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古人常說“死者為大”,所有的往日恩怨也便不必再提,而死者的家人們也多會為他舉行一場隆重的悼念儀式以及出殯流程,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這樣的場景,因為就今天的形式來看,人去世之後,有的只是流水線式的悼念,之後便是火化,留下的只是一堆骨灰,出殯儀式更是不可能有了。

在早期社會時,人們相信死去的親人會給他們帶來福願,尤其是夜晚做夢之時能夠夢見昔日的親人,他們認為這是對於他們善行的反饋,所以在今天各地都發現了隆重的祭祀場所,而那個時候的人們始終相信人始終是要“落葉歸根”,在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文明之中,大部分人民還是以土葬為主,雖然說部分地區因為理念的不同,還會有天葬、水葬等形式,但整個社會的主流還是土葬。

但是,到了近代時期,火葬卻逐漸興盛了起來,這或許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做出的決策,因為人口的不斷增多,使得用地也逐漸緊張,土葬自然不再成為主流。至今還能聽到一些老人講到當初火葬剛剛開始推行時,一些人為了能夠趕上土葬的末班車,不惜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段讓自己能夠“落葉歸根”,可見,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面,始終認同的只有土葬。

對於現在的殯葬制度,部分學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學的吳飛教授則提議恢復土葬,因為現在的殯葬制度缺少了一絲人性的關懷。

吳飛教授其人

吳飛,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

在人類文化研究這一塊,吳飛教授有著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自身卓越的學習經歷,自然也讓他接觸到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內涵,但在文化核心上,他始終認同中國文化有其自身的魅力,而在一些文化習慣的繼承之上,確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尤其在殯葬制度上,他更傾向於土葬,因為火葬的過程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無情的流水線工程—火葬

吳飛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人的心中,追悼會不算是喪禮,它是一種很粗糙的模式,所謂的‘131’:念一遍悼詞,鞠三躬,繞一個圈,這不是儀式,不能算是喪禮。喪禮儀式最重要的是告別之前的弔唁和守靈”。

確實,現在的追悼會反而被市場化所主導,大家的流程都一樣,這個完了立馬就換下一場,人們也只是進來走個形式,很多情況下都是為了儘快完成,之後便被推去火化。而火化的過程自然也是少了人性。

火化是需要排隊的,一個地方的殯儀館就那麼幾個,向小一點的地方可能只有一個,但是死亡可是一個隨機的過程,很多情況下並不能決定。因此,在火化的過程中常常是需要排隊的,一個大廳裡擠著幾十號人,先交錢後拿單子,然後就是慢慢等,親眼看著自己的親人被推進去火化,心裡自然十分難受。

而在遺體進入火化爐之前,還會進行一些處理,然後再進行焚化,完成之後,親屬需要排隊去領取骨灰。當然骨灰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就是一堆灰,往往還會有一些沒有燒盡的骨頭,工作人員會拿著個鐵錘一頓砸,就像在敲水泥一樣,把它們敲成齏粉,然後倒進骨灰盒之中,而這個過程之中,往往會散落在桌子之上,和其他人的摻雜在一起,過程可想有多麼的讓人心疼。畢竟“挫骨揚灰”可是古代針對仇人的手法,到了今天卻成為了一種常態。

火化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流水線的形式,親人們對於自己逝去的家人往往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已經成為了一堆骨灰,這樣的過程實在是太殘忍。

傳統殯葬文化是“陋習”還是“人性之需”?

人都會死亡,這是不可逆轉的,畢竟生命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即使是昔日一味追求長生的秦始皇,也終究免不了死亡的命運。而人在死亡之前,常常會有諸多的眷戀,或對於權力,或對於財物,因此追求往生之說的人們也會給自己一個極為隆重的陵墓,像秦始皇的陵墓,據說是仿造其生前的權勢來造的,十分宏大,而後世其它帝王的陵寢自然也十分豪華,至於平民百姓來說,除了一口棺材,也會帶去一些生前喜愛的物件,土葬也正是滿足了這一需求。

古人對於喪葬是極為重視的,有具體的儀式,有標準的時間,雖然在今天可能看著有些繁瑣,但是在“孝道文化”的主流下,這些都是極為平常的事情,能夠讓自己的親人風風光光的走,這是他們最好的寄託。人從孩童時與這個世界的第一次接觸,到歷盡滄桑歲月之後,終究需要與這個世界做一次好好的告別,而這一切則需要他們的後代來幫助,也算做個了結。

因此,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傳統的殯葬文化並不是一種陋習,相反它有著諸多的寄託,有著道德的約束,也有著親人的思念,它能將親人的情感得到一次最大的的釋放。俗話說生離死別是人最割捨不掉的情感,但很多時候,連好好告別都做不到,那確實有點荒唐。傳統的殯葬制度雖然繁瑣,但也何嘗不是一次與親人最後的告別,能夠讓心理得到一絲絲慰藉。

當然,殯葬文化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土葬有土葬的好處,自然也會有他的不足,火葬也是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而做出的改變,但是火葬在推行過程一些不合理的行為才是讓許多人牴觸的原因。人們希望落葉能夠歸根,也注重給自己留個全,但是這只是很無奈的事情。

火葬推行之後,市場做主導,一套流程打包售賣,而且一個小小的墓地都能夠炒出天價,這樣的結果反而讓一些人發了大財。至於親人的情感,他們不在乎,只要能夠賺錢,其它都不會考慮,因而從這一點上來說,火葬本身還會給人增加一絲負擔。

中國人深厚的土葬觀

在為什麼支援土葬上,吳飛教授給出了三個觀點:

土葬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之一,上下已經沿襲了數千年,如果到我們這裡斷掉,是不是對傳統習俗的一種放棄?由於火葬技術不夠成熟,火葬會造成大量的環境汙染,這與我國所提倡的環保格格不入。與此同時,隨著火葬的人越來越多,公墓的面積越建越大,而且公墓通常採用的水泥大理石結構,很難被大自然給降解掉。反而是傳統的土墳在幾十年後會隨著時間漸漸消失,根本不會對土地造成任何傷害。人是一種高階情感動物,人被燒成灰燼是對逝者的不尊重,完全就是當成垃圾處理了。這樣的做法沒有人文內涵,也是對死亡的一種褻瀆。

就如前文所說,土葬已經沿襲了數千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是自己的宏願,但是在現實面前,他們又沒有選擇,也許多餘大多數人來說,死亡之時除了對於這個世界的不捨,還有對於自己死亡的安排不滿。

而且火葬本身在國內的技術並沒有多成熟,反而會造成一定的汙染。有人說土葬會造成更大的汙染,但是試想一下,火葬除了燃燒造成的汙染之外,埋葬之時幾乎都是大理石地基,這對於土地反而是一種破壞。而對於土葬來說,他們埋進地下,反而是對土地的一種反饋,何來汙染之說?

而且火葬也不能充分表達親人對於逝者的告別之情。傳統的殯葬儀式之中,常常會有守靈之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向自己的親人好好訴說一下離別之情。

人們如何走出喪葬困局?

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為何牴觸火葬。還是因為火葬往往伴隨著高昂的費用,追悼會需要錢,火葬場需要錢,之後還需要購買一個高昂價格的墓葬,並且還有使用年限,要知道很多人現在連活人的房子都買不起,又怎麼可能花費大量的價錢去完成這樣的宏願。尤其是在一些市場行為的炒作下,一些墓葬坑能夠炒到十幾萬或者幾十萬的天價,這實在是難以承受。

因此,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費用的問題,要合理規劃與管控,爭取讓殯葬制度有著一定的合格性,而不是漫天要價。同時,在祭拜之時,倒不如學習一下南方一些城市的方式,在殯儀館設立符合家庭儀式要求的靈堂、告別廳,用於親友的弔唁,舉行追悼儀式。保持著最大的人情味,這也是才是現代殯葬文化需要解決的東西,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人們的牴觸心理。

死亡是一件大事,中國人嚮往著“落葉歸根”,只是在諸多現實面前,人們始終是無能無力。

40
最新評論
  • 1 #
    對環境來說,土葬比火葬更環保
  • 2 #
    土葬深埋,不準留墳頭!
  • 3 #
    為良知教授點贊!人為信仰而活著,然後才事業發展而努力!
  • 4 #
    支援!贊成吳教授的說法。分析得非常到位!土葬是最明智之舉。對人們的最大的尊重,對祖先的尊重和保佑。土葬不汙染環境,不浪費能源。不佔用土地!你得很!土葬好!土葬好!支援土葬!支援土葬!
  • 5 #
    雖然現在是火葬了,可是還買在農村的土地上啊,跟圖上一樣,沒啥區別
  • 6 #
    這個教授太給力了,支援
  • 7 #
    強烈支援土葬,但是地方在哪,不給地方埋哪呢?
  • 8 #
    支援!看到親人被火葬後只剩一把骨灰,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無以言表!
  • 9 #
    農村燒菜汙染環境,火葬更不可取!!!
  • 10 #
    土葬又叫多少人“死不起”?傳染病病毒怎麼殺滅?現在的新冠肺炎死的人埋在土裡病毒會消失嗎?
  • 11 #
    火葬無非讓人多了一份火化消費,比土葬還浪費
  • 12 #
    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是不可能長久實行土葬的,一個墳墓前後左右佔地10平方米,而且墳與墳之間間隔兩米為宜。哪裡安排那麼多土地。專家你的建議沒結合實際,瞎建議。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郭碧婷愛女百日宴,眾一線明星到場祝賀!現場太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