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首先在於決策者是否有眼光有魄力,其次在於有無能人。

讓大陸人愛恨交加的臺積電,之所以能夠創辦,也是如此。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韓國不惜一切代價發展工業技術的刺激下,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的不斷反對下,由經濟部門底下的三個工業研究所――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究所合併而成的工研院建立。

但是到底怎麼發展,始終莫衷一是。

一年後的1974年2月7日,清晨寒風料峭,有幾個政府官員約在臺北南陽街的豆漿店一起吃早餐。

把時光退回到一年前,那時的蔣經國除了大力推動“十大建設”企圖以大投資方式增大重工業比重,將臺灣從勞動力密集的輕工產業轉向資本密集產業,以拉高臺灣經濟規模外,還給了他的秘書長費驊一個任務,就是找尋未來能出彩的專案。

費驊是1934年上海交大的畢業生,他找了他的同學潘文淵來幫忙策劃。潘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當時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任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淵自己心裡清楚,知道資本密集式的投資無法持久,他建議轉向技術密集產業,積體電路就是個很好的突破口。

費驊

當天聚在一起吃早餐的, 有當時負責經濟部門的孫運璇、負責交通部門的高玉樹、工研院王兆振、“電信總局”方賢齊、電信研究所康寶煌,以及這次早餐會的推手費驊和潘文淵本人。

在蔣經國時代,孫運璇取代李國鼎成為主導臺灣經濟發展的推手。他們七個人一套燒餅油條下肚後,孫就請潘談談他的意見,潘以他手上戴著的電子錶為例,講述了積體電路在未來的重要性。

孫運璇聽完了,也聽懂了,就問:“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讓這個技術在臺灣生根?”

潘想了想:“四年。”

孫接著又問:“需要多少錢?”

潘這時有點遲疑,腦袋裡盤算了一下,伸出一根手指:“一千萬美金。”

在1970年代,一千萬美金是筆大數目,但是孫運璇很慎重地點了點頭:“可以。”

潘文淵

經過一年的談判,RCA中選。1976年第一批工研院工程師出發,前往RCA學習。隔年,臺灣第一座4英寸示範晶圓廠落成。

孫運璇在1979年成為“行政院長”後就不再直接參與專案推動,李國鼎於是就成為唯一的強人。

李國鼎

他在兩個方面發揮領導作用。

其次,李國鼎為解決臺積電的資金髮揮了關鍵作用。

張忠謀後來成為臺積電總裁,張忠謀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並建議和飛利浦建立合資公司。在他的領導下,臺積電成長迅速。

2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知乎高贊逗比爸爸:擁有一個逗比爸爸,是孩子一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