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再三,還是決定把《甄嬛傳》裡面妙音娘子這個人物深挖一下,其目的在分享的同時,更是在告誡自己,千萬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我確實遇到過很大很大的運氣,最後給跑了的。雖然和這個人物的遭遇有所不同,但是也說明了我沒有在平時修煉自己的實力。
看了《甄嬛傳》,發現別人寫劇評的時候都會先寫大人物,我則不,我第一個想寫的就是夏冬春,第二個想寫的人物就是“妙音娘子”。
為什麼我會和大家不一樣呢?那是因為我覺得我本身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個小人物,所以,我希望自己去除掉小人物身上的短視,愚蠢,更好地去做一個完美點的小人物。
芒格最信奉的一句諺語: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永遠不去那兒了。這個諺語中蘊含的哲理,正是芒格所推崇的逆向思維。我就借用的是這種思維方式。
今天我來分解一下妙音娘子沒有活過10集的人生,到底是因為什麼?
1.對比安陵容,她有抓住機會的野心和能力。很多時候大家會說人有命,有的人就是運氣好,就是命好。
可是,我透過很多事情,或者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對待,或者同樣的機會放在不同的人面前,最後機會衍生的結果不一樣,我就覺得人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命中註定,而是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我們就拿安陵容和妙音娘子做一下對比。
安陵容在新進的小主幾乎都已經被翻牌子了後,皇后在皇帝面前給她求了一個機會。按理來說機會來了,首先應該想的是如何抓住機會,然後改變自己在皇宮中的地位,也能用實力打擊一下曾經瞧不起自己和自己家人的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
但是,她卻在自怨自艾中妄自菲薄,太監把她都抬上了龍床,她卻因為過於緊張,發抖的控制不住自己,讓皇帝以為她不願意。
皇帝對她說了一句:我不喜歡勉強。就此她被太監給抬了回去,成為了很多人的笑柄。
機會來了,她讓溜走了。每天除了暗自神傷,就是抱怨自己命不好。真的是自己命不好嗎?
我們來看看妙音娘子,她初次登場,是除夕夜,她一邊折著紅梅枝, 一邊抱怨著,很不情願的樣子。聽到了腳步聲,趕快躲起來,聽到了甄嬛說的話,然後用心的記下來。
在皇帝身邊的太監孫培盛來倚梅園讓宮女對“逆風如解意”的下一句時,她眼珠子一轉,很快就想通了那晚發生的事情,然後預料到這是個機會,然後暗自告誡自己一定要憑藉這個機會翻身。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發現對於聰明的人機會其實不是自己跑來的,而是他們自己找到的。
假如這樣的事情遇到了安陵容,她肯定會想到這根本就不是自己說的話,即便知道下一句是什麼,她也不會認為這是個機會,並自告奮勇的站出來。
蘇培盛把妙音娘子帶到了皇帝身邊,是以丫鬟端茶的藉口,蘇培盛需要靠察言觀色來確認妙音娘子是不是皇帝要找的那個人。
妙音娘子見到皇帝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己身上沾了梅花的氣味,意思自己昨晚去過梅園並折了梅花。
第二句把皇帝要的詩句給對上了,然後還不忘把蘇總管對自己的關愛在皇帝面前提了一下,短短的兩句話,包含了三層意思。
首先讓皇帝因為她身上沾染的梅花氣味,回憶起昨晚的事情;接著把皇帝在尋的那句詩給對上了,由此更加讓皇帝認定自己就是他要尋找的那個女子;最後還不忘賣了蘇培盛一個面子,在皇帝的面前誇獎了蘇培盛。
話剛說完蘇培盛的臉上果然流露出“這女孩子不錯,挺懂事”的表情。皇帝緊跟著做出了迴應,封了她官女子;還誇獎了蘇培盛事情辦的好。
機會算是抓住了。在這裡不由得感慨,這估計就是聰明人眼中的自己命運自己主宰了吧!
在抓住機會以後,遇到了挫折她也知道如何化解,不抱怨,態度很積極。
例如:皇帝封了她官女子後,有事要走的時候,皇帝說了:“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妙音娘子聽了後一頭霧水,不知皇上何意。果郡王說:“姑娘你不明白皇上的意思。”“這是李白的詩,皇上喜歡李白的詩”。
果郡王是在試探妙音娘子的文化功底。當看到妙音娘子絲毫不知他說錯,還對他千恩萬謝的時候,果郡王就知道蘇培盛把人給找錯了。
但是,妙音娘子即便在聽到果郡王說你不明白皇帝的意思的時候,她還是真心實意的去感激果郡王。
她這點在很多人看來覺得很蠢,而我則覺得她比起不懂裝懂,似乎更在意從明白人那裡得到的提點。
後來她被太后懲罰,取掉了妙音娘子的封號,想再次得到皇帝的恩寵,就去找華妃幫忙,她那個時候在意的依然是結果,是自己的目標,而很少顧及面子。
華妃的一句”妹妹擅長什麼,那就儘管放手去做",她就懂了,然後果然得到了皇帝的再次恩寵。
從這幾點來看,她比起安陵容來說,真的算是願意為自己的命運去努力,去爭取的聰明人。
任正非提到“面子是無能者維護自己的盾牌”,人應該追求進步,而不是捍衛面子。
喬布斯說過, “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工作、共事),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採訪者問喬布斯:“聰明人沒有尊嚴嗎?”
喬布斯答:“不,聰明人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
妙音娘子就是那種關注自己的成長,一直都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在意丟面子的人。這樣的人一旦有機會從自己身邊過,她都會用盡全力去抓住的。
妙音娘子身上的這一點真的值得我們去學習。
2.對比甄嬛,同樣的運氣結局不一樣餘答應對比甄嬛,同樣的運氣最後的結局卻是天差萬別。原因何在?(這裡我要把妙音娘子變成餘答應了)
餘答應在得到了盛寵,連跳兩級,從一個倚梅園的丫鬟升為官女子,又緊接著升為答應的時候,她開始飄了,準確的說她本身所具有的那點才能已經hold不住她的職位了。
前面我說了她的聰明,她身上面對機會來臨時時的敏感性和行動力。而現在坐在了比起原來高升了兩級的位置上,她不懂了,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她原來生活的環境畢竟了丫鬟層次,可以說皇宮裡面最低階的一層,她能看到能聽到,能感受到,能學習到的只是主人的皮毛。
她能做的就是模仿那點皮毛。
皮毛就是媚上欺下。她在華妃在皇帝,在宮裡面比起自己職位高的人面前,簡直就是獻媚,有多漏骨就多露骨。
而對比起自己職位低,或者沒有自己得寵的人則恰恰相反,欺負的時候要多狠就有多狠。
很久之前我就總結出來:欺負下面人有多狠的人,對上面的人獻媚就會有多漏骨。
餘答應讓小夏子給皇帝徒手剝核桃,她看著小夏子手上流出的血,一點吝惜都沒有,還取笑;
見到比起自己不得寵的眉莊,也不讓道,還要眉莊給她讓;見到了久病沒有得到皇帝寵幸的甄嬛,她各種言語不尊。
這就是餘答應所具有的侷限性,她因為是奴婢上位,骨子裡面其實一直都覺得自己卑微,她只能透過打壓,刻薄對待比起自己位份更低的人來挽尊,以此來證明自己已經和他們不是一個層次了,也同時在告誡自己我已經升為了主子。
她因為是奴婢,對後宮裡面很多東西只看到了表面,她從前做奴婢的時候看到的表面就是主子差遣和打罵奴婢,她也被時常差遣和打罵過,所以她認定的主子就是這樣當的。
在加上她肯定沒有看過書,能學習到的東西只能是自己身邊的人帶給自己的。
即便到了她成為了小主,做了答應,她能用的還是原來那點本事。可是,這個時候她身處的職位已經需要更高的見識和能力了。
“奴役下人”那是作為小主彰顯自己身份最低階的方式,要想掌控好一宮之主,平衡好後宮紛繁錯亂的關係,需要的很多很多。
即便就是後宮之主皇后,她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更遑論普通的一般人。可憑藉餘答應從前的生活經歷,她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學習。
她的能力和見識只能支撐她在宮中去自保,可當職位一下子高升到了高位,她不會了。一個人賺不到她認知以外的錢,也掌控不了她理解範圍以外的命運。
她的能力,認知,見識無法支撐答應的職位。
《羅織經》中說道: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意思就是說: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
權利固然不可缺,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即便得到了權利最終也是會給自己帶來禍患的,這是關係到生死的大事。
餘答應的命運就應了這一句。在智慧欠缺和謀略不當的時候,她得到了權利,最後給自己帶來了禍患。假如沒有升為答應,像原來做一位倚梅園的丫鬟,說不定還不至於死亡。
她在錯誤的時機中,得到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機會。
而甄嬛就具有謀略多了。她和一群人被選為小主,皇帝第一次見她就表現出了對她的好感,那個時候她已經遭到了華妃的嫉妒,華妃把她的住處專門移到了離皇宮最遠的地方。
而她在同伴都得到恩寵的時候,卻故意裝病,這招謀略用的就是韜光養晦。
在這半年時間內,她琢磨皇宮中的各種人情世故,因為沒有被皇帝寵幸,她是邊緣人群,沒有任何人打擾,她像一個外人一樣看著皇宮中很多人的一舉一動。
不急不躁,在有了一定的把握性的時候,恰好遇到了皇帝,然後一舉升為貴人。餘答應和甄嬛比較,缺得就是甄嬛的謀略,見識,認知和能力。
於是,她最終被殺。
餘答應和甄嬛都在那晚遇到了皇帝,機會是同時有的。餘答應比起甄嬛抓住了,也爬上了一定的位置。假如餘答應有謀略,有見識,那甄嬛後面估計就沒戲了。
可是,很遺憾她沒有實力,機會在沒有實力的她面前變成了陷阱。甄嬛因為有實力,在晚來的機會面前,她笑到了最後。
妙音娘子這個沒有活過10集的人物,告訴我們要不在意麵子的去努力抓住從你身邊經過的機會,但是,在抓住機會的時候切記要修煉的是自己的實力。
要不抓住的機會就會變成陷阱,成為禍患,那是會要人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