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義偉政權行政改革擔當相、日本新首相頭號人選河野太郎
東鄰日本可能面臨新的政治動盪。
作為黨內各派系共推的“最不壞”人選,日本首相菅義偉上任三月餘,民意支援率跌至最低,其政權的過渡性色彩愈益鮮明。
根據每日新聞社16日的一項輿論調查,菅義偉內閣的支援率已經劇降至33%——比起擔任首相之始的民調結果幾乎腰斬,不支援率升至57%,顯示其可能難以持續執政。
菅義偉內閣成立後,其支援率每況愈下,表明日本民眾對其不滿情緒日益上升。
這一民意的代表性人物——安倍晉三由此創下歷史最長的任職記錄。
日本的疫情發展在安倍晉三辭職後趨於失控,菅義偉內閣在外交上逐漸微調,嘗試走中間路線。
隨著施政的推展,菅義偉缺乏個人魄力、領導力薄弱及外交政策偏於中庸的一面開始凸顯,併成為其民意支援率大幅下降的主因。
與其相反的是,行政改革擔當相河野太郎升任首相的呼聲漸高。
每日新聞社與社會調查中心在一份問卷調查中,讓711位手機受訪者列舉“誰最適合擔任下屆首相的人選”,排名第一的是河野太郎,其次石破茂,菅義偉排名第三。
河野太郎並未參與三月前的首相推選,而是“以退為進”,在強者林立的情況下推舉相對弱者繼任安倍的首相職務,但在三月之後,卻受到強大的民調支援,說明日本民眾對其過往表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與此同時也體現出其政治謀略。
在擔任首相後,菅義偉比其前任、安倍晉三的國際能見度顯著降低,側面印證了其外交政策缺乏影響力。
河野太郎為何受到日本民眾青睞?
這不僅是由於其在最近幾個職位——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改革擔當相、防災擔當大臣、外務相、防衛相及回爐擔任行政改革擔當相——上表現出色,而且其政見及外交政策主張,符合日本的主流民意傾向——偏右,與前任的安倍首相如出一轍。
作為安倍政府的外務相,河野太郎謹言慎行,忠實地執行首相的外交構想,不過其間與美國務卿蓬佩奧建立了良好的私誼,可見他們在外交政策方面是很談得來的,這一點在其轉任防衛相後,立即表現出來。
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去年9月10日舉辦的紀念美日聯盟成立60週年的線上研討會上,河野太郎吐露了在對華問題上的真實心跡:
“當我擔任外務相時,我非常謹慎地沒有將中國稱為威脅......但作為防衛大臣,我必須說中國已經對日本的安全構成威脅。”
河野太郎聲稱,中國“試圖將海上軍事化擴大到東海”,如果日本不“保衛”釣魚島,釣魚島將“和南海一樣被中國軍事化”,“我們準備保衛我們領土的每一釐米,我也相信盟國願意為釣魚島而戰。”
從特朗普政府已經公開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可知,處於第一島鏈的日本全域,都屬於受到美國的保護承諾內的。
更早前的8月29日,河野太郎在關島與美國時任防長埃斯珀舉行會談時,也曾說,“有國家正在透過單方面力量改變現狀,並正在採用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強調“日美兩國需要與持有相同立場的國家合作,這是很重要的。”
其所指不言而喻。
這些是河野太郎從外務相退職,擔任防衛相時發表的言論,與其身份是相符的,可以說完全繼承了安倍晉三謹慎的鷹派立場——只不過作為首相,安倍在其職務上並未發表類似露骨觀點。
河野太郎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比安倍晉三激進一些,更近於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菅義偉在擔任首相後,在對華外交上有三個可圈可點之處:
上任伊始就強調構建日中穩定關係的重要性。
與美國當選總統相呼應,將“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改稱為“和平繁榮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削弱其對抗色彩,並公開反對“印太版北約”的說法。
與中國緊密合作,推進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如果菅義偉能長期執政,安倍晉三已經開啟的中日關係緩和程序,是很有可能進一步推進,從而創造一個雙邊關係相對平和的時期的。
然而照當前的日本政局發展態勢看,最遲可能在今年9到10月份,首相之位可能就將易人。
從河野太郎的人氣、其偏右的政策主張深合日本主流民意偏好及與安倍的精神繼承關係來看,其將是新任首相的頭號人選。
而這將意味著中國將重新面對一個更復雜而具對抗色彩的日本政權。
-
1 #只要祖國強大,是誰並不重要!
-
2 #好啊,最好能給我們一個報仇的機會!
-
3 #打日本不需要戰前動員。
-
4 #打算給一個算舊賬的機會
-
5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找機會新仇舊恨一下全解決!
-
6 #不惜一戰?又想品嚐原子彈的滋味了
-
7 #當年都幹過架,現在更不怕!
-
8 #來吧,正好新仇舊恨一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