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沒房你會考慮生娃嗎#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引來上億次圍觀。
話題起源於一份來自南韓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南韓結婚未滿5年的初婚新婚夫婦中,有4成沒有子女,雙職工沒房的夫妻更不願生育。居住條件越穩定,新婚夫婦的生育率越高,有房夫婦的平均子女數也多於無房夫婦。
這份結論,同樣適用於國內。
生娃有哪些成本?生娃後感受最多的,首先是經濟成本的增加。小到月嫂、奶粉、玩具等這些前期開支,大到醫療、教育等後續準備,都需要精打細算。
那麼把一個孩子撫養長大,直至上大學,究竟要多少花銷?有人算過一筆帳:
• 妻子懷孕生產,大約在1萬左右;
• 孩子0-3歲時,在一線城市如果請保姆,則每個月需要花費4000-5000元,三年下來差不多有12萬;如果父母有一方放棄工作在家帶孩子,那麼就要損失一部分收入;再加上奶粉、零食、水果等每個月1000元,紙尿褲、玩具等每個月400元,還有早教、疫苗和其他醫療費用,至少需要20萬;
• 孩子3-6歲,幼兒園普通民辦5000/月,普通公辦3000/學期,然後每個月1000-2000元的興趣班,外加飲食、服裝,至少需要8-20萬;
• 孩子7-18歲,除了小學、初中、高中每個階段的費用,還有課外輔導、補習班、興趣班、資料費等等,加在一起大概在30-40萬之間;
• 孩子18-22歲,大學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再加上一些技能培訓,算下來4年需要15萬左右……
因此,從懷孕到生娃、再到把娃養到大學畢業,可謂一筆巨大的投資。
其次帶孩子的時間成本。雖然有些會請婆婆或者請保姆幫忙帶,但是媽媽依然要花很多精力,對父母的時間要求大大地增加了。
沒房你會生娃嗎?現在的房價,如果沒有家裡的支援,只靠兩個年輕人,真的很難買得起一套房,別說是一線城市,就是二三線城市都很費勁。
皓添君看到熱搜底下有網友直言:“不會,沒房大概婚也不會結,沒有撫育孩子的足夠資金,就生養孩子是一種不負責任,未來只會讓自己孩子過得更苦。”
這是個人的看法,但也是很多人的看法。
日前,恆大研究院團隊在 《中國生育報告2019》 中指出,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
① 住房。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作為生育主力軍的80後、90後被一個月幾千上萬的房貸壓得喘不過氣;
② 教育。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此外,補習風、培訓班越演越烈,很多家庭在這方面的開銷更是巨大;
敢在沒有穩定居所前生孩子的人,都是勇敢的。
如何做長遠規劃?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生孩子,就是因為承擔不起贍養孩子的經濟負擔,這也難怪《奇葩說》辯手陳銘會說:沒有錢的愛難免沉重。
因此,越早為孩子籌備教育資金,準備的越充分,回報也就越豐沛。
其實,財富積累最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二是實踐。儘早學習理論知識,了解開源節流的重要性,科學制定理財賬戶,然後不斷突破主動收入的限制,讓財富在滾雪球中產生複利收益,從而為子女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財富積累是一件需要長期積累、長期堅持的事業,從現在起,用實際行動來為孩子的未來保駕護航吧。
養娃既是一件很費錢的事,也是“甜蜜的負擔”,提前做好家庭規劃,才能讓生活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