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川普粉絲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之後,一時之間,特朗普似乎進入了“社會性死亡”,對於愛發推特的他來說,手機變磚是一個很大的折磨。
特朗普確實利用“輿論武器”對美國社會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美國巨頭公司此後採取的一些措施,卻跟他們以往的口號明顯相反。
甚至,連蘋果和谷歌還將特朗普支持者聚集的小眾應用Parler從應用商店中移除。
YouTube宣告特朗普的影片違反了已有的結果現實——“(違反了)可能改變結果的大規模欺詐或虛假內容相關政策”。
從而封禁特朗普,讓特朗普的手機變磚。
一句話,美國巨頭們要徹底切斷特朗普與粉絲之間的“聯絡”。除非特朗普在白宮跟粉絲們去互動。
這其實從美國的政治維穩上來看,也沒什麼不對。但美國人的雙標由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尤其美國人,對於世界動不動就以什麼“不人道”、違反“言論自由”為理由指手畫腳挑毛病。
而如今,他們就這麼當著全世界打臉,限制特朗普“說話”。
這其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這種舉動,在大西洋兩岸引起了激烈的反應。
誰最高興?
美國很多民主黨支持者是最高興的,他們為此歡呼,額手稱慶,忘了他們偉大的《聯邦憲法》規定的人之追求自由的權利,也忘了他們一直引以為傲向世界誇誇而談的“自由”。
不高興的是誰?
但有很一部分人也傾向特朗普,他們認為這損害了“言論自由”,指責建制派精英借社交媒體來打壓特朗普的言論自由權。
文中攻擊得最嚴重的是,“不受外部監管的社交媒體對民主制度形成威脅”。
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既然這麼有“社會責任感”,早幹嘛去了?為什麼不能早點阻止虛假資訊和仇恨言論的傳播?直到出事兒才冒出來?
第二,封殺特朗普總需要個流程,至少需要在民主監督之下,公眾決定,而非獨自決定封禁特朗普。
表現出的尖銳的問題是:西方數字巨頭已經可以為所欲為,至少歐盟不能坐等它們強大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必須主動為它們制定遊戲規則。
所以,對於這次封殺特朗普事件,似乎歐盟的反應非常大。
特朗普卻似乎很淡定。
特朗普自有辦法,先搶著發幾條,粉絲甚至利用海牛做宣傳
其實特朗普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美國總統早已習慣了這種“言論自由”,所以特朗普什麼話都敢往出說。吹牛撒謊樣樣不拉。
因為推特一直給予包括特朗普在內的世界領導人賬號廣泛的豁免權,尤其是在人身攻擊、仇恨言論等其他領域。
如今,推特不認這個事兒了,說翻臉就翻臉。理由也很扯淡,因為特朗普的賬戶可能存在一些風險,在1月6日美國國會致命暴動後“有進一步煽動暴力的危險”。
這是一個預判動作。
這就相當於說,某個人有可能明天打人,我們今天先下手為強,把他打殘。
其實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尤其美國根本講不通,也不符合美國法律的精神。
特朗普當然不會認慫。
他的辦法是,在賬號封禁之後,立即開啟美國政府總統官方賬號@POTUS,然後發了一堆的推文,情緒比較激動。
並且,相同的內容再在特朗普的競選賬號上發一遍。
![](http://timg.juduo.cc/2021/01/358df67742ce4c4dbab3c298304fa8c7.jpg)
但是,對於推特上的內容的“權力”掌握在推特手裡,而不在總統手裡。
推特也很理直氣壯,其發言人說:
“正如我們所說,使用另一個賬號來逃避封禁是違反我們的規定的。”
但這些操作,也把美國的社交媒體巨頭推上了風口浪尖。
![](http://timg.juduo.cc/2021/01/1ca53528059b4545b727216513627b93.jpg)
新的分裂和對立,矛頭指向美國數字巨頭,西方政治向數字巨頭宣示主權
話說透了,推特、臉書等之所以能輕易封殺特朗普的賬號,無非是它們擁有“數字主權”。
這個主權連現任總統都沒辦法。
反而把號稱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鬧了一個灰頭土臉。
想想也蠻可怕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一個坐不住了,他感覺到背後涼嗖嗖的,於是,他在 11 日發表了一番講話。
主要的內容是,推特封殺特朗普賬號的做法是“有問題的”!
問題出在哪裡?
是因為默克爾贊成特朗普這種不負責任的煽動暴力的言論嗎?言論自由是不是要為民主、社會安定等讓步?
不是!
默克爾的基礎原則是,“平臺的運營方應肩負重大責任,它們要確保政治傳播不受仇恨、謊言和暴力鼓動毒化”。
恰恰相反,默克爾認為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可以被幹預,但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法律框架下進行,而不是遵循社交媒體平臺管理團隊的意見”。
一石激起千層浪,西方的政治人物基本都發聲了。
甚至,左右翼都聯合起來對數字巨頭宣示主權。
歐洲範圍內,最先支援默克爾的說法的,是法國。
在法國國內,如財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maire)和數字經濟產業國務秘書塞德里克·奧(Cederic O)等人都公開發聲。
矛頭都是指向推特等數字巨頭。
法國國內政治人物經常吵得不可開交,但這次,他們出奇的意見一致。不管是傾向於特朗普的法國右翼分子,還是一向反對和批評特朗普的左翼力量,都一樣,都反對推特的做法。
美國人很謹慎,但也看不下去
特朗普作為一國總統,而被私企封殺,本來就挺奇怪的。但是特朗普也沒怎麼做,美國人一般對這種媒體輿論等放得略微開一點。美國政界和社會對於公權力干預輿論傳播十分謹慎。
美國人也受益於這種環境。
特朗普為什麼能在各個平臺上口無遮攔,想說啥就說啥?吹牛就吹牛,撒謊就撒謊?
是因為美國《通訊規範法》(CDA)第230條規定,網際網路公司是平臺,無需為他者在平臺上釋出的內容擔責。其設計就是為了防止政府幹預平臺內容。
反過來也一樣,美國政府不干預平臺,平臺當然也就放開,不干涉他們自己說話。美國的平臺公司也順便表現自己對於“言論自由”的支援。
但是,這次,他們打臉了。
至少,當機立斷,單方面封殺特朗普的“言論自由”,在美國人那裡也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話說透了,以推特為代表的美國主流社交媒體封殺特朗普,並非僅僅是狹義的言論自由。
在西方,所謂的影響言論自由,主要是說公權力干預和限制輿論。
現在,公權力——特朗普就可以代表公權力——沒有干預、限制平臺的言論自由,平臺反過來把公權力(特朗普)給干預、限制了。
這可真是諷刺。
![](http://timg.juduo.cc/2021/01/1b8b81c998924572b5e811fad0c5ab7d.jpg)
最重要的是,這些數字巨頭封禁賬號的決定是怎麼做出來的?私企是不是可以自行制定規則?
封殺特朗普,是不是也是受到了美國政治勢力的影響或者操縱?未來會不會有人以此為由對美國政府進行挑戰?
這可能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大挑戰。爛攤子估計得留給拜登政府去解決。
特朗普現在是沒辦法了,他不但手機變磚,而且他手中的權力也“即將過期”,只能乾瞪眼了。
但特朗普一定對於這種“自我打臉”很惱火的。
歐盟似乎再次走在了前面,實際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從去年就在說這事兒,他們覺得歐洲對於谷歌、臉書、推特等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巨大依賴,在做一些應對策略。
這次事件,更加給了他們以信心。同時,歐洲在減弱自己對美國的依賴之心,昭然若揭。因為依賴美國不是什麼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