存已久的情感。

圖 | 不少影評人也針對這部作品給出了超高評價。

啟程:亮眼的概念設定

毫無疑問,劇集本身的設定、故事本身,包括隱藏在這一切背後的概念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也是非常具有社會價值的。從這一點來說,本劇集可以說與《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謂一脈相承。《誰是被害者》先是從一場看似非常重口的“他殺”案件開始,然而在劇情逐漸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才漸漸發現,原來這一切不是殘酷的連環殺人命案,而是一群絕望的社會邊緣人物用盡自己的生命發出的一聲吶喊。

這些人在生前從不被人重視,他們的聲音也無法被人聽到,他們有的因為想要做自己而被最親近的人唾棄,有的是因為毒癮而從璀璨耀眼的明星寶座跌落,有的因為過勞而身患絕症,卻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與保障,有的是常年活在兄弟的陰影下,卻想要讓世人看到自己,還有的被自己內心積壓著的愧疚和後悔壓垮,更有的長年失去父母愛護而獨自掙扎。他們最終都在一個人的教唆下選擇了自殺這條絕路,希望透過這個極端的方式讓人們看到他們的痛苦與吶喊。而真正將他們推到絕境的邊緣的,恰恰是這個社會,以及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我們的“視而不見”。

圖 | 這些人都經歷了人生的最低谷,卻無法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從這一個切入點來說,這部劇集存在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的燒腦刑偵劇,它讓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也開始不斷捫心自問,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中的個體,是否也曾經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而選擇了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又或者說,當我們身邊的人面臨絕境想要放手的時候,我們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及時發現這一切,去伸出手拉住他們?

這部劇集所發出的詰問的確如一顆“重磅炸彈”,重重地砸進了每一個觀眾的心中。

伴隨著這樣的概念誕生的人物就是影片中的兩個關鍵人物,男主人公方毅任以及女主人公記者徐海茵。他們一個是患有亞斯伯格的人,病症使他缺乏與他人共情的能力,不能對他人的遭遇產生同理心;而另一個則是因為傷痛的過往而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用狠厲的筆鋒和“嗜血”的拼勁來不斷麻痺自己受傷的內心。而這兩個同樣破碎的人在面對那些選擇絕路的人時,他們的內心也同樣受到了極大地震撼。可以說,影片將視角時刻固定在方毅任與徐海茵的身上,也是讓觀眾們可以透過他們的視角來共同完成這一趟的“旅程”,在最終,我們的內心也收穫了一些溫暖與希望。

圖 | 影片的兩位主人公,方毅任與徐海茵。

而劇集之所以要將“鑑識”推到舞臺的中央,也可謂是用心良苦。儘管講述法證、鑑識相關的劇集、電影在國內外已經不在少數,然而將這種刑偵手法與核心概念聯合起來的方式,本劇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在編劇們看來,鑑識 人員的手法與這些死者在生前的不被重視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些人在生前不被重視,他們的想法無法被傳達,他們被這個社會邊緣化,然而,在他們的死亡後,人們卻又開始拼盡全力尋找他們生前生活的蛛絲馬跡,試圖為他們拼湊出完整的人生。這樣的對比或許也讓觀眾們進一步地來思考自己是否也有力所能及之事,在一切悲劇發生之前來挽回一些事。

圖 | 幕後特輯中,創作團隊為我們講述將鑑識作為主要描述物件的理由。

此外,劇集的最終,藉由徐海茵的講述,我們也可以看到創作人員對於那些選擇絕路的人們的惋惜,如果只是再堅持一下,不要這麼快放棄,或許轉機很快就會來臨,或許新的生活很快就會展開。透過這樣的途徑,我們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想要傳遞的一種信念:或許現在你面前的人生可能一面黑暗,一切好像都沒有希望,然而,只要你願意堅持希望走下去,總有一天,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煥然新生。

圖 | 劇集的最後,父女二人也站在了同一把傘下,曾經的傷口也漸漸開始癒合。

旅途:用心的製作

影片除去這些發人深省的概念設定,在“落地”的過程中,製作組同樣可謂是“誠意滿滿”。無論是演員、道具、特效化妝、每一個部門都在盡心盡力將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就最終人們看到的畫面來說,最為亮眼的就是本劇對於屍體的毫不避諱的,真實地再現。

無論是最初的溶屍,還是緊隨其後的焦屍,以及之後雖然並沒有多少畫面但是依舊細節滿滿的高度腐爛的屍體,劇組的工作人員們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進行展現。而這種“毫不避諱”可以說也成為了本劇在這類劇集中的一大突破。透過對屍體的用心展現,觀眾們也可以更為真實地感受到刑警、鑑識人員所面臨的是怎樣的現場,也以此,製作人員也成功地為觀眾造就了“身臨其境”之感。

圖 | 方毅任等人與焦屍。

圖 | 最初被發現的浴缸中的溶屍。

為此特效化妝的成員們也做了許多的功課。或許對於觀眾們來說,我們最終看到的僅僅只是溶解了的屍體、燒焦了的屍體,但是為了讓這些“屍體”看起來 真實,部門中的人們必須開始大量的研究,將一具“屍體”從面板到肌肉、脂肪、骨頭、內臟等等一層層的,邏輯的分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開始著手製作一具具有 “真實感”的屍體。大到顏色的把控,小到一塊屍斑的位置,都需要進行精心的處理與調整。

在劇集的幕後花絮中,特效化妝師也為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團隊是如何對屍骨進行上色,對油脂的處理等等:

圖 | 幕後特輯中為我們展現的屍骨的製作過程與工藝。

正是這種對細節極為精準的把握,才使得影片中的場景、道具呈現出了一種真實感。而身處其中的演員也自然而然地可以提供更為真實的反應與表演。飾演徐海茵的許瑋甯也表示,自己在劇集中有一場戲是看到方毅任包中的與溶屍案相關的屍體照片,當時她在畫面中的表現是完全真實的反應,她是真正地被照片中真實度極高的屍體所震驚了。

圖 | 劇集中徐海茵看到溶屍案照片後震驚的反應。

不過,除卻這些“重口味”道具帶來的真實反應,許瑋甯本人在影片中也確實貢獻了不少亮眼的表現。她將徐海茵的這個人物,從最開始的冰冷,到漸漸“融化”,重新開啟心扉,再到最終破解心結,重新變回一個柔軟的有正義感的記者這些不同的階段都進行了有層次的展現。其中,當徐海茵得知這些被害者中有一人是因為自己的報道而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死去時,她將自己受到打擊的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是從這裡開始,徐海茵這個人物經歷了自己的轉折點。

她開始意識到,或許自己的這種麻痺自我,封閉內心的行為,在無形中也成為了傷害他人的利器。而這卻是有著童年陰影的她曾經最不想要發生的事情。在筆者看來,或許也正是因為徐海茵的人物設定更為接近普通人,所以可能相比較起方毅任的形象,徐海茵的形象更能夠激起觀眾的共鳴。

圖 | 幕後特輯中,導演本人也表示許瑋甯給了他很多驚喜。

劇集中另外一個令筆者驚喜的演員就是飾演方毅任女兒江曉孟的李沐。江曉孟在這部劇集中可以說是核心人物一般的存在,在前期她是神秘的,她的身上充滿了謎團,然而到了後期,當觀眾跟隨方毅任和徐海茵撥開重重迷霧,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受盡了生活苦楚的女孩兒,早熟卻尚未真正成熟的她將沒有為母親實現遺願當成了自己的“罪過”。在這樣的重壓的之下也使得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場戲是當小孟拿著母親的“放棄搶救同意書”去警察局找父親方毅任時,自己的父親卻沒有看到她一般與她擦肩而過,那一刻江曉孟臉上的神情變化儘管令人心碎,但也充滿了讓人想要繼續看下去的魅力:

圖 | 從小心翼翼地期待,到幻想的破滅,到最後的恨,李沐為我們展現了多層次的情緒。

終末:故事的垮塌

相比較起徐海茵以及江曉孟的形象的相對成立,劇集中兩位男性角色的塑造卻令筆者覺得難以成立。由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作為一個亞斯伯格患者,演員確實用細節上的表現為這個角色注入了一定的真實感,而亞斯伯格的設定也使得方毅任這個形象在最初的時候的確可以吸引很多觀眾的目光,人們也會對他如何產生變化,如何勸會曉孟讓她不要走上絕路的發展產生十分的好奇。

圖 | 劇集中方毅任幫忙進行屍檢。

然而,“成也亞斯伯格,敗也亞斯伯格”,在筆者看來,與其為這個人物加上亞斯伯格這樣特殊病症的噱頭,倒還不如直接將方毅任塑造成一個身心健全但是內心卻有著巨大空洞的普通人來得實在與自然。以現在的設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方毅任並無法與觀眾們產生很深刻的連結,人們始終無法接近方毅任的內心。以至於方毅任在最終必須要依靠自己的臺詞來將自己的內心剖白——原來他是想要變得和他人一樣,所以才決定娶妻生子。

圖 | 女兒在懸崖邊,方毅任的勸說之詞卻令人難以接受。

這樣的臺詞也使得方毅任的形象徹底地垮塌了,成為了一個相當不討喜的人物。而這樣的男性形象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也非常容易招致觀眾的反感。儘管最終方毅任也開始付出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女兒的原諒,但是在許多觀眾看來,這樣的男性形象無疑是“無法饒恕”的。

同樣有此問題的,是王識賢飾演的刑警隊長趙承寬。作為一個男性刑警隊長,他“自然而然”地為了事業而拋棄了家庭。他的妻子與患病的兒子只能長期以來默默忍受著這樣的生活。或許王識賢現在的形象與家庭情況是在為2022年即將到來的第二季做鋪墊,但是到了劇集結尾趙承寬的家人完全沒有交代的這一做法其實是令筆者感到寒心的。

圖 | 劇集中短暫出現的趙承寬的家人們。

此外,影片為了凸顯出男女主人公的能力之強,可以說是刻意地弱化了刑警隊的形象與存在感。這也使得整個刑警隊成為了一個非常不討喜的形象,每一次都落後於媒體,而作為刑警隊長的趙承寬無法為偵查提供方向,只會衝著自己的隊員大吼大叫。

更匪夷所思的是,劇集中,當刑警隊抵達林心如飾演的大反派李雅均家中進行蒐證時,背景中趙承寬正在指揮其他刑警通知鑑識組,而前景中一個刑警在沒有戴手套的情況下開始對家中的櫃子進行了蒐證,並最後翻出了“媽媽的遺願”玻璃瓶。這種完全沒有常識的行為實在是有些“辣眼睛”。

圖 | 進行蒐證卻沒有一個刑警帶著手套,令人匪夷所思。

更不用說,劇集中竟然還出現瞭如下推理——

圖 | 在明知道被扔下樓的是一具已經死亡的屍體的情況下,法醫與刑警做出瞭如此推論令人哭笑不得。

而李雅均做下這樣行為的動機,在影片中儘管有了非常表面的闡述,但是還是令人不解,如果僅僅只是周洋的原因,那麼為什麼李雅均在殺害周洋後要繼續給他人“禮物”,幫助他們去死呢?這種人物形象上的模糊也令筆者在觀看完這部劇集後感到了一種“強行自圓其說”的意思。

圖 | “目眥欲裂”的林心如

種種劇本上的疏漏只能令人感嘆這部劇集的高開低走,然而如果僅僅只是這樣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或許筆者還不會對這部劇從期待轉向厭惡。劇集的最後一集,當一切都逐漸收尾,徐海茵也瞭解了每一個被害者的故事,可以說影片的整體核心已經圓滿,然而劇集中一定要加入趙承寬向方毅任講述自己為什麼要指使手下偽造證物將一個的確是罪惡滔天的犯罪者送入監獄的原因。原來趙承寬這麼做是為了要為自己被殺死的拍檔報仇,以及這次一定要將這個總是藉機逃脫的犯罪者繩之以法。

圖 | 趙承寬向方毅任吐露心聲。

對於筆者來說無論如何這一點實在是難以接受,一個犯罪者,固然罪孽深重,實在應該被法律制裁,可是,這就能夠成為一個刑警偽造證據,並在最終告訴鑑識組“其實我們的目的是一樣的”的理由了嗎?他人的犯罪,就能夠成為另一個人為了復仇堂而皇之犯罪了的理由了嗎?

編劇們在這裡的做法,實在是令筆者不寒而慄。

directed by

2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跑男最後一期畫面,31歲baby顏值,和八年前相比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