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日本前高官熊澤英沼親手殺害啃老兒子一案在東京法院結案陳詞。庭上嫌犯和妻子談及兒子應一郎對其家人的折磨,包括女兒因有這樣的哥哥而絕望自殺。嫌犯妻子程兒子上初中後遭受欺凌,回家後便對她大打出手。”
或許有人看到這樣的訊息會覺得,這哪裡是一家人?這明明就是一窩仇人!父親親手結束兒子的生命,可能是出於恨,可能是出於恐懼,可能是大義滅親。父親殺了兒子,或許透露出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一種對自己、對教育、對家庭的無奈。
人們常常會被這樣的訊息震驚,會一邊倒地指責那個啃老又滿是暴力的兒子。但冷靜下來想想,是不是這個家庭、這個教育體系、這個社會存在著一些疏漏,讓這些“暴力孩子”無處傾訴,只能通過向外界施以暴力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一、父母忽視了對子女的情緒關懷孩子也是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他們也會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種種不良情緒的困擾。父母作為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天然負有幫助孩子的責任。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還是過於流於“表面”。他們只關心孩子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至於孩子開不開心、為什麼不開心,家長們似乎都沒有主動向孩子了解過。尤其是孩子入學之後,家長便會一心撲在孩子成績提高上,“分數”成了家長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即使孩子正被不良情緒所困擾,他們也無法向只關注成績的父母“倒苦水”,只能默默承受,直到這些壞情緒衝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極限。孩子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打架鬥毆、辱罵他人這類暴力但直接的情緒宣洩方式。
二、日本的校園欺凌情況不容忽視日本是一個極其重視集體的國家。為避免他人厭惡,日本人具有強烈的自我改進意識,在面臨欺凌時,受害者自己甚至會認為“他們都欺負我,肯定是我不好”。
任何一個有經驗的前輩都會告訴你:日本校園是一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結構,校園等級構成了校園秩序的重要一環,正如同十分看重等級、輩分的日本社會一樣。
在日劇《LEGAL HIGH》中,一個學生墜樓摔成重傷,她的母親堅信兒子在校受到了欺凌,是被其他男孩推下樓的,並找到了美古門打官司。在抽絲剝繭的調查中,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學生的惡意、老師的無力、學校的漠視……一人的悲劇,所有人都是輸家。
為了緩解日本校園欺凌現狀,2013年國會通過了《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開始了日本整頓校園欺凌現象的體系化;除了立法以外,日本還實行從上到下的聯動機制,中小學生遭受校園欺凌時可以撥打24小時諮詢熱線,社工會輔導被欺凌學生,老師要時刻注意情況,學校定期開展對學生的相關教育等。
可現實是,日本的校園欺凌現狀並沒有得到有效整治,反而給政府和學校的這些努力重重一擊。在整治校園欺凌問題上,日本政府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