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縣境內,屬南方青瓷系統,是北宋時期受越窯影響繼之而起的著名民間窯場。其始於五代,盛於南宋,衰落於明代,龍泉瓷總的特點是以釉色和造型取勝,尤以青釉見長,其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梅子青和粉青,已達到類似青玉的效果,梅子青甚至達到類似翡翠的程度
北宋龍泉青瓷受越窯影響,主要生產碗、盤、瓶、壺、盒、罐等日用瓷器,所使用的釉屬石灰釉性質的青釉,特點是高溫下易於流動,燒成的瓷器釉層薄,釉面光亮,透明度高,釉色與越窯青瓷很接近,裝飾紋有團花、重瓣覆蓮、纏枝花卉及魚紋等。瓷器內壁或內底常刻有線條粗放、構圖簡潔的花紋,外壁有施浮雕蓮瓣紋及豎向篦紋,一些碗盤類器物內底往往有“河濱遺範”的戳記銘文款示
杭州舉辦鄭和時代南京市博物館藏明代文物特別展
南宋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已使用石灰鹼釉,特點是高溫下釉黏度增大,不易流動,故南宋龍泉青瓷釉厚,有柔和淡雅的翠玉質感,透明度低。釉色以青綠色為基調,有淺青、粉青、梅子青、翠綠、灰綠、灰青、炒米黃等,但以梅子青和粉青為最佳,其釉內有大量均勻的小氣泡
南宋龍泉窯青釉龍耳簋式瓷爐
南宋龍泉瓷多素面,絕少刻劃花紋裝飾。瓷器品種應有盡有,並新出現仿古青銅器和玉器的琮式瓶、貫耳瓶、鬲式爐、雙魚洗等瓷器。胎質有白胎和黑胎兩類。粉青、梅子青一類釉色的瓷器,胎多為灰白色,釉面基本上無冰裂紋或僅有微小冰裂紋,這類器物佔龍泉青瓷中的絕大多數,灰青、灰綠、炒米黃等類釉色的瓷器,胎多為灰黑色。這類瓷器往往有通體開大小兩種冰裂紋和“紫口鐵足”的特徵,這是受南宋官窯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黑胎青瓷
南宋龍泉窯青釉龍耳簋式瓷爐
元代龍泉窯瓷器在技術上又有提高,出現了大型瓷器,如大瓶、大盤,大量生產。釉色不如以前,紋飾普遍出現點彩,鏤雕刻印文字也很風行,漢字和八思巴文並用。
明代龍泉窯青瓷逐漸衰退,窯場減少,質量下降,釉色混濁灰暗,瓷胎較厚,製作粗糙。器物造型瘦長,仿古瓷器減少,套瓶和坐墩是明代的新產品,紋飾有花卉、鳥獸、人物,並出現了竹節紋,佈局以四方連續紋為主。
清代雍正、乾隆時,景德鎮窯仿製龍泉窯青瓷成功,釉層較厚,滋潤光潔,青色與宋代龍泉瓷相似,胎質堅硬潔白,有的還帶有褐色釉底等特點。
結合龍泉窯窯址考察和史料記載,判斷龍泉窯的始燒時期應為五代晚期。幾處五代時期墓葬出土了一些龍泉窯瓷器,這與北宋時期遺存的龍泉瓷器存在比較明顯的差別。
總結鑑定要點:
(1)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瓷器外形飽滿,整體輪廓線條流暢,而仿品則給人以呆滯的感覺。
(2)真品的胎細白,仿品胎更堅硬,緻密度也高於真品。
(3)這一時期龍泉窯釉色以晶瑩透亮的玻璃質灰白釉為主,極少開片,很亮而略帶玉質感,不見火光,仿品由於殺光做舊,釉雖有光但不晶瑩,類似灰亮給人以不舒服的感覺。
(4)真品釉面若開片為不規則、深至胎骨的自然開片,仿品極少有開片的,有也是較淺、規則、嫩裂的感覺。
(5)北宋早期延續越窯風格,針刺工藝消失,以劃輪廓圖案為主要工藝特徵,墊燒方式不變,形制仍和越窯一樣,圈足開始外撇。
北宋中晚期的龍泉窯
北宋中期流行厚葬風俗,所以大量燒製冥器,以五管瓶、盤口瓶為代表。中期是龍泉窯放眼全國,學習改進的時期,這種好學不斷精進的精神,為龍泉窯後期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先是學習婺州窯龍虎瓶,但很少在劃刻工藝上取得進展,中期是五管瓶燒造高峰,高檔五管瓶有強烈的耀州工藝特徵。中期墊燒工藝改變,燒造窯口由上垟轉移到金村,工藝比較粗,灰白釉,大量燒造明器、五管瓶、盤口瓶。此時的工藝特點:泥質墊餅,中間刮釉,釉色普遍黃色、灰黃色,工藝比早期差,產量質量有所下降。
北宋中晚期,皇帝審美取向發生變化,原本貢瓷中鈞、定、耀都以劃花精湛為審美取向,要求使用高溫的石灰釉,以透出劃花工藝。徽宗時代,劃刻花被摒棄,審美取向更偏向釉素燒、開片,形的簡潔。
在北宋晚期,出現了皇家燒製的汝窯,工藝成就為釉素燒、開片和形的簡潔。這種單色釉、素面,極具釉色內涵,線條簡潔大氣的瓷器視覺衝擊力極強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市場上歷來贗品滿地,鑑假容易鑑真難,大林認為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儘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大家好,我是大林,一個只記得快樂和知識點的白衣少年